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工作有标准 发展可评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成都市在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化、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同时,不断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坚持把教育改革发展置于国际坐标之中审视。通过开展教育国际化监测,整体提升区域教育国际化水平,初步建立起与成都国际化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
一、顺应形势,确定基于监测评估的推进策略
(一)国际社会重视教育质量监测
自2000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坚持每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促进全民教育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显著进展。经合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也为国际教育提供了科学评价的范例和借鉴。OECD教育指标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以“国际学生比例”反映一个国家的教育国际化程度。国际经验带给我们启示的是,“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国际交流”和“学生国际素养”应成为教育国际化评价的重要指标。
(二)教育扩大开放要求标准引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扩大教育开放,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组织教育政策、规则、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可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教育国际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凸显了研制教育标准的重要性。
(三)教育国际化需要科学监测
成都市确定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和要求。《2014年成都市“国际化水平”统计监测报告》显示,成都城市国际化实现程度达到70.8%。为了科学监测教育国际化水平,成都于2011-2012年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成都市区(市)县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定期开展监测评价,促进区(市)县和学校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
二、找准坐标,构建基于专业标准的指标体系
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广泛听取国内外专家及同行的意见,经过来自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教育与价值教育联合会等单位的专家权威论证,我们出台和实施了“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主要有以下三个特色。
(一)借鉴国际经验,系统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以国际通行的“投入-产出”模式,构建指标体系框架。在4项一级指标中,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环境”和“资源配置”这两项指标指向政府在推进教育国际化方面的投入;“发展水平”和“社会贡献”两项指标重在测量政府实施政策之后的产出。在一级指标下,设有发展规划、经费投入、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国际交流、国际化人才培养等10项二级指标、25项三级指标。在权重分配上,重点突出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国际交流、学生国际素养4项三级指标,权重占比共计54%。
(二)着力保障投入,明确区(市)县政府责任
教育投入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指标体系中对区(市)县制定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体制机制建设、经费预算和执行等情况进行细分,权重占比达23%,以此明确区(市)县政府的责任、方法和路径。
(三)立足发展实际,切实关注国际化推进常态
指标体系采用国际通用的循证评价方法,实现可量化指标达100%,聚焦于区(市)县及学校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工作过程和常态,系统客观地反映区(市)县教育国际化的基础能力、推进成效和发展水平,具有“关注过程,定位常态,重在诊断”的体系特征,既适用于全市监测评级、横向比较,也适用于区(市)县和学校常态化自测与诊断。
三、动态监测,发挥基于数据管理的督导作用
通过标准引领和督导监测,快速推动全市教育国际化发展。2014年,成都市教育国际化总实现度均值达到66.8%,较2013年提升了7个百分点,促进区域间加快缩小差距。2014年“区县总实现度曲线”明显趋于平缓,“极差”从2013年的80.5%下降至33.9%。具体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促进投入,推进政府间国际交流合作
市、县两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度和经费保障方面不断提升,2014年教育国际化经费保障的实现度较2013年提高了12.5个百分点。全市与英、法、美、澳等国家和地区建立起28对教育合作关系,建设了8个教师海外培训基地,“我和珀斯合个影”“我与成都有约”等学生交流品牌项目成为“友城教育战略联盟”重要纽带。
2012-2014年,全市教师出国(境)培训达6039人次,海内外师生交流互访约5.1万人次。在近郊龙泉驿区,师生开展国际交流互访人数占师生总数比例的实现度由2013年的41.05%提升到2014年的100%。
2014年,出台了《成都市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指导意见》,通过“引进、融合、开发”等策略自主研发国际理解教育教材10余套,向国外输送“熊猫课堂”“草堂教室”“巴金课堂”等汉语课堂,构建起本土化与国际化并重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2014年,外派汉语教师和志愿者164人,位居中西部城市首位。
(二)职普并重,满足老百姓多样化需求
促进《成都市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建设标准》等配套制度的出台,促进普通中小学和职业院校同步推进教育国际化,共同打造100所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全市有17所普通高中开设了24个国际课程项目。应届高中毕业生被国外正规高校录取人数逐年递增,2015年达到1433人,比2011年增长256.5%。
通过监测,促进位于中心城区的武侯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通过国际资格认证人数”的实现度由2013年的0%提升到2014年的70%。成功引进德国威斯巴登、澳大利亚TAFE学院等9个国际教育机构和国际职业资格认证项目,合作开发具有国际水准的焊接、汽修、酒店管理等13个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国际水准的实训中心,中职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比例达到16.6%。
(三)搭建平台,提升成都教育国际影响力
与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等联合举办“都江堰国际论坛”“亚洲教育论坛”。近5年吸引国际组织及各国教育官员、专家和学者共计2050余人,《都江堰共识》,建立起持续稳定的教育信息交流、研究、传播机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盛赞都江堰国际论坛具有“成都示范”效应。
另外,在全国率先设立“友城留学生政府奖学金”,实施“留学成都计划”。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预算资金,吸引国外优秀学生来蓉留学。2015年,来自24个国家的222名友城留学生获得奖学金。爱思瑟国际学校等3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拥有2600个学位(居中西部地区首位),目前在校生共1557人,保障在蓉外籍人士子女入学机会实现度达100%。
四、有效评估,找准问题导向的发展短板
教育国际化监测有效促进了全市教育国际化发展,同时发现了教育国际化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城乡差异比较明显
2014年,中心城区、近郊区县、远郊县市的教育国际化总实现度均值分别为71.45%、66.08%和46.73%,中心城区和远郊县市相差24.72%。其中,教育国际化经费投入水平在考虑了城乡差异设定目标的情况下,有14个区(市)县尚未达标。
(二)引进优质资源有限
在25个三级指标中,如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等12个创新性较强的工作指标实现度均值低于60%。其中,中职毕业生通过国际职业资格认证的实现度仅为9.33%。部分区(市)县“聘用外籍教师”和“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工作尚未实现零的突破。
(三)评价指标有待优化
目前,很多发达国家教育质量评价开始从重视输入和输出转向对教学策略价值的关注。成都教育国际化监测也不例外,需要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完善对师生应用国际化学习策略的能力、国际课程相关性、师生和社区互动的实效性等指标的效度监测。
五、瞄准一流,打造中西部领先的
教育对外开放合作中心
根据《成都市教育国际化发展专项规划(2013-2020年)》,到2020年,要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领先的教育对外开放合作中心。为此,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加强督导,优化推进机制
瞄准一流,优化指标,强化监测,促进政策配套。运用“互联网+教育”思维,完善“市、县、乡、校”教育国际化互联互通机制,缩小城乡和圈层差距,到2020年,使全市教育国际化总实现度均值超过80%。
(二)引优扶特,完善服务体系
建设教育国际化信息资源库,吸引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落户成都,扶强特色项目,推进义务教育国际理解教育、普通高中国际课程融合、职业教育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四项重点任务,构建完善的国际教育服务体系,打造中西部地区可复制的经验和模式。
(三)扩大交流,增强国际影响力
巩固和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OECD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创新都江堰国际论坛办会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和标准的研制。大力实施国际友城深度合作、“一带一路”伙伴关系发展、教师国际研习、“熊猫课堂”走世界、国际创新人才培养、留学成都六大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成都教育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