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苏州缂丝:通经断纬的织中之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苏州缂丝:通经断纬的织中之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50多年前,中国考古学家打开了明万历皇帝定陵,那些刚刚还色泽鲜艳的珍贵文物一接触自然环境立即发生风化,尤其是那件被称为“衮服”的龙袍。为了重现衮服昔日芳容,文物保护专家终于在苏州找到了缂丝老艺人王嘉良,重现龙袍昔日的真容。至此,缂丝这项古老的民间手工艺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06年,缂丝技艺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寸缂丝一寸金”

众所周知,中国三大工艺品中刺绣位列榜首,而苏绣可谓是中国丝织手工艺品中的上品,但要问中国丝织

手工艺品中的颠峰之作,那非缂丝莫属了。缂丝被文人赞誉为“雕刻了的丝绸”,但它并非真的用刀来雕刻,而是种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织物。纬丝按照预先描绘的图案,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同一种色彩的纬线不必贯穿全幅,只需根据纹样的轮廓或画面色彩的变化,不断换梭,采用局部回纬织制,因而在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的交界处呈现一些互不相连的断痕,似刀镂刻状,悬空背光观察,呈现出小孔和断痕,古人形容“承空观之,如雕缕之象”,故称缂丝。缂丝作品不但结构严谨且技艺高超精湛,尤以太幅缂丝画为特色,品格高雅且富贵气象十足,身价骄人,贵比金玉,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美誉。

缂丝的工艺流程,一般有16道工序: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嵌后轴经、拖经面、嵌前轴经、捎经面、挑交、打翻头、箸踏脚棒、扪经面、画样、配色线、摇线、修毛头。

缂丝的织造技法为:结、掼、勾、戗、绕、盘梭、子母经、押样梭、押帘梭、芦菲片、笃门闩、削梭、木梳戗、包心戗、凤尾戗等,技法众多。但无论做什么缂丝品,结、掼、勾、戗这四个基本技法是绝对不可少的。

苏州缂丝技艺的历史传承

缂丝本是北方工艺,南宋南渡时传入苏州,吴中盛产丝绸,其丝有纤维长、强度高、弹性好等特点,是表现缂丝艺术个性的最佳材料。因此,缂丝经传入便很快形成自己的特色。受宫廷画的影响,开始以摹缂名人书画为能事,“夺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长”,甚或造及“胜于原作”的境界。南宋时苏州人朱克柔创制了“朱缂法”,使用深浅多色阶纬线,长短参差互用,而逐渐产生空间晕色的装饰效果。“朱缂”被誉为中国缂丝技艺的高峰,但大发展时期还是在明清两朝。

苏州缂丝艺人大都集中在城郊陆墓、蠡口、光福、东渚一带,世代相传。陆慕镇的张花村,户户有缂机,号称“缂丝村”。明朝成化年问的文人王绮在《寓园杂记》说“吴中自号繁华……凡上供锦衣,文具,花果,珍羞奇异之物,岁有所益。若刻丝累漆之属,自浙宋以来,其艺久废,今皆精妙,人性愈巧而物产愈多”。其时苏州人文荟萃,吴门画派精品迭出,缂丝艺术风格深受江南文人绘画的影响,多摹缂当时名家的画稿。其佳作缂工精巧,配色鲜丽繁富,轻重得宜,可追原画之风韵。如缂丝艺人吴圻、朱良栋、王统等缂织沈周、唐寅、文征明等人的画稿,如今已成为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一条清水粼粼的京杭大运河为富庶江南的物产北上进贡提供了条件。相传,清廷缂丝匠师们奉命为宫廷缂

织衣料,由于水路抵京需要数月时间,自受命始,便将缂丝机搬至船上,一路缂织过去。有风声、水声、摇撸声的路相伴,又远离了市井生活的纷繁杂乱,一幅幅巧夺天工的缂丝衣料随着水路迢迢而缂织完成。至清代乾隆朝,缂丝艺术的发展继而登上了又一高峰。据清廷内务府黄册记载,苏州每年都要办解缂丝产品若干批,每批少者三五件,多者一二百件,这些缂丝产品除有大量袍褂、官服、补子、屏风、挂屏、围幔、桌围、椅披、坐褥、靠垫、迎手、荷包、香袋、扇套和包首等实用品外,还有大量以书画、诗文和佛像等为内容的欣赏品,并被收进皇家的书画署。清代缂丝新创“缂绣混色法”,即将缂丝、刺绣和彩绘三者结合,以加强织物的装饰效果,丰富和提高缂丝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原藏于紫禁城的《缂丝加绣九阳消寒图轴》(见图)就是以“缂绣混色法”织制的典型的艺术珍品。

苏州缂丝名匠和他们的代表作

苏州缂丝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凝结了诸多艺术元素,与苏绣、宋锦等姐妹艺术互为营养,

相互借鉴、启迪、发展,展示着内蕴深厚的苏州吴文化。

关于朱克柔的身世,安仪周《墨缘汇观》记载朱克柔,南宋云间人(上海松江),以绘画和缂丝见长,以女红行世。其缂织运丝技法传神自然,宛如用笔作画,称之为“绝技”。画面设色古淡清雅,犹如风韵洗去脂粉,人称“朱缂”,深受后世的赞颂。对其作品,当时的官宦富绅、文人墨客都视若名画。宋徽宗赵佶对朱克柔的作品更是大为推崇,曾在其织品《碧桃蝶雀图》上亲笔题诗,“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奠作寻常黹绣看”。其代表作《莲塘乳鸭图》(见图)被时人誉之:“精巧疑鬼工,品价高一时”。图中红荷白鹭,翠鸟青石。荷花造型丰满,白色瓣尖染红,白鹭翠鸟神情精灵剔透,整个画面生动温馨,色彩变化丰富。

沈子蕃是宋代吴郡人,从传世的几幅作品来看,似乎较偏爱北宋画家崔白孤傲而幽静的笔调,故他的作品大多表现萧瑟的秋冬和寂静的山水,设色高雅古朴,生动传神。传世佳作《花鸟图轴》(见图),素白地缂织桃花一株,或含苞或怒放。两只珠颈斑鸠休憩枝头,一只缩脖畏寒,一只依偎取暖,神态写实生动,无论在构图和用色上都具有宋代花鸟画中写实沉静的精神,可为宋代缂织写生作品之代表。

吴圻为明代吴门人,字尚中,生卒年不详。其缂制的《沈周蟠桃仙图轴》(见图),幅上方织沈周大行书题:“囊中九转丹成,掌内千年桃熟。蓬莱昨夜醉如泥,白云扶向山中宿。沈周。”织印一:石田。幅左下方织织工款:吴门吴圻制。此幅作品能得原画之神韵,尤其人物表情最为传神。上方诗文,书法道劲,气势雄壮,深得书法之精神。全幅极细微处,亦均缂织无遗。

沈金水,清末苏州蠡口人。曾在光绪年间为慈禧太后缂制过袍服。1945年后,由于市场萎缩。他只能以种田为生,缂丝生产在苏州也濒临灭绝。1954年,沈金水加入“苏州市文联民间艺术组刺绣生产小组”从事缂丝研究工作,作品《金地牡丹屏》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王金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世纪50年代进人苏州刺绣研究所,拜著名缂丝艺人沈金水为师,学习缂丝艺术。1963年曾被派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复制宋代缂丝名家的作品,先后复制了宋代缂丝名家沈子蕃的《梅雀》、《青碧山水轴》和朱克柔的《牡丹》、《蝴蝶・山茶》等缂丝作品,达到了以假乱真的艺术境地。1992年国务院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

借鉴与创新中找寻传承的支点

苏州的缂丝业,从总体上来说发展的还可以,但也和其他传统工艺一样存在着后继乏人的情况,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缂丝,一是缂丝的生产工具简单而工艺繁复,技艺易学难精,缂织一件成品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向有“妇人一衣,终岁方就”之说。二是学习缂丝技艺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对于现在的许多年轻人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我们要借鉴国内外弘扬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充分依靠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对现存的缂丝遗存进行调查、收集和整理,建立起相关的档案库、数据库和博物馆,运用文字、录像和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将有形的缂丝实物和无形的织造技艺进行全方位的记录、总结和展示。在缂丝博物馆中,不仅应有精美的实物陈列和有关缂丝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工艺技法等方面的文字介绍,还应有缂丝织造的实地演示,吸引参观者自己动手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使缂丝工艺的静态展出和动态表现融为一体,更好地向人们揭示缂丝工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不菲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