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孔子思想中的伦理与道德体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孔子思想中的伦理与道德体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儒家思想塑造了中国的社会文化。中国的政治秩序所依赖的不是那些存在于西方的武力和经济或者血缘的力量,而是教化;不是法律对人行为的规定,而是道德对人行为的规定;不是人与人间相互的制约,而是人内心对自我行为的制约。这一体系对中国的传统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政治思想;伦理;道德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其塑造了中国人的社会文化和传统思想,政治文化也在这一过程中被一并塑造。孔子思想被概括为一个“仁”字。“仁”是什么?克己复礼。[1]纵观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伦理与内力是两个极其突出的特点。伦理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处的规则。内力就是遇事反省自身,严于律己。这一点与西方通过法律和宗教来界定和调节人与人的关系的方式有极大的不同,其直接目的并不是建立一个西方式的以建立一个保障个人利益的社会,而是建立一个伦理上相安相亲的社会。如果说西方的思想是控制社会矛盾的烈度,孔子的思想就是尝试从根本上消除矛盾的产生。在这种社会中,国家的观念建立在家庭观念之上,道德取代西方社会中的法律成为规范人与人关系的准绳,礼乐被用以调节社会上不同群体的关系,国家维持社会的运转主要是通过礼来做到的,[2]而政治的首要任务就是以教育人民达到教化的效果。孔子认为在这一思想体系的支持下最终可以达到理想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

一、国家的观念建立在家庭观念之上

“其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第也者,其为仁之本也”。这一段话便可作孔子国家观念的代表。由孝悌的家庭观念推至君臣之关系及个人与社会之关系实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一大特点。

孝即是关心父母之生活,发自内心的敬养父母。《论语》中极有意思的一句是“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这一观点并不仅是孝子不应让父母不担忧的意思,更有将心比心,如父母关爱子女之程度关心父母之意。这便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孝不仅是子女对父母单向的关心,还有父母子女间的相互关爱。

与孝用以规范父母子女间关系相似,悌用以规范兄弟间关系,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这样一来,孝与悌相结合便规范了个人在家庭中的行为态度,父母高于子女,兄长高于弟弟,如此这般上行下效、长幼有序便可维护家庭的秩序。继家庭的秩序建立之后,社会的秩序由之推及开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此一来,家庭的秩序建立成为国家秩序建立的一个部分。家庭秩序的建立及家庭观念的推开,成为国家范围内的观念,最终实现“天下一家”的状况。国王就是这个家庭的家长,臣民就成为家庭的子女。国家的观念便成为家庭观念的扩大,而家庭宗族便成为国家观念的基石。

二、以道德影响人们的思想

人类社会长久以来便有一问题,究竟怎样才能既让人与人之间相互配合又能建立一套体系来约束人的私欲。历史上面对这一问题,有两种道路可走,单纯的依赖暴力的自然状态和主要依赖法律的西方思想体系,而在孔子这里,提供了第三条道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尊崇道德,且以道德约束人们行为是孔子思想一大特点,不仅这一特点不同于当时主流的法家,也大不同于西方思想。“中国社会秩序所依赖以维持者,不在武力统治而宁在焦化;不在国家法律而宁在社会礼俗”。[3]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一句突出的体现了孔子的道德政治观。将道德传之人民,让其知什么为耻,通过内化的力量来实现自我约束,从而达到规范人民行为的目的。“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4]

君臣民皆受道德规范,形成从上到下的道德体系。这一体系包罗万千,家庭间、朋友间、君臣间等等无所不包,都受到其规范,最终在礼乐的辅助下来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

三、礼乐用以规范人的行为

为何说礼乐被用以调节社会关系,这得分开而论。道德规范人们行为只是一个大而抽象的概念,实际当中道德怎样界定,怎样执行,怎样分辨等等问题都是无法直接有所回答的。究其实质,现实中依然需要易于分辨,可供实际执行的规则,而在孔子的思想中,这一规则便可用礼与乐概括。依孔子的话便是“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礼,礼仪规矩、尊卑次序和行为的准则,礼就是道德在实际操作中的直接体现。其实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则,无所不包,伦理道德、政治经济、个人交往、家庭生活等无不需依礼而行。“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这一礼字,并不是中华文化的独创,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却被赋予了特殊的概念,是一种不成文法和伦理道德的结合,但适用范围却又超乎道德和法律之外。

与礼相互对应的是乐。《礼记・乐记》中有表述“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5]如果说礼是通过规则解决社会矛盾,那么乐就可以通过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来求同存异。事实上从此便可看出,礼与乐是两个不同的解决社会矛盾的工具。仅从《论语》来看,乐也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事物,在《论语》中,孔子给以极高的评价,“兴与诗,立于礼,成于乐”。显然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乐不仅仅是一个打发时间的事物,更起到了教化的作用。

正是在道德为指导,礼乐为手段的伦理体系中社会得以顺利运转。这个社会与西方的社会是截然不同的,西方的社会是以法律为准绳来实现对社会矛盾的控制,而孔子的思想体系更多的是依赖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的自我控制实现对社会矛盾的控制。

四、教化、礼俗、自力成为理性的主要内容并用以维持社会运转

此处的理性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理性。现代意义上的理性是人遇事不慌,仔细的分析利害并作出决定。而此次“所谓理性,是指吾人所有平静通达的心理”。教化能够启发人的理性,礼俗是引导人的理性,自力则是理性的表现。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这三者就是理想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过程。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提倡教育人民知礼懂法,这就是教化。不教,民不可知何以为善何以为不善。在孔子的思想中,教化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为政的首要目标就是教育人民。仅论教育人民而言,孔子的思想可谓功莫大焉!

在教育民众之后,如果缺乏实际行为,教育就毫无意义。那么,什么才能在实际生活中规范人得行为?这便回到上面一部分的叙述,礼与乐,不过此处还要加上习俗的力量。这些东西都是在实际生活中直接制约人民行为的规则,这些规则,教育的最终结果便是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这就是自力。与西方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制约、权利与权利之间相互制约和集团与集团直接相互制约不同,孔子的思想强调的是人的自律和以道德为准绳。

细看中国的传统政治秩序,不难看到中国的政治秩序所依赖的不是那些存在于西方的武力和经济或者血缘的力量,而是教化;不是法律对人行为的规定,而是道德对人行为的规定;不是人与人间相互的制约,而是人内心对自我行为的制约。这便是一种内向的力量。这一体系对中国的传统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艳国.论语-注释[M].长江出版传媒2012年第二版

[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M].商务印书馆,2011.

[4]薛永武.礼记・乐记[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5]王向群.论孔子政治思想的历史贡献和局限的统一[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3期,第22-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