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传统的展示 文化的传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传统的展示 文化的传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老北京的一种传统文化,吆喝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深深烙进人们的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为了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老北京随处可闻、五花八门的吆喝,作者萧乾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北京街头淋漓尽致的吆喝声,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文章围绕吆喝从不同角度加以叙述描写,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情趣。

一、从时间的角度写从早到晚、一年四季吆喝声的特点、内容。吆喝,看似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事实上,要做得好也不简单。文中运用简练的语言描述了小贩吆喝的必备条件:“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然后具体介绍一年四季、从早到晚的吆喝。一笔带过卖大米粥、油炸果、青菜、花儿的吆喝声之后,作者重点介绍卖馄饨的吆喝声,行文中细致描写馄饨摊,突出其工艺过程透明,买者可以吃到最新鲜最热乎的馄饨,照应了段首“馄饨喂——开锅!”的吆喝声。

作者还给夜间的乞丐一个“特写镜头”:“颤音”“挑高了嗓子”“低音”……通过对声音的细致描写,刻画了乞丐的身份和状况。

在四季的吆喝声中,作者把更多的笔墨用在了秋天的“喝了蜜的大柿子”和冬天的“烤白薯”上。“喝了蜜的大柿子”这一吆喝,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诱人;而“烤白薯哇真热乎”突出了刚做好的新鲜劲,引人想象。

二、从吆喝的目的和内容的角度描述各种各样的吆喝。“变着法儿吸引顾客”,这正是吆喝千奇百怪的根源所在。对于吆喝,无论是朴素的还是华丽的,无论是简单的还是繁琐的,无论是写实的还是夸张的,都在于以口头广告的形式招徕顾客。“小玩艺儿赛活的”,夸张地形容出玩具的形象逼真;“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介绍了吃食的做法;“葫芦儿——冰塔儿”写出了“葫芦”的晶莹可人。无论是哪种吆喝都从各种角度展示、美化自己的货物,抓住顾客的心理。这部分文字实际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和概括。

三、从吆喝的声调、技巧、韵味的角度描述吆喝,展现吆喝的魅力。小贩吆喝的声音因人而异,或细而高,或低而深沉,而作者最怕“那种忽高忽低”的吆喝。作者运用叙述的笔法将小贩的叫卖声与小时候人家的警告和亲身经历联系起来,让读者感受到那吆喝声就在身边,更亲切、更真实,充满生活气息。在作者看来,最“合辙押韵”的吆喝最出彩,文意写到卖萝卜的吆喝——“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和乞丐的吆喝——“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这样的吆喝,更有老北京的韵味,更能体现音乐的美感。

萧乾在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是充满了怀念之情的。各种听起来烦乱的吆喝,在作者细致的叙述描写中显得秩序井然。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