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学习能力培养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学习能力培养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当今社会,大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至关重要,独立学习能力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能力,高等教育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积极意义。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问题,有利于丰富教学方法论,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的实际需要。本文认为,培养学习能力,一是要转变观念,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贯穿于教学始终;二是遵循认知规律,注重学习策略、信息素养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三是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尽快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提高的机制。

关键词:学习能力;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一个人接受了中小学教育和大学高等教育以后,按照常理来说,应该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才对。然而,每年毕业生的就业难、就业状况不理想等一直困扰着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各方,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大难题。很多人都会把就业困难单纯地归结于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社会经济萧条、社会竞争激烈等因素,而忽略了学生自身能力的问题。

就业难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社会现象,但是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对于学校里没有学过的内容有畏惧感,不能尽快学习、掌握并熟练应用,所以很难尽快达到一个具体岗位的工作要求;而用人单位一般都不愿意在培训上付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不喜欢毕业生而更加偏爱技能熟练的员工。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除了要传授学生知识以外,还应该在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其分析和判断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了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在教学改革中进行了尝试。

一、要求学生熟读教材而不迷信教材

由于各种原因,教材一般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错误或失误。在教学中,笔者一直强调正确学习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彻底理解教材的内容,必须做到有理有据。鼓励学生敢于怀疑一切模棱两可和含糊的内容,勇于提出质疑,善于采用各种不同的分析方法,从多角度去验证自己的设想。当然,学习之初,学生也会有错误的判断和分析,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和诱导学生自己去思考,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二、摒弃“标准答案”

对于思考题和习题,教师仅仅提供分析,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不提供最后的答案。这种方法在学生当中争议是最大的,因为这种“违背常理”的做法让习惯了标准答案的学生一下子迷失了方向。开始时很多学生都很迷茫,怀疑自己,到处找标准答案,甚至网上的一些错误解法也因为过程详细、答案明确而为学生所推崇,但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学生一直习惯于把最后的答案看成是学习的最终结果,从而忽视了学习中关键点的分析和推理判断。当答案变得无关紧要时,分析的重要性才会真正地突显出来。对于某一道具体的题目,不同的分析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思路,特别是对于综合性课程,有些习题甚至连教师都不敢轻易下结论。当学生慢慢适应这种教学方式以后,他们开始独立思考和判断了。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开始喜欢这种方式,也认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教师在课堂上要与学生互动,平等讨论问题

很多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往往高高在上,不准学生冒犯自己。为师者,最欣慰的莫过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要超过教师,必须敢于质疑教师、超越教师。笔者在平时的授课中,一直与学生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以一个“先学者为师”的身份对待学生。教师角色首先应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在大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者,更是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学习者。

四、在课外尽量多地开展学术方面的讨论

“三人行必有我师”,好的学习方法大家可以分享,同时让学习能力强的带动学习能力差的,以点带面,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力培养是社会相互交流的结果,团队合作既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通过激发合作行为而令学生学到技能性的知识,这些技能性的知识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更有意义。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应尝试转变师生关系,可以采用探索式、讨论式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学习,也可以与学生建立团队合作的关系,这有助于学生通过观察学习模仿教师的自主学习方式。

教学改革和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课题,教育改革应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在当今世界中,个体学习能力已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所有的方法和技巧都有它特定的应用场所、对象和局限性,然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人才,真正的人才一定要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新课程的开放、多变、创新给当今的教育给出了新的挑战,只有不断探索和发掘,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金爱娟,李少龙.“自动控制原理”双语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01).

[2]李少龙,金爱娟.“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教学实践[J].上海理工大学社科版,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