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文化的民族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文化的民族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文化有具体性和特殊性,民族性是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民族的东西也是最具生命力和震撼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有着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我们必须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以历史的、科学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同时,汲取世界各民族之长,根据国情,结合实践,积极创新,与时俱进。

[关键词] 文化的民族性 弘扬民族艺术 振奋民族精神

“文化”一词的指涉极广,凡是经过人工处理的,如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即属文化。因此经济、政治、社会、民俗,艺术、宗教、哲学等都隶属于文化范畴。文化是逐渐凝聚而成的“生命形态”。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在某种特殊的物质条件下,经由人与人之间不断的长期交流而形成的,即包括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以及不知其所以然的“集体意识”,也包括通过大家自觉奋斗所创造的知识、伦理和艺术价值。因此文化发展至少是物质条件、生活习惯、集体意识和自觉奋斗在多层次的复杂关系中交互影响的结果。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传统、心理状态、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差别,从而形成了该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点。这种特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本民族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文学艺术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应鲜明地体现本民族的特点,特别要提倡运用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手法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这就是文艺(或文化)的民族性。文化总是民族的、社会的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文化对于人的意义,只能通过历史和社会才显现出来。文化的民族性的核心问题是反映本民族的现实生活,它是文学创作中的民族形式和大众化的具体体现。正如所说的那样:“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中国作品大都注重故事性,善于在故事的叙述和人物行动中刻画人物性格;讲求结构上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语言上口语化,雅俗共赏。这些因素彼此契合,形成民族化、大众化的风格特点。

2001年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在美国奥斯卡电影节上荣获10项提名,一时间,国内舆论反响强烈,此片用简洁的语言将各个形象特征刻画的一览无疑,通篇都洋溢着一个人的精神:他在生活中充满了勇气、忍耐、苦难、幸福、坚忍与刚毅,他有一种愤世嫉俗般的满足,一种明智的无为;他热爱简朴而舒适的生活,并把人类的和平与幸福当作一切知识的终结。这是不受现代文明影响的生活,然而它却丝毫不比现代文明逊色,同样伟大,同样高尚,同样谦逊,同样真挚。此片也正是力图以这样一种含蓄内敛的方式昭示世人中华传统文化对整个人类文明,特别是现代文明发展方向的思索和奉献。

所以李安的获奖只不过再次证明了一个事实:文化有具体性和特殊性,民族性是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民族的东西最有生命力和震撼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集约化的工业信息时代,就在这个我们日益推崇全球化、一体化的工业信息时代,国内却频频听到有人在提“文化接轨”。“接轨”的提法明显是一种移用,若说“中国经济或体育要与世界接轨”,谁都明白那是真正有“轨”可接的,而且不怀疑这种接轨的实现与经济或体育的真正走向世界之间的真实联系。但是,文化也有一种“国际规则”之类的世界之轨吗?“接轨”论者认为,西方的就是世界的、现代的,中国的文化要现代化,则必须跟上西方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别无选择。可是,如果今日的“现代文化”就是某种西方现代意识过滤成的清一色货色,那么这种有可能走向全球性模式化、类型化的文化,还有多少资格配称为“文化”?

从19世纪下半叶起西方工业文明入侵中国,冲击的不仅是脆弱的经济壁垒,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中国人对五千多年沉厚文化积淀的淡忘、遗失甚至背弃。井底之蛙的偏狭固然要不得,民族的传承和发展却要有立足之本。正如区别个体的依据不在于外在的穿着,而在于内中的灵魂。不可否认,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有着持续文化传统的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她一度是傲视全球的强大帝国:她为世界贡献了自己某些最重要的发明:她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学、哲学和生活的智慧;她在艺术领域中展翅飞翔之时,其他国家还在刚刚学着拍打自己的翅膀。虽然她也有过屈辱可悲的历史,也经历过艰难时世,她甚至软弱流泪,任凭西方人枪炮的攻击和掠夺,在她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上布满战争疮痍,可是她仍然顽强地生存下来了,都用自己严肃的幽默和坚强的神经挺过来了。中华民族的这种生存能力,她的悠久,显然是值得认真思索的。然而,怎样去理解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呢?谁来解说她古老而伟大的灵魂?外国人可以说自己爱中国或者恨中国,然而却很少能够真正地理解与鉴识中国。客观的讲,中国的确有一个伟大的过去,纵观中国的文明以及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无以计数的圣贤,丰富的哲学、绘画、诗词、戏剧以及民间文学与民间传说的巨大宝藏,这些赋予了中国人分辨善恶的道德观念。所以,在中国古人眼中,中国的文明是唯一的文明,他们为中国人能够理解生活的道德内涵而自豪,为自己对人性的认识而自豪,为自己已经从伦理、政治诸关系上解决了人生的问题而自豪。然而,这种民族自豪感伴随着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无情侵入的隆隆炮舰声渐渐烟消云散了,西方文明作为一种观念体系也从根本上猛烈震撼着中华民族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而且这种观念的力量远胜于军舰。一旦中国人意识到西方人也实行所有的礼节、仁爱等道德教诲,意识到倘若孔子在世也会赞成伦敦警察的品行,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就大为动摇了。外国的其他一些东西,比如说优良的铁路,照相机等诸如此类的东西,彻底击碎了中国人的民族骄傲,并将之转化为对异域文化的本能敬畏和恐惧。从此,西方思想和文学的渗入,逐渐成为一种坚强有力、不可间断而又潜移默化的过程,新的观念被不断的引进。如果她向西方学到的仅仅是行之有效的防止贫穷和洪水的办法;如果她仅仅是利用西方丰富的文化遗产来振兴自己的文学,重新谱写自己音乐的优美旋律,那该有多好!即使中国仅仅向西方学了点现代广告、商业和盈利,情势也不会如此严峻。然而不幸的是,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现代工业主义的拜金、价值观念的日趋虚无颓废,一切温良、乐观、谦逊、坚韧等曾美饰古代生活的典型品质已经越来越远的孤立于现代社会之外。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心的丧失,更使得一部分人自己不具备西方的传统,却盲目执著于抛弃自己的社会传统中一切美好的东西,而疯狂追逐西方的流俗,且美其名曰“文化接轨”。文化永远应是人类精神和情感个性的徽章,文化虽然不能拒绝借鉴,但是如果借鉴不是为了个性化的创造而是五体投地的趋同,那么就不是借鉴而是自我扼杀。倘若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各个民族和 国度都把自己的文化统统套进“西方现代意识”所认可的统一模式里,令“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被“越是现代西方的就越是世界的”所代替,那局面就象只许12亿中国人姓一个姓而不是“百家姓”一样,那么,还有可以称为“世界文化”的东西存在吗?如此的“接轨论”实在值得商榷。

更引人深思的是,当中国的一些人正急切地与西方现代文化“接轨”的时候,西方正发生着一场欧共体对美国的“文化内战”。这场“内战”虽然首先表现为经济利益上的;中突,但更深层的则是文化利益乃至意识形态的;中突。法国是率先对美国采取强硬立场的国家,曾任法国文化部长的雅克杜邦在一次讲话中还这样说:“不应该忘记的是,美国与亚洲、中国和日本相比,已经输掉了经济战。他们手里还剩下一点什么呢?还剩下一个“文化大国”,剩下对世界上所有生活方式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电影和广播、电视进行的。而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和他们讨论:为什么全世界只应有一种文化?”。文化本身即是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领域的概念,文化的“接轨”即意味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投城”。对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模仿,往往意味着对其宣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认可。“为什么全世界只应有一种文化”的诘问由西方政界文化要员提出,这对我们的文化“接轨”论者应该是有警醒意义的。

不忘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应该是中国人有志气的表现,但是,在怎样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问题上,却并不是所有的主张和作法都可以用“有志气”来加以评论的。仅拿电影而言,我们的电影工作者就曾经瞄准某些国际电影奖,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国人也跟着他们尝过几次获奖的欢欣,许多人也把这种获奖视作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一种胜利。但是,当把渐渐多起来的获奖影片放在一起认真品评的时候,便有越来越多的人尝到了这“胜利”里的苦滋味,西方人舍得给奖的中国影片多是表现中国贫穷、愚昧、落后的影片,是那些让国人看了害羞、难受却能令某些对中国怀有偏见的西方人雀跃的“中国故事”。我们并不是不敢面对自己文化当中的腐败、堕落、干枯或者发霉的东西,在审视民族文化时,相信我们大多数人心中进行着一种乃至多种艰苦的斗争,其中有理想的中国与实际的中国之争,有对古老民族怀有的自豪与对开明和改革的忠诚之争,将自豪感与诚实改革的愿望结合起来的关键,就要求我们对于古老的文化用古玩鉴赏家的眼光进行打捞,既能欣赏,又能批判:既用理智,又用感情,而不是一味肯定或是全盘否定,更不是为文化媚俗提供一件冠冕堂皇的外衣。从此意义上讲,《卧虎藏龙》一片在电影界尤其是在西方电影界获得的关注,相当一部分取决于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而真实的艺术表述。我们可以穿越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空山新雨慨叹人与自然的宁睦与和谐:我们更可以从漂亮的古籍装帧、精美的信笺、古老的瓷器、典雅的建筑中体会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情趣。而现代中国的民族文化更是先进的文化,就在2004年希腊雅典第二十八届奥运会的闭幕式上,美妙的“茉莉花”旋律,以及贯穿始终的中华武术和中华京剧在会场上的亮相,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了的中华民族文化,象征着我们的大中国江山如此多娇,更反映出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的高尚与美。同年,第十二届雅典残奥会上,“千手观音”的精美艺术表演,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刮目相看、目瞪口呆,久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和欢呼声震撼着整个雅典会场,中国民族文化深深征服全场的同时,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的优秀,看到了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的欣欣向荣的景象。

总之,我们应该从历史的、科学的、唯物的观点来看待文化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文化,绝不会因为泯灭了属于自己民族的独特审美价值眼光,就能在世界文化之林里拥有自己的位置,恰恰相反,是因为有了属于自己的独具魅力的价值体系和人文体系,才会有自己的特色,并为别的文化和民族所承认。正常的世界性文化对话,一定是相互平等、相互借鉴的,决不是简单的趋同、膜拜,从而使全世界的文化都变成一种色调、一种眼光。它的使命是使世界文化更加色彩纷呈、斑斓眩目,即传统意义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中,必将会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先进文化。就让我们一起为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为共创中华民族文化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