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小学教育要正确认识当前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发展困境,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守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抓紧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做好专业引领和教师培训,善于挖掘切入点、抓准导入点、落实接触点和利用延伸点,有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课堂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241-01

高节奏的社会生活,高压的生活环境,给当今的中小学生带来诸多的认识极限和生活困惑,中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必然要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防线成为当今学校教育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在尝试众多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之后,最具有实效性、最便于操作的应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体验、参与、交流、合作学习,倡导建立民主、平等及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课程改革想要有效有序开展,心理疏导须先行。教师在结合学科特点开展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养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有效得提升了学生接受新课程理念的心里承受能力,大力促进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有序进行。不仅如此,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科课堂教学,极大地发挥了学科课程的功能作用,有效地拓展了课堂教学的高度和广度,对学科教学本身具有较大地促进作用,即增加了学科教学的着力点,又理顺了学生的心理认知过程,实为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另外,针对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缺少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现状,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性参与策略是有效应对当前学生面临的心理困境的最佳途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校教育要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做好专业引领,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亲其师则近其道”。因此,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力量。同一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和不同教师的教态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教师和颜悦色、笑容可掬,就会给学生产生一种幸福和友善的情感,激发学生的亲近感;教师充满期待信任的眼神,就会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勇于应对挑战;教师清晰条理、恰当到位地分析问题,就会使学生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教师的语言诙谐幽默,就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如此种种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精神面貌。这就是为什么同一学生在不同教师的带领下产生表现迥异、效果天差地别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就要对教师进行学科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专业引领,促进教师掌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其次要加强教师培训,用新课程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在新一轮课改实验中,培养学生丰富情感、健康心理和正确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树立新课程理念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其一是教师要树立现代学生观。明确学生是有尊严,有思想和有潜力的人,心理正处于不断发展,逐渐成熟的阶段。他们需要尊重、理解和鼓励。教师应与学生平等相待,不仅要以自己的智慧来点燃学生的智慧,还要用自己的情感和人格魅力来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其二是教师要树立现代教学观。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督促者,教师应成为学生潜力的挖掘者,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其三是要树立正确人才观。社会需要的人才多元化,只要在某一领域有自己的创新和独到之处,能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的人就是人才。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引导。要坚持“只要有进步就是好学生”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要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都体验到获得成功的感受。教师要有目的地解读新课程理念,尤其是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向更加明确具体,对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科教学思想形成共识。

在树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知识有效融合的理念后,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一是有效备教材,善于挖掘各类教材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各科教材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或显性或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师如果能结合学生的特点,善于挖掘教材的切入点,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如在枯燥的地理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认识有关的物候知识,在介绍物候知识时重点讲解其对动植物的影响,认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意外和挫折的心理。

二是有效备学生,善于抓准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个性差异的导入点。学生心理状态各异,教学环境有差别,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效备学生,关注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同一教学环境的心理个例差异,抓准课堂教学的导入点。在导言设计、问题提出、知识讲授、知识生成、难点突破及课堂调节等方面,要拎住一条心理健康教育主线,形成一种轻松活泼、紧张有序和情境交融的教学氛围,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又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学到知识,在紧张的思维中获得能力,在和谐的氛围中思想得到升华。

三是有效备课堂,善于落实课堂心理健康教学的接触点。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形象美、教态美、语言美和情感美,通过饱满的热情,殷切的希望,亲切的话语,丰富的手势,深入浅出的讲解,恰到好处的点拨,游刃有余的教材驾驭,收放得体的课堂调控,紧张有序的分类推进等课堂教学的结合点和接触点,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海洋,艺术的殿堂,有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从而更好地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学生的动手操作、完整的解题过程、有见解地提问、回答问题的勇气等心理能力的闪光点,都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对于“学困生”,更应让这些学生体验“成功”,既增强学习本学科的信心,又增强学习其它学科的信心。

四是有效备作业,善于利用课后作业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点。课后作业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点,作业难度要循序渐进、难易适度、深入浅出,使学生完成一道题后有信心完成下一道题。作业形式要多种多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尽量使学生在完成作业中获得成功的感受、意志的磨练、创造性的发挥、美感的体验和能力的提高。在批改作业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积极评价和有效指导,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把这些死的内容鲜活起来。教师的积极评语、错误点评、点拨促进等,都会使学生受到鼓励、启发、指导或警示,产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总之,正确认识学科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其广阔性和巨大潜力,明白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中的重要性,有效教学,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有力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