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赤峰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情况分析研究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赤峰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情况分析研究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78.37亿元,同比增长7.9%,比全区平均水平高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274.39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892.01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611.97亿元,增长6.3%。

一、总体经济情况

(一)工业经济

2014年,赤峰市受到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赤峰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出下行趋势,全市57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0.7%,比年初下降2.9个百分点,比全区平均水平高出0.7个百分点。

2014年赤峰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全年走势图

1-12月,赤峰市571家规模以上工业中有477家非公有制企业,占企业数的83.5%,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达到58.9%,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到了64.3%,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6.9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为我市工业经济快速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12月份,赤峰市除三区之外的旗县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2.1%,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1.4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为66.4%,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7.1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推动力。

(二)固定资产投资

2014年,全市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1.28亿元,同比增长16%,比全区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95.18亿元,增长31.4%;第二产业投资425.4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投资480.7亿元,增长4.6%。在第二产业投资中,工业投资421.18亿元,增长15.5%,其中采矿业投资116.31亿元,增长9.9%;制造业投资225.24亿元,增长21.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投资79.64亿元,增长9.2%。2014年,赤峰市不断创优投资环境,加大投资力度,通过项目建设扩投资、稳增长、促转型,有力地带动了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较快增长。截止12月末,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01.3亿元,同比增长16%。

(三)消费品市场

消费品市场保持稳定,进出口总额平稳增长。201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87.39亿元,同比增长11.6%,比全区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81.46亿元,增长1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05.93亿元,增长9.8%。

全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完成85333万美元,同比下降6.6%。其中进口71907万美元,下降6.6%;出口13426万美元,增长17.4%。

(四)财政收支,金融存贷余额

2014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98.03亿元,同比增长7.5%,比全区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75.76亿元,增长9.5%,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77.3%;非税收收入22.26亿元,增长1.1%,占22.7%。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60.44亿元,同比增长3.6%,比全区平均水平低1.8个百分点。

截至201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366.47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31.8亿元,增长12.5%;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048.07亿元,同比增长19.8%。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比达到76.7%,比上年同期提高8.8个百分点。

(五)城乡居民收入,物价总水平

2014年,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48元,增长10.3%,比全区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99元,增长9.7%;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14元,增长11.4%。

(六)人口和就业

我市城镇非私营单位2014年从业人员在减少,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为35.66 万人,比2013年的减少0.79万人,下降2.16%,以下是两组数据的对比情况:

1.从业人员从经济类型分组看呈减少趋势,国有单位从业人员为20.05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0.26万人,下降1.30%,集体单位从业人员为1.01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0.05万人,下降4.93%,其他所有制单位从业人员为14.61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0.47万人,下降3.12%。

2.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组看,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减少较多的行业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和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为1.19万人,比去年减少0.31万人;建筑业从业人员为3.89万人,比去年减少0.21万人,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为1.59万人,比去年减少0.16万人。采矿业从业人员为2.72万人,比去年减少0.12万人。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增加较多的行业是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比去年同期增加0.37万人。

3.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企业破产、转制为私营企业和买断工龄企业继续增加,转制的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较多;二是建筑业单位转制、当前经济不景气的原因。

二、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宏观经济持续下行。从整体经济看,2014年全国GDP同比增长7.4%,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全区GDP增长7.8%,回落1.2个百分点;全市GDP增长7.9%,回落1.3个百分点。国家、自治区以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增速与上年相比,均呈回落态势。

(二)工业经济增长动力不足。2014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2.9%,工业运行态势基本决定了GDP走势。从增速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各季度累计增速分别为12.7%、11.3%、10.8%、10.7%,呈逐步回落态势。

(三)服务业发展趋缓。2014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低于全区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按照国民经济核算制度规定,第三产业增加值由行业主管部门和统计部门基础性指标增速推算。其中由行业指标增速核算的增加值约占第三产业的44%,由统计部门指标增速核算的增加值约占第三产业的56%。总体上看,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偏低还是由于基础性指标增速上不去。以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为例,该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12%,比全区平均水平高3个百分点,但是核算基础性指标增速却明显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全市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下降22.2%,比全区平均增速低15.5个百分点。

三、建议

(一)正确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在APEC会议讲话中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其主要特点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是在全面分析我国经济“三期叠加”(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对我国经济发展长期趋势的科学分析。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二)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支农和惠农政策,深化农村牧区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土地、林地、草牧场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农牧业现代化进程。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积极谋划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资源型产业做强,非资源型产业做大。把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冶金、能源等传统产业,开展资源精深加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三)经济发展方式由投资驱动逐步转向创新驱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集约化发展之路,改变依赖资金、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速现状,归根结底要依靠科技的力量,依靠创新的驱动,以科技创新引领和带动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打造经济升级版。要扩大科技领域开放合作,借力发展,共享创新机遇。要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科技人才,着力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的活力,让一切推动科技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

(四)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最重要的是增加居民收入。从统计指标分析,居民收入包括四部分,即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2013年,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3.3%,农牧民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1.8%,所以增收的着眼点应放在财产性收入上,同时兼顾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将更多财力投入到民生改善上,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将产业升级与充分就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增加就业机会。进一步完善扩大就业、支持创业的政策措施,拓宽就业渠道。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牧民职业技能和转移就业培训。鼓励城乡居民扩大生产投入和生活支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