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银锭渐成藏市新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银锭渐成藏市新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中国货币史上,银子是最重要的历史货币。中国古代银锭兼具学术研究、艺术品位及特殊价值。据新近出版的相关书籍记载,今日香港古玩市场偶尔出现几件中国古代银锭,就会很快被日本等海外收藏家收购。可见,中国银锭已成为海内外收藏家的新宠

造型丰富古朴可爱

把玩中国银锭,首先会发现银锭的造型丰富、古朴。

就银锭的形状而言,汉唐时期大都是长条形,宋到明代的银锭为“砝码形”,其上下两端呈弧形,中间束腰,周沿略凸或平整,底部密布着蜂窝状的气孔。清代至民初的银锭造型变化较大,一种是俗称“马蹄银”的元宝,另一种是“腰锭”。清以后流通的银锭,还有方形、槽形、圆形、条形、盘形、马鞍形、馒头形等等。尽管银锭是当时全国性的流通货币,但各个朝代及各个地域的银锭,在造型上都有不同,极具浓厚的地方色彩。

银锭没有面额,使用时习惯于依其本身的重量与成色,银锭大都是50两、25两、10两、5两……民间有大、中、小银锭之称。成色好的银子,锭面上有水波状的细丝纹路,称为“纹银”,纯度为93.5%,这是过去使用银两的标准成色。在市场交易时,如果低于纹银标准,就得补足银子,旧时称为“补水”。清道光以后,由于铸造技术上的时步,新铸银锭的成色普遍提高到98%上下,俗称“足银”或“足纹银”。

还有一些银锭,其正面分别加盖“地丁”、“盐课”、“岳厘”、“汉厘”、“任河厘局”、“白河县厘金局”等字样,显然,这都是税银。“地丁”是田赋和丁银的合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四川、广东两地开始推行将丁银摊入地亩合并征收的办法。雍正七年,全国绝大部分省份,都先后推行这一制度而成为专一的“地丁税”,直至清末。“地丁税”以缴纳银两为主,兼收铜钱。盐税旧时称“盐课”,即以盐为征税对象,从量定额征税的一种税。说到“厘金”,则是咸丰三年清政府为筹措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军饷而开征的一种新税。厘金又叫“厘捐”、“厘金税”,因为所定的税率,大体按货物价格值百抽一,百分之一为一厘,故称“厘金”。由此可见,这一枚枚银锭留下了我国赋税制度一段段历史的印迹。

古代银锭价值飙升

在不同的集藏品中,银锭较易储藏,即使经过悠悠岁月,大多仍保存完好,除一些年代久的珍稀品种外,价格相对不高,为广大钱币投资收藏者所普遍关注。如今,银锭收藏群体正在不断扩大,古代银锭在拍卖市场上正逐渐启动,收藏潜力逐渐显现。

日前,一枚明代“永乐六年银作局”50两银锭在京以156.8万元成交,创下了银锭拍卖的最高纪录,是一枚在拍卖市场上仅见到的带有年号的明代银作局银锭。银作局是明代专为宫廷制造金银器饰的作坊,目前已知存世的银作局银锭仅四件,其中两件不带年号,此次上拍的为另两件带有年号的银锭之一,制作规范,保存完好。这枚银锭起拍价为26万元,随后迅速飙升,经过几十轮争夺,最终以156.8万元高价成交,而另一枚明代“内承运库花银”25两银锭在同场中也拍出56万元的价格。

最后要提醒初涉银锭的收藏爱好者,鉴定银锭的真伪相对瓷器、书画等较为简单,但同样需要有眼光。对每枚银锭都要仔细观察,一要留意锭面上的盖印有无问题,二要注意底部的气孔是否有新铸痕迹。因为银锭成型时,由于金属中气体逸出,在其底部及侧面会产生气孔,俗称蜂窝。蜂窝的大小和多少,蜂窝的深浅对银锭的美观和价值都没有影响,但却是鉴定银锭真伪及成色的重要依据。凡是蜂窝较深、孔内圆润光亮、神气足、有彩色光泽的,成色就好。反之,成色就低。如苍白刺眼或蜂窝中一片灰黑,则可能是低成色或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