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清代常德银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清代常德银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清代用银,正如彭信威《中国货币史》所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最初的一百年,专用以“两”为计算单位的银锭;第二阶段是嘉庆以后的八九十年间,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元成为一种被认可的选用货币;第三阶段,即清光绪及其后,中国机制银元,并赋于法偿资格。无论在什么阶段,银锭的使用事实上始终没有退出流通领域,尤其在第一、二阶段上。常德系湘西北门户。清代设“常德府”,下辖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府治在武陵。清代常德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用银极为广泛。据笔者收藏及资料,常德银锭有武陵县银锭(谈应来藏,图1),长5.2厘米,重331克。桃源县李源茂银锭(图2),长5.3厘米,重391克。龙阳(汉寿)县李源茂银锭(图3),长5.4厘米,重379克。此外,常德还有一种特制的银两叫“铅丝银”,一般重65克(图4)。上述银锭,灰褐色包浆,色泽温润自然。锭底及周边有蜂窝孔和水波纹,蜂窝孔深浅不一。锭面铭文为阳文戳记,字体清晰。从“武陵县”三字铭文看,这枚银锭应是当年武陵县政府铸造的库银。

据考证,清代银锭铭文相当复杂,没有一定的定式。总的说来,它可分官银和商银两种。官银比较注重纪年,商银则比较注意商号(钱庄、银庄、票号、炉房等)名称。无论官银还是商银,它们的铭文都是以类似盖印章的方式敲击上去的。清代银锭铭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言简意赅。最基本的内容包括:纪年+地名+发行机构+工匠名。当然,不同地区、不同铸造机构,在银锭铭文内容上或增或删。有的只有发行机构、地名、人名等,有的甚至只有地名,银匠姓名或有或无,武陵县银锭就是如此。

清代流行“大数用银,小数用钱”。常德各县大宗交易,还粮纳税,买田置业,一般都使用银两。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常德府赋税征银101387.98两。康熙五十年(1711年),常德府民更屯丁共36457人,征银7684.9两,其中武陵县(常德)3464.74两,桃源县1930.75两。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流通。因此,常德铸锭盛行。铸造银锭主要依靠炉房。炉房即银炉。除官府铸造银锭外,民间的钱庄、银号、银行、票号等金融机构也铸造银锭。所以,铸造银锭的银炉有官营和私营之分。官设银炉多附设于藩库、关局、官银号等机构内。民间熔铸银两的机构主要有银炉和炉房。它们受银号、钱庄、票庄、银行或个人的委托而铸造。晚清,法令渐弛,各地私自开设的银炉被称为“私炉”,官方也不加取缔。凡新开银炉都需有殷实商号10余家出具保结,到公估局核准后才能开炉熔铸。

光绪年间,常德钱业商人自行开设银炉铸造或销毁省平银,以张祥顺、陈双盛两家最著名。银炉铸银锭都印招牌,以示负责。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桃源县左思源在县城南街开设左义兴银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桃源县周天祥在县城南街开设周利兴银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月,裕通源、德裕福、裕恒益、周丰成、义源泰、同升恒6家银号,在常德均设有支店。营业主皆为江西人,每家总店资本约500-600万两。清光绪末年,金生茂、饶晋中、席茂顺钱号从江西丰城迁来龙阳(汉寿)开业,兼营熔铸银锭。随后,有同福、同丰、老同丰、老凤祥、老舟凤、老宝华、老同和、天源兴、谭宝华、饶顺丰、李庆和、唐宝成、龚茂顺13家银炉,先后从江西迁到龙阳(汉寿)熔铸金、银锭,经营加工金银首饰,人称“江西帮”。

清代银锭的名称相当复杂,种类繁多。清朝总称元宝银,通常则有元宝、中锭、小锭、碎银、滴珠等名称。常德流通银两有:元宝即大锭,约重五十两,人称马蹄银,多用于大额支付。中锭约重十两,多作秤锤状,叫锞子,其作马蹄形者叫小元宝。小锭的重量自三两至五两不等,状如馒头,叫小锞银。一两以下的银屑,称滴珠或福珠,专作补助银锭之用。据常德《金融志》记载,常德现银有十足大宝银,如“武陵县.光绪十七年十二月”,重1900克,也有市纹银,存世有“星恒.祥泰号”,重318.8克;“星恒.徐洪泰”,重335.2克;“星恒.同兴泰”,重368.1克;“星恒.源兴号”,重405.8克。

银两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行“实银”和“虚银”两类形式。实银,又称实银两,就是有白银实物存在的银两货币,它往往以银锭的面目出现。实银可以有不同的种类,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以成色、造型和大小的不同作为依据的。虚银,又称虚银两,与实银对称。它只是银两名目价值的计算标准,规定这种银两的名称、重量、成色和按照当时当地的使用方法。虚银的存在以实银为基础,是实银的价值符号。在实际运用中,不同造型、成色和重量的银锭总要以一定的虚银标准折算,以确定它的货币价值和货币量。

银锭为称量货币,计值单位为“两”。银两计重标准叫平。由于衡制不统一,各县银平不同。笔者藏有各类铜砝码,分别为“贰拾两”、“拾两”、“伍两”、“肆两”和“壹两”,有的砝码上还标明“省平”和“市平”字样(图5)。很显然,这些砝码是用来称量银锭的。常德钱平以长沙钱平(省平)为计算标准。常德平简称常平。

同一银两以京平计重叫库平银,以省平计重叫省平银。库平银俗称解项银,向藩库解款使用。每两合37.24克,成色98.7%,即视为十足银两。省平银俗称用项银,大宗交易使用。常平银成色为99.7%,常德商人习以1042两折合库平1000两。桃源与湖南省内各地之间的交易汇拨往来,均以长沙钱平(亦称省平)作为计重的折算标准。县内钱平称“桃平”,每100两桃平较100两省平大1两4钱2分,即省平100两合桃平98两5钱8分。

银两所含纯银成分,称为成色,亦称银色,简称“色”。流通银两的成色参差不齐,换算繁复。常德与长沙、湘潭、岳阳使用的主要银两为“二四宝”,此亦称作该几地的通用宝银,或谓之当地的标准银。每50两二四宝银相当于全国标准银――纹银52两4钱的含银量。按52两4钱纹银计值,即升水2两4钱,故称二四宝。因其成色高于纹银。在成色、重量都不同的情况下,就存在着复杂的平、兑关系。这种平兑关系,无论是在当地还是在异地,都存在于白银的交易之中。采用不同的平码标准和折算方法,同样重量和成色的白银所获得的货币价值是不同的。所以,在市场流通过程中,搞清楚银锭的成色、平码标准和兑换关系,即银锭的三元要素:色、平、兑,是极其重要的。

《辛丑条约》签定后,清政府支付庚子赔款,致使银两大量外流。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常德官钱局印刷银元票、铜元票、制钱票流通,银两用途逐渐狭小,至民国二年(1913年),市面银锭绝迹。应该肯定,常德银锭自它诞生起,到退出流通领域,在常德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常德银锭对本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深远和长久的。 (责编: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