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视野与对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视野与对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在当代美术及艺术学院的教学过程中,美术学理论相关专业往往大范围地取消与绘画相关的课程训练,转投以史料及方法相关的专业性研究,是出于理论专业学科发展规律的客观需要。但美术实践训练的逐渐缺席,一方面,丧失了依附于美术学院大教学体系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在研究过程中造成研究者缺乏对于研究对象的深入理解。作者结合自身的写生及科研经验,阐述在美术学理论教学体系引入以写生为主要形式的美术实践训练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

【关键词】美术学 理论研究 美术实践 下乡写生

以“美术学”为概念的美术理论及历史研究已成为中国高等美术学院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其教学及科研活动主要依附于传统美术或艺术学院之下。相较于国外艺术史学研究依托于综合类大学的构成方式,我国美术学理论在研究及对象上更注重视觉艺术的表达传统――如课程内容及招生方式的取向均以美术学训练的传统方式为主导。

在后期发展中,中国美术学理论的研究状态又往往以史料和方法论为主,忽视了视觉训练的相关内容,形成了“依附于美术学院,却缺乏与其资源相应的研究优势”的尴尬现状。

笔者自幼爱好美术,曾求学于西安美术学院,研读美术史方向,因学习及训练中强调针对地域美术形态的调研,开始对陕西区域的传统艺术遗存逐渐产生关注。后在西安美术学院的美术史教学及科研工作过程中,因陕西省渭南区域传统艺术形态丰富、保存完整,多次针对其区域内的典型遗存进行下乡考查,形成了对渭南区域传统艺术形态的丰富认知。

在下乡过程中,出于记录形态、深入细节等考察目的,钢笔速写成为了笔者在调研中最为重视的环节之一。以绘画作为美术研究的方法补充,可对研究对象产生更加细腻、真切的认识,尤其是针对以“手工”作为塑造过程的民俗艺术,以及构件多元、装饰繁密的传统建筑,手绘能以最快的方式通过技术性的角度弥补观感及文字阅读的隔阂,以达成行知合一的学习效果。这一点笔者在写生过程中收获颇丰。

2010年前后,在系统考察渭南市韩城元代建筑的背景中,笔者绘制了一系列表现韩城元代木构建筑法式及立面形态的速写,后随着下乡活动以及写生的深入,笔者将绘制对象扩展为整个渭南区域的艺术文化遗存,并集结成《渭南印象》一书,后经由北京学苑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发行。

《渭南印象》以陕西渭南地区富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景观及民俗事象作为表现对象,以钢笔速写为主要形式,力图展现渭南地区丰富而又深厚的风土及遗存。其内容与趣味见证了笔者在两年间行走于渭南乡土之间的关注和体会。

因渭南市囊括的区域范围较大,文物遗存相对分散,因而导致部分区域的遗存形态搜集不够完整。在保护及管理过程中,部分古建因依托环境的消损而产生了迁移(如韩城天圆寺大殿、高神殿、彰耀寺等),对搜集和调研也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但其搜索、走访、观察,以至于表现的系列写生过程则使得研究者对于被研究对象产生了更为深切和学理性的认识。

通过归纳,笔者认为该过程对于美术学理论研究的补充主要有三点体会。

第一,在技术演进的过程中,数字化的图像复制技术正在取代传统概念的写生,成为人们观看与保存艺术对象的主流方式,其过程一方面压缩了信息储备的成本,另一方面则消减了人们对待客观对象的理解力和感受力。而以“手绘”的方式再现美术学研究的客观对象,则能通过观察和表现的形式过程强化研究者对其对象的理解深度。写生时往往遇见很多古迹遗存,因保护条件有限、状态不堪、景观荒蛮,若非出于观察及研究的需要,很少有人驻留,写生的技术需求则要求研究者对其必须产生细腻的观察及调研。

第二,写生及描绘,是将客观现实平面化乃至图谱化的重要方式。而通过图谱化将艺术史材料进行比较与研究的方法,则经英国建筑史学家弗莱彻尔在建筑史研究领域示范后长期盛行,①更在梁思成将其引入中国古代建筑立面的研究范畴之后成为了今人研究古代美术材料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在笔者自身的写生经验中,为了更好地复原古建筑立面的比例和范式,很多单体建筑选择了较为刻板的正立面角度,其绘画性和形式语言均为此做出了牺牲,却为相应的研究需要提供了材料。

第三,出于美术学理论专业的专业特性,写生之于其训练应产生相应的专业需要――其形式要求应从学生的绘画能力与训练目的出发,建立与之相应的教学系统,并与实践类专业的写生进行必要的区分。写生之于美术学理论专业而言,应是增加认识、提炼谱系的方法,而并非为了艺术化的表达写生对象。

综上,在美术学教学与研究的过程中,强化写生相关的训练,对于构建研究对象的研究体系拥有立体并真切的帮助。1931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从此开始其针对传统中国古建系统的田野考察与研究,在近乎执拗的行走中,发现了唐、宋、辽、金的重要古建遗存,并留下了大量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古建制图,为奠定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建立了坚实的基础。他对学生说:“研究古建筑,不能像欣赏古玩似的坐着看,研究古建筑要有强壮的体力,要不怕吃苦,要有敏锐的时代感。”②其重视行走、观察以及图像记录的方式,在今天的美术学理论教学及研究过程中同样应具有重要的价值。

注释:

①李军.弗莱彻尔“建筑之树”图像渊源考.穿越理论与历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②林洙.梁思成与中国古建之缘[Z],2012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