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础,以自主探究、合作讨论为关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交往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探究 兴趣 自主 合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1.056

Abstract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inquiry learning must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with independent research, to discuss cooperation as the key, the students found the problem, problem analysis and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and to develop students' sense of cooperation, team spirit and consciousness of communication, promoting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inquiry; interest; autonomy; cooperation

什么是探究性W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但由于探究性学习,强调自主学习,因此在实践中,还需要把兴趣的培养放在首位,这一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此,完整的探究性学习应当包含如下两个基本环节,即:激发兴趣、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合作讨论、得出结论,以激发兴趣、发现问题为前提,以分析问题、合作讨论为关键。

1 激发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发现问题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教师必须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他们从事探究性学习的动力。激发兴趣有很多种方法,但对于数学学科来说,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应做到两点:首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其次密切联系生活。

1.1 利用好奇心

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心。通常,当新接触的现象与旧有经验之间有联系,但是旧有经验不能解释现象时,矛盾和困惑就出现了,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旧有经验,好奇心便产生了。为此,教师必须善于让教材中一些很普通的素材与学生的旧有经验和认知之间产生矛盾,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尤其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新知识与学生的旧有知识之间有密切联系,但是学生的旧有认知不足以解释这样的新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激发其好奇心,倘若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没有一点关系,则不会引起矛盾,也就不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在这之前学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这里,教师可让学生尝试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方法来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尝试让学生试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可以给学生一把剪刀,让学生尝试通过剪切梯形的方法,来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1.2 密切联系生活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因此,教师在设计探究性教学活动时,应当要多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素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笔者在教授《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课前先让学生们搜集各种平行四边形的实物,上课时让学生展示这些实物,并通过交流讨论,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上课结束后,又组织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能自由伸缩的自动门,然后问学生:“为什么自动门上会用到平行四边形呢?”逐步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不稳定的特性。由于这些问题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他们参考书本里面的新知识,并相互讨论,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新知识的学习,而且掌握得很牢固。

2 分析问题、合作讨论

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因此,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整个探究过程的主体就尤为重要,学生只有经过这样的过程,其学习能力、认识水平及数学素养才能获得提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其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培养,就目前笔者所采用的探究组织形式来说,主要有两种,即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实际上,这两种模式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往往是相互渗透的,一般的过程是“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2.1 自主探究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独立思考,探索新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一个“传道”者,甚至也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解惑”者。实际上,在通常情况下,只要第一个环节做得好,学生会自己通过阅读书本以及相互讨论,完成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从而掌握新的知识。因此,教师要放下自己的权威,放手让学生自己开展学习活动,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开动自己的脑筋,自己去获取知识,获得成就感。

譬如,笔者在讲述《圆的周长》一课时,从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圆当中,选择了几个一模一样大小的杯盖,分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得知盖子的周长?于是学生开始了思考,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拿着盖在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有的用软尺绕盖子一周,……

当学生得出结论的时候,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做法,并指出大家的方法虽然不一样,但都可以统一称之为直接测量法,并告诉同学们,这种测量法的最大优点就是准确,没有误差,是多少就是多少,但是也有局限,譬如我们遇到一个比较大的圆,身边也没有带测量工具,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当如何得知圆的周长呢?通过问题的转换,一下子把学生引入另一个问题,于是学生又积极思考,有的学生开始查找书本,很快找到了答案,圆的周长=3.14 X直径。如果只是作为自主学习,这堂课上到这儿已经很成功了,完成了教学大纲的要求,但是,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圆的周长,理解不深刻,也就无法长久记忆。因此,我接着问道:为什么圆的周长是3.14 X直径?而不是2X直径或4X直径?学生一下子又陷入沉思,不一会而,就有同学重新审视刚才的盖子,通过测量其周长和直径,然后用周长除以直径,发现商在3.12~3.15之间,于是他们得出结论,如果不是测量误差,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就是一个相对的比值,就是3.14。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理解了公式本身的内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

2.2 合作探究

在探究性学习中,合作探究与自主探究是相辅相成的。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需要教师善于组织。组织得好,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竞争和交往意识有促进作用。根据现代组织学原理,一个良好的合作团队,应当是梯队合理、分工明确的。笔者在组织小组讨论的时候,把全班分为6组,每组6人,每个小组按照优等生1名、中等生3名、后进生2名的模式组织梯队,每个小组至少固定一周,小组成员轮流担任书记员、发言人,在小组内,每个人都要积极思考,并且给小组提供1~2个问题解决方案,由书记员进行记录,然后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选出最优方案并在课堂上发言。前文所提的《圆的周长》教学,就是以这样的小组合作讨论形式完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防止“一言堂”现象。这是在小组讨论中经常出现的现象,整个小组只有一个人在发言,而其余人要么扮演听众角色,要么就是在想自己的问题。对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己的身份对其进行控制,可以通过参与小组讨论、定向提问等多种方式,让其他人开口,参与小组讨论。

其次,有一些学生由于自卑、内向或基础差,不愿或不敢开口,在小组中总是处于劣势地位,其原因在于他们害怕犯错误,对此,教师要善于鼓励,如讲述历史上的名人轶事,让他们知道: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犯错的勇气,从而失去改正错误的机会。并要让他们在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树立信心。

3 结束语

总之,要想很好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首先调动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基础,然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并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从而全方位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

[3] 施良方等.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 张奠宙等.小学数学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