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全国青铜器所见伪器伪铭考(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全国青铜器所见伪器伪铭考(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青铜礼乐器与容器最早时代的伪作实物,是前面讲到的集安高句丽墓出土的战国式的小口鼎。该伪作铜鼎大有乱真之势,表明这时的伪作基本上还是尊重古器的制作规律。

宋代在伪作器类上除鼎、、、尊、壶、觯、等商周青铜器外,制作较多的还有鸟兽尊一类的盛酒器,如:牺尊、象尊等。这时也喜伪作铜器中的生活用品,如:甘肃省某博物馆收藏的伪作战国的鸠杖首、浙江省某博物馆伪作汉魏六朝的兽形铜砚滴等。

宋时伪作与仿制铜器有一种相同的特点,即器制一般较商周青铜器为大,虽也努力设法作精,但精致度总要略逊一筹。在造型上也显呆板,如前举山西省博物馆收藏一件宋代伪作的铜,其虎首流形象极乏味,小也失去器物和谐比例。因有些器物是翻模而作,花纹也鼓凸模糊。个别器之错金工艺也不精。个别伪器上也开始有铭文,铭文常常是无依据的想当然之伪作,伪铭位置也很随意,如伪商簋的外颈上铸字等。需注意的是,宋伪造的铜器有的外表光滑洁净,可能打蜡作了外表的处理,有的则是后人去锈后,再上蜡打磨。宋代伪作铜器,地子与锈以绿色者较为多。应当指明的是,现在所见真器伪铭的铜器较多,但尚未发现有宋代的伪作。

元代伪作铜器,较为少见。某地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圆腹,鸟口流属东周的燕国式,三足上之狮首又似六朝斗足上的装饰,颈上夔纹亦有一定的变化。福建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铜簋,纹饰鼓凸。元代伪作特点,有如这时的铜镜一样趋向于简单粗糙,个别的伪器生硬臆造,还没有显出更多的模式特点。

明代在元王朝之后,或许因为王朝的改变,使一些固有的传统文化又得以继续发展。好古、崇古,伪作古铜器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明代早期宣德时,由于皇家铸造供郊坛太庙所用之宣德炉,一定意义上推动了玩好之物的发展,一直延续到整个明王朝。从文献记载和遗留的明代铜器实物看,伪作铜器风气相当盛行,明季天启时项子京作《宣炉博论》曾云宣德炉在当时留存的情况:“真正宣炉绝稀,赝品恒众”“真者十一,赝者一九”。从中也可推测出,伪作商周两汉铜器数量一定更多。

明代伪作先秦两汉器种类主要有:鼎、簋、豆、觯、牺尊、灯、薰炉、带钩,等等。伪作铜器,基本改变宋代喜伪作一般都是形体较大的特点。花纹装饰除模糊凸起并走形外,有的图纹还有变异。福建泉州海交博物馆收藏的伪作铜豆,器身饰有云水的图纹。当时也注意器物装饰的华美,一些器物伪作东周或汉代的鎏金或错金银,有的也相当精致,金银保存的色泽已与早期的色泽相去甚远,陕西省博物馆收藏的伪作汉代鎏金羊形灯即如此,羊灯也失去了早期铜灯的气韵。图纹也有一种做作之感。需要补充的是,这时还出现制作铜器的一些著名匠师,如张鸣歧等。这时的铜器伪铭是与伪器同时铸出的,即是说铭伪器必伪。伪铭个别者有依据,但不少都是生硬编造杜撰的。四川省博物馆一件明代伪作带钩上有错金铭文:“帝尧所作句无长短……天圆地方,戴日抱月……常保社稷,传于子孙。”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博物馆收藏一件明代伪作西周的夔蝉纹鼎,外底上铭文“江氏家藏作鼎彝”,显系杜撰。

有清一代由于大力提倡“朴学”,正经补史的考据学在乾隆、嘉庆以后更加发展。因为青铜器及其铭文,在正经补史和研究古文字的形音义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所以这时的研究蔚然成风。又由于金文在考据学中的价值很高,因而具有铭文的铜器受到文人雅士和收藏者的重视和首选,其经济价值自然要超出无铭铜器的若干倍。基于此,古董商们为追逐利益除伪作铜器和伪铭外,又在无铭的真器上施以伪铭。真器上作伪铭,古董商人也是采用了多种不同方法,例如:按照已著录的真器拓本进行摹刻。也有的伪铭为胡乱自选的,如:宁夏某博物馆收藏一件伪铭铜簋,铭为:“敕丑寺土亘”等字,文义不通。另如,《陶斋》已着录过的吕大叔斧,斧上有后刻伪铭:“吕大叔式车之斧”几字,伪字明显破坏了斧地子上氧化层。也有的伪铭纯属拼凑,或将两件不同的真铭器物个体,硬将其拼凑成一件器物。至于原器已有铭,增刻铭文者较少见。旧时着录的遂启鼎,原本只有9字铭,后竟然增到124字,这一伪作当时竟还骗了不少内行里手。

民国时期由于世道混乱,外国经济文化的不断侵略,加上这一阶段出土青铜文物的不断增多,一些不法奸商与国外不法分子相勾结,致使不少青铜等文物流落海外。由于国内外对古文物的需求和为牟取经济利益,伪作青铜器与铭文这时格外盛行,技术也更精巧。

这时伪作商周青铜器鼎、簋、爵、觯、等,也有汉代的生活用器灯、薰炉、带钩等。至于伪作明代的薰炉等小件器物,更是司空见惯。伪作的铜器常常整体都是伪作的,包括器体、装饰、铭文等。由于收藏者审美情趣的增强,这时又常在素面真器上加刻花纹,以增加器物的优美。这时伪造铭文也频繁出现,伪造全器可以铸或加刻伪铭。不法古董商人由于伪作经验的不断积累,较其前辈们作伪技艺更为成熟巧妙。在伪字上,摹写真铜器著录或真器上之铭文,以充真铭文。有的真器上伪刻的铭很笨拙,如真器的体积小,而在小面积上施以伪字很多,使伪铭整体密密麻麻,十分臃肿,与真器极不相称。在真器上镶补真铭,是这一时期的一个“杰作”。某省博物馆一件西周兽面纹尊,尊内底有商代铜器铭文,由于伪作者不熟悉器形与铭文之间的关系,造成了两者时代上的错位。陕西省某县博物馆一件藏品,也是将商代“戈祖已”铭文补进了西周青铜尊内。

这一时期古董商人为解决器上刻伪铭容易让人识破刀凿痕的破绽,又发明采用硝酸或三氯化铁等强氧化剂的腐蚀法进行蚀刻铭文。即用硝酸等强氧化剂对字口逐渐侵蚀,以形成文字。需说明的是,这一方法虽也能表面避免文字的刀凿痕,但其技术不易掌握,如技术不佳,掌握不好,也会出现另外的破绽。腐蚀太过或灌注不到位,或笔道出不来或笔道过粗过细,有的几不成字。中国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伪兮甲盘铭是最好的例证。笔者1990年曾赴中文大学与著名学者王人聪教授共同研讨了这件器物。该器铭文是依据《三代吉金文存》中兮甲盘真铭而伪作出的,伪铭是利用了腐蚀法,在伪作铭文中出现了不少破绽,例如:第四行的“甲”、第十行的“诸”字,由于腐蚀过度,笔画都未出来,已不成字。有的字显示出了缺笔,如第十三行的“无疆”。有的由于腐蚀字的笔画时,注强酸不均匀,造成笔画粗细不匀称,如第十行的“不”字,等等。

今天的艺术品市场伪作的青铜器与铭文,与以往相较,在技术方法上、数量上等方面,有些早已有过之。伪作者的现代科技手段,远远超过前人,例如:伪作黑漆古的铜镜,镜面上再加上一层很薄的玻璃釉,使镜面光润无比,容易给人一种真实感。伪作具铭的吴越剑,因为对吴越剑本身剑形等特点的掌握,他们往往在无铭的吴越剑上刻伪字。自然伪字本身也有很多破绽。还有不少伪作者,伪作近年出土的器物,如伪作妇好墓出土的铜器、黑伯墓铜器、广汉三星堆铜面具,等等。或伪作早已流落海外的著名青铜器,如:人面纹盖、子作弄鸟尊等。也有的利用传世铜器,专门作伪花或伪铭。总之,近年新伪作的铜器或铭文,内容更为广泛与复杂,需要进一步研究。

从上论可知,伪作铜器从文献记载可早到先秦,从实物考察则要早到六朝至唐代,是起始阶段,宋明时代是伪作铜器与铭文立基和发展阶段,清代至民国是伪作青铜器与铭文的发展精进阶段。

四、铜器与铭文辨伪的理念与方法

中华民族历史浩如烟海,古代青铜器与铭文是其中的重要类别,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自古以来对青铜器和铭文的发现、收藏和研究就绵延不断,由于在古代“以追三代之遗风”和“证经补史”等的前提下,伪作青铜器与铭文应运而生,各时代并不断承袭和发展。从古代文化视角分析,在1000余年的伪作历史中,其伪作在本质上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破坏和叛逆,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摧残。伪器、伪铭出现后,与真正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利用必然产生了矛盾,因而从伪器伪铭出现后,各个历史时代都出现了这一方面的辨伪专家,这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历代伪作的青铜器和铭文,假如从另一角度思考,伪作对传统文化中的铸造技术等的探索继承,以及每一伪作时代的铸造发展水平等并非毫无意义。从这些方面看,遗存至今的大量的伪作器物和铭文,它们虽不能与早期真器、真铭同日而语,但今天对这些资料也需要搜索和研究,以唯物主义的态度,客观对待这一历史事实,而不是割断历史,从而达到为今天服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