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语文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语文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就想象力在语文课堂缺失这一

现象谈起,分析了想象力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关键词:想象;想象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可见,想象是创造能力中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品质。但在现实的课堂上,学生的想象力普遍存在过于浮华,虚无缥缈,不够

实在感人的毛病,原因多样,其中主要有学生生活空泛,想象没有现实的生活作为托举,此外还受到网络游戏以及动漫等毫无道理的想象的影响等等。

在苛求学生的同时,笔者也在反思我们今天的教学中一直以来缺少对学生想象力培养这一事实。我国传统的教学比较重视构组词、句、段、篇的方法,重视文章的逻辑性,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但

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却研究得不够。

那么,想象力具有怎样的魅力呢?

1929年10月26日《星期六晚邮报》曾经刊登过爱因斯坦的著名论断:“想象力比知识重要。”他还说,“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这句话从爱因斯坦的口里说出来,似乎显得特别的妥帖,没有想象力,怎么可能搞出那么多项的发明呢?牛顿的力学定律同样是在苹果砸伤了头部之后得出的结论;阿基米德有关浮力的结论也是在他

的想象的指引下得出的。可见,科学界的凡此种种创造发明无疑不是在想象的前提下才可以建成,没有这种伟大的构想,是很难进行下去的。

如此严谨的科学都离不开想象,文学界更是离不开的。每一个文学家都不可能亲历各种角色,也不可能成为全知全能的圣人,而能够写出精彩的小说,恐怕离开了想象是展开不下去的,远的不说且说近

的,沈从文20岁左右就离开了湘西,但是作品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他靠的是什么,无疑是对曾经过往的回忆与想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也曾在与杨振宁在北大的对话中,承认想象对他的创作的

重要性,足见文坛更是离不开想象的。

如果说科学界和文学界都是那么的崇高,以致让我辈望尘莫及的话,且看我们的平常生活有哪里能离得开想象呢?工作中我们的一个教学设计需要想象,我们与学生的对话需要想象,就连我们做顿饭也

要想象一下如何才能将各色的食材搭配起来,丰富我们的餐桌,可以说,想象就像空气一样,与我们息息相关,但是现实生活我们竟然对他熟视无睹。

笔者在网上搜索到,在2009年教育进展评估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球21个接受调查的国家中,中国的计算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5。这个结果足以让我们触目惊心的,

想象力的缺失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普遍的现象。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的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是否过早的将其扼杀?

那么,现实如此缺失且如此重要的想象又有怎样的内涵?

想象是人们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另构之后而形成的一种形象思维,它与直觉灵感一样是一种非逻辑形式的形象思维的产物,甚至有时它夸张了想象对象这一客体的某种特征。想象是人脑在过去感知

的基础上对已感知过的对象进行加工、创造、创建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创造的重要条件。我们必须深悟其想象的内涵,想象使用的前提条件必然是记忆中熟知的事物与我们正在认识的事物能达到较

大程度的一致性,我们便可以由记忆中熟知的事物类推到待研究的事物,就能是我们就研究的事物来说收到能识“庐山真面目”的效果。可见,想象是人的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象能力必须在创造性

想象实践中才能得到培养,正如人必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

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第一、 打破常规,引导想象。在教学过程中,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事物中矛盾普遍性、相似性、同一性、共性的理论,来阐释教授的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普遍联系的观点对客观事物进

行分析,久而久之,必然为想象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方法,养成想象的习惯。同时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想象方法,使学生具有基本的想象的常识和方法,目前基本的想想方法有原型启发法、

类比法、联想法,联想法又分为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借助这些联想方法,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展开联想想象,拓展思维。

第二、创设情境,培养想象。教师在教学中应用随机应变的技巧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情境,从而激发其兴趣,唤起他们合理的想象力。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都描绘了美的意境,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教

师要把这些再现出来,以启发学生想象。可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头脑想象法。这种方法就是力求把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另外一种是利用电教法。电化教学 具有

“多媒体”的优势,它能够把电、 光、声、形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使联想和想象更加丰富。如在一次省级公开课中,一位老师在《说木叶》这篇文章的授课中,将木叶、树叶、黄叶等图片展示出来,

并且选取了本校比较有代表性的银杏树秋季落叶的不同情景,充分的为学生创设情景,让他们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第三、留有空白,激发想象。在教学中要留有一些带有悬念的教学内容和问题,这样容易引起学生探知未知事物奥妙的兴趣,让学生在自己充分的想象中解决问题,甚至是本学科当前的一些难题,不要

低估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授课过程,在作者所营造五幅图景,分别是:秋晨小院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如果面面俱到的

去讲,一定没有重点,所以完全可以全一两个做示范,其余的交给学生去发挥,在课堂上留下一些空白,或许会给学生更好的发挥想象的空间。

第四、读写结合,培养想象力。在练笔起始阶段把它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就可诱导学生的想象。在丰富的阅读体验的基础上,学生想象会沿着时空和主题等方向进行展开,在读过的文字中找到想象的

模板和载体,并借助写作手法畅快的表达出来。写作手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和细节描写:比喻能由本体与喻体的联系与跨跃,形成想象的虹桥,这种有相似点的想象易于被学生接受;拟人

有人自身的感受体验在里面,赋予物以人格,是比较贴近自己的想象;细节的描写能让学生沉下心来,把握想象细微的触角。通过有关的写作方法渗透,让学生在想象文写作上会取得成功,他们的想象

力也会有增加的。

第五、素材与情感,创造想象力。理学家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告诉我们,要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只限于课堂,只限于课本,那就太狭窄了

;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观察生活,获得更多的素材,只有见多识广、经验丰富,才能为展开想象提供条件。刘勰云:“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素材是想象力的翅膀,而情感是想象力的动力。学生如果知之不多、知之不真、知之不广、知之不深、知之不新,想象力就会失去源头活水,难

以插翅飞翔。想象力必须以素材和情感为底蕴、为依托,才能充满活力,腾飞到更广、更深、更高的水平,达到如刘勰所说的神驰境界。

教学实践证明,在引导学生领会文章字词、语段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进行课内课外、天上人间、古今中外超越时空的联想和想象,把文章的文字符号变成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

有助于学生活跃思维,开拓思路,有助于学生达到领悟文章的更高层次,产生更深更广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

[2]《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爱因斯坦。

[3]《观书有感》,朱熹。

[4]《文心雕龙・卷六神思第二十六》,刘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