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语文课堂洋溢着诗意的芬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语文课堂洋溢着诗意的芬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语文就是一首诗,师生应该诗意地栖居于课堂之中。诗意的语文课堂,是以文本为基础,用艺术的手段营造一种情境和意蕴,让学生浸润在诗意中,走进文本,感悟文本,最终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诗意课堂 精神升华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这其实是一种人生的理想和目标。在《艺术的教育》中,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富有诗意”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让师生诗意地栖居于课堂之中是语文课堂所要追寻的最高境界。

语文,其诗意原本就无处不在,理应成为学生的精神栖居地。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渐渐背离了学生的精神家园,急功近利地硬性灌输,则使语文学习丰富的人文性和超功利的审美意识和熏陶功能化为轻烟,成为泡影。有了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才会有飞扬的激情、瑰丽的想象、优美的意境,才会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共鸣。

那么,怎样才能营造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呢?

一、诗意的生活是诗意课堂的源头

要营造诗意的课堂,首先老师要对生活充满热爱,一个连生活都不热爱的人无法奢求他会热爱其他什么。然后通过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语文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课本是生活的记录,教学是生活的阐释,阅读是生活的体验,作文是生活的再现。语文教学不应该固守课堂,固守课本,而应该建立大语文观,引导学生走向课堂之外的万水千山,课本之外的万紫千红。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关注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山涧草丛,在田野溪畔,在城市乡村,用心体悟,用情领会,感受大自然的每一次日出和日落;欣喜早春萌发的每一叶嫩芽和嫩草;留心身边每一朵花儿的盛开和凋零;关注每一阵秋风的拂面和游走;捕捉每一声痛苦的和快乐的欢笑……学生的眼睛是纯净的湖水,他们总能在瞬间看见最纯粹、最本质的美丽。当他们把这些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时,便是诗意的升华、诗意的创造。

二、诗意的语言是诗意课堂的工具

俄罗斯有句谚语:“不是蜜,但可以黏住一切的是语言。”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常常能使学生如沐春风,获益匪浅。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诗意的课堂需要诗意的语言,语文老师尤其要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

诗意的教学语言首先应该是生动鲜活的,能够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课堂的热爱,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其次应该是充满感情的,充满着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对学生的关切之情,这样的语言能够敲开学生的心灵之窗,能够为师生交流、沟通、互动架设桥梁。要做到这一点,技巧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发自内心,要真诚。最后应该是有启发性的,要讲究一定的技巧,让学生能够从老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中迅速理解教学内容并内化为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要用恰如其分的比喻、诙谐幽默的夸张、具体生动的描绘、激情四溢的情绪去吸引学生。我们常常发现,当老师拥有真情灵动的语言和浪漫鲜活的诗情,当老师本身的语言准确练达,如行云流水般优美流畅时,学生才能充满激情,才能在这样的语言文字的浸染中聪慧起来,诗意起来,高雅起来。这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不断进行自我充电,丰富精神境界,滋养情感世界,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努力使自己的课堂语言字字珠玑,文采飞扬。诗意语文大师王崧舟在教学《长相思》一课时说:“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像这样精彩的诗一样的语言,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比比皆是,脱口而出,那么轻松,那么自然,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示范,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语文教育。

总之,诗意的教学语言,能够化枯燥乏味为生动形象,化艰深晦涩为通俗易懂,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氛围,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得到提高。

三、诗意的文本是诗意课堂的基础

“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诗;天地之间,人生百味皆成文”。文学是人类灵魂面对自然、面对家园、面对人生的真情流露,是美最凝练、含蓄的表现。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语文文本中富有诗意的文学之美。用课文中的美去感染学生,用课本内外各种各样的情来浸润心灵,当诗意一点点充盈于头脑的时候,精神会因为诗意而变得更加丰富和美丽。

走进语文教材,就是走进了广阔深邃的人文世界。语文教材中编选的文章多属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那些形象生动,富有审美情趣的经典名篇,为语文教学的艺术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以中学课本中的古代诗词为例,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壮美,又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柔情美;既能感受到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悲伤和惆怅,又能体味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和闲适……这些语言文字渗透了民族个性,负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语文老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并通过诗意的语言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感知美、发现美、体会美。在充满诗意、富有情感意味的气氛中,探求人生的真谛,学生就会感到心灵成长的愉悦,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幸福。

语文老师应该引领学生吟诵名篇佳作,探寻积淀在课文中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千古流传的诗词美文,滋润学生的精神,为学生营造一片诗意的天空。

四、诗意的情境是诗意课堂的载体

要使语文课堂能够“美如诗”,关键在于“缘于情”。让学生们在诗意的环境中,在情感的召唤下油然升起对美的感悟和渴望,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语文境界。为了能让学生进入优美意境的课堂,我们应精心创设情境,创设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氛围。这样,学生的情感必然会随着课堂的升华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在潜移默化中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慢慢地感悟美,细细地品味真,从而唤起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激。

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再现情境,渲染诗意氛围。比如采用多媒体课件,借助诵读,感受诗意。

诵读是学生感知作品意境,与作品产生共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例如学习《滕王阁序》、《赤壁赋》这类写景抒情的名家名作,其文绘声绘色,传情传形,凝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道德情操;语言犹如一杯美酒,甜美香醇,回味悠长。课堂上,完全可以借助朗读、听录音、范读、自读,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从而获得美感,陶冶情操。

在诗歌、散文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无疑是最优化的教学手段。它声像结合,很容易把学生引入设定的教学情境,引入诗意的教学氛围,而且教学效果远比光凭嘴巴讲解好得多。例如我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时急时缓的背景音乐中配以康桥美丽风光的图片,让学生听着示范朗读,感受诗歌意境,逐步进入徐志摩的内心世界,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了诗歌的内涵,体会了作者的情感。这样用优美的画面及音乐背景创设和谐美好的教学氛围和情境,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了诗歌的意境中,和作者产生了共鸣,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课堂效率也大大提高,这堂课也成为师生心目中印象深刻的一堂课。

诗意的语文课,如同高山流水,春雨缠绵;诗意的语文课,情景交融,自然流放;诗意的语文课,师生融洽,兴趣盎然。也许有时,“诗情画意”抵御不了应试的窘迫,但是“诗是情感的黄金”,有诗意的语文课堂才动人,有诗意的语文教师才珍贵。我们要用燃烧的激情,唤醒学生心中的那份诗意,谱写心灵流动的乐章。

参考文献:

[1]王崧舟.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7.

[2]盛新风.构建诗意的语文教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7-1.

[3]朱永新.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

[4]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100个建议.

[5]袁卫星.诗意的呼唤和语文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