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采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采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针对“互联网+”时代传统采访工作模式的适应性已暴露出种种局限,图书馆面临重新调适和变革的挑战的现状,探讨信息化环境下的图书采访模式。在总结国内外图书采访理论和实践基础上,指出现有图书采访工作面对的挑战,总结分析“互联网+”时代图书采访的基本特征,为图书馆创新发展模式、在变革中求发展、提升服务能力和竞争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采访;PDA;图书馆联盟

〔Abstract〕Focu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at traditional book acquisition model cant meet users needs of“Internet+”era,the paper studied a new book acquisition model.After a conclusion of book acquisi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home and abroad,it pointed out the challenge libraries facing,analysed som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book acquisition of“Internet+”era,the paper would help libraries innovate develop model,gain development in revolution and promote the ability of service and competition.

〔Key words〕Internet+;book acquisition;PDA;library alliance

“互联网+”时代,最热门的媒体中心Facebook没有自己的内容制作人,最知名的租车公司Uber没有自己的出租车,最大的电子商务中心阿里巴巴连库存都没有,人们自然要质疑虽坐拥百万馆藏却日益不能满足读者需求的图书馆,在与各种虽不具有历史图书收藏沉淀却拥有更丰富信息来源和更高超商业运作的信息机构的竞争中如何能自保。

现实中,图书馆的生存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危机四伏过。在信息化、商业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一旦经济衰退,基于投入产出分析,图书馆往往是首先被裁撤的部门之一,幸存的图书馆又不得不面对竞争对手层出不穷,读者要求越来越高而到图书馆越来越少,出版物越来越多而经费和馆舍越来越捉襟见肘的困境,以至于一些学者索性给图书馆下达了死亡通知书。

2000年前后,以谷歌为代表的搜索引擎兴起之时,图书馆也曾经遇到类似困境,通过以在线采访加快采购流程,以开架借阅提供更为贴近读者的服务,以数字图书馆建设适应信息化环境要求等举措,图书馆界艰难度过了难关。可见,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出路在于通过自身变革,以自有的资源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为社会认可,而这一切都要以图书采访的变革为起点。图书采访无疑是图书馆的生命线,决定了馆藏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读者的数量和需求满足程度,是评价图书馆价值和绩效的关键。在美国,90%以上的大学教师对图书馆的定位是“采访者(Buyer)”,且这一比例逐年上升[2],这也说明,采访在图书馆实现自身价值、保留竞争地位过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1图书采访研究现状

所谓图书采访,是指图书馆根据自身的发展纲要、结合实际办馆条件、采访原则、读者需求等,选择和采集适合本馆收藏且符合读者需求的图书文献的过程。对图书采访的研究由来已久。

11理论研究

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中,国内外图书馆学界的学者们探索实践并总结整理出了一整套的图书采访理论。

国外图书采访理论研究的代表是英国、美国和印度。美国的图书馆界,对采访理论有两种观点,一是杜威提出的“价值论”,认为图书的价值决定了图书的需求,强调图书价值在采访过程中的地位;二是普尔・克特提出的“需要论”,强调以读者需求为起点进行图书采访。麦考文的“评分选择论”和维拉德的“社会调查选择论”是英国主流的图书采访理论,前者重理论,主张利用图书的社会价值和知识价值对其评分以供图书采访参考之用;后者重实证,强调在对各种读者群体的阅读兴趣及其动因进行调查后开展图书采访。印度图书采访的主流理论是阮冈纳赞提出的“使用概率论”,与普尔・克特的“需要论”异曲同工,重视对读者需求的满足[3]。

就国内而言,宋代的郑樵著有《求书之道有八论》,主张根据图书及其收藏类别、人物居住地、事件发生地、图书性质、藏书处及其流传情况等进行图书采访。清初的孙庆增在《藏书记要》一书中对图书采购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清代另一位藏书家叶德辉著有《藏书十约》,对藏书进行了10个方面的研究,认为图书采访应遵循“择优而藏”的原则。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界涌现了“读者需求导向论”、“藏书稳定状态论”、“重点图书与一般图书平衡论”、“特色文献与合作文献平衡论”等多种观点。1997年,黄宗忠先生在《论图书采访学》一文中,对图书采访实践中形成的这些观点进行了归纳、剖析、评价[4]。

传统的图书采访,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到各种书店、书展现场订购;二是从书商提供的印刷版或电子版书目中勾选。除了这两种直接采选的方式,还有交换、复制、征订、呈缴、赠送、调拨、邮购、预订等多种采访方式[5]。在政府采购背景下,图书采访的来源更为明确,主要模式是图书馆或主管部门通过招标确定入围图书供应商,采访馆员自入围供应商处采选图书。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波及了图书馆界。在不少国家,图书馆经费大量减少甚至被迫关闭。面对危机,为了用有限的经费满足读者的需要,美国图书馆界提出了PDA和DDA的采访模式,把读者纳入到图书采购决策中来,直接由他们代图书馆选购他们自己最迫切需要的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