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析古籍藏与用的矛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析古籍藏与用的矛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古籍是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物质承载者,如何在经济、科技较为发展的今天,将这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并利用起来,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

关键词: 古籍保护 藏与用 矛盾

中图分类号:G25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b)-0000-00

古籍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创造力。古籍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是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根脉,它对于塑造人格、陶冶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滋养与教化作用。古籍为今天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提供了基础信息和历史资源,每一件古文献,哪怕是片字零纸,都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物质文明的财富和印记。对于古籍完整有序的研究与保护,有利于完善其连接历史主线的职能,有利于我国文化精髓的传承。从整个古籍保护的宏观层面和人类历史发展层面来看,古籍保护这一工作本身就发挥了文化教育功能。

1 古籍现状极其保护

1.1古籍现况及损坏原因分析

古籍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保护古籍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其物质形态,也是为了内容能为我所用。高校图书馆是古籍收藏的主要场所之一,古籍也是高校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高校图书馆在古文献的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总体来看仍有相当一部分馆舍构建不符合要求,特藏书库没有恒温设施,甚至没有换气扇。保护措施不到位,管理意识不强,导致许多古书在已经残损严重的基础上呈现雪上加霜的趋势。据国家图书馆清查馆藏100万册件的珍贵善本特藏中,破损的超过半数,其中轻度破损的13万册件,中度的26万册件,重度的12万册件;全国各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收藏的古籍文献除却代久远造成的自然磨损外,馆舍保护条件不具备、不完善造成的残破情况更为严重,需要抢救修复的数量亦是惊人。

古籍损坏的原因有自然因素、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古籍因为馆藏基础设施不完善而长期暴露在空气中,进而纸张被空气中的化学成分侵蚀所造成的老化、酸化、焦化、絮化等损害,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古籍的存放条件不达标造成的。古籍保护对气温、湿度、光等对古籍有损害作用因素控制要求很高,要求古籍书库应具有空气过滤和净化措施,消除有毒有害气体。古籍书库的照明更不能使用含紫外线的灯光。同时虫蛀、老鼠啃噬对古籍的破坏也是巨大的,所以防止虫蛀鼠噬是古籍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和专门的学问。最后,管理机构对古籍善本的使用手续是否规范、保管与使用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强弱等,都是古籍保护的最大关口。

1.2 古籍保护的建议

1.2.1保护以预防为主

对任何问题的发生、矛盾的解决都应以预防为主,遏制其态势在萌芽阶段。在古籍保护中,预防手段同样也是最有效和最重要的手段。尽最大可能预防古籍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更深层次的破坏,不能让已经预知存在的破坏因素发展激化后再想办法救治;在特藏岗位设置上,应该固定经过专业培训过的馆员专职管理,定期检查馆藏古籍善本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任何破坏古籍的因素都消灭在发生阶段,这样对古籍保护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2储备技术修复力量

古籍保护除了馆藏设施完备外,古籍修复技术人员储备力量充足是古籍保护中的重要环节。调查发现,古籍遭受灾难的比率是很低的,但受灾后未及时抢救所造成的古籍形体损坏程度是严重的。因此,古籍保护还要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入手,将“中华文化遗产”知识纳入基础教育课程,将文献遗产保护纳入相关专业的必修课;营造一个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的社会氛围,才能为中国古籍保护工作提供更先进的技术支撑、修复人才的储备,从而更好地为我国古籍保护事业服务。

2 合理协调藏与用的关系

古籍保护并不是将古籍当古董封藏起来与读者相隔离,古籍收藏的最终目的是用,而不是藏。向读者提供古籍文献是图书馆的重要社会职能;只有为今所用,才能真正体现出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意义,彰显“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真正涵义。针对保护古籍的种种问题进行整体与全局的分析来看,古籍保护的顶层设计应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藏为所用、加强管理”为目标。

2.1利用新技术扩大古籍使用范围

网络背景下,新技术的兴起为扩大珍藏文献的研究和阅读范围,缓解藏与用的矛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些图书馆已经在进行缩微胶片、数字古籍软件等新科技的研发,将古籍复制或者录入到电脑中,以满足广大古籍读者的阅读需求。有的图书馆就凡读者所需要的古籍,只要已经整理或者影印新出版古籍的,都会及时在网上参考咨询栏目推介消息,将之介绍给读者。目前,我国多数图书馆引用了基于互联网建成的电子本古籍特种资源数据库,以供读者查询、研究、阅读。同时,建立名家博客网页链接,实现读者与作者的互动,让读者与著名学者直接交流,多渠道推进、提高古籍利用率,这些措施使得古文化传播效果胜过了纯粹的纸质书本的阅读。

2.2加强馆际之间古籍保护的交流

图书馆应定期地开展一些国际或国内的学术研讨会,组织参观学习,通过国际之间的交流,促进古籍典藏流通和保护的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也可以避免重复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全国的古籍保护工作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各类图书馆要积极开拓文化教育功能,通过讲座、展览、培训、研讨等形式,宣传古籍保护知识,促进古籍利用和文化传播,培养公众的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古籍的良好氛围。

3 古籍保护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综上所述,古籍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现存古籍是社会的资源、国家的财富,因此,我们对古籍多方位的保护与利用,无疑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也是义不容辞的社会任务和历史使命。古籍抢救、保护和开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继承优良传统,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着深远的意义。古籍保护与开发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各类图书馆和古籍管理员不懈的努力和奉献,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谢婧.高校古籍修复室建设的实践与探讨---以安徽大学图书馆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4,(5).

[2]王莉.高校图书馆古籍文献收藏与利用的若干问题及相关建议[J].赤峰学院学报,2014,(3).

[3]陈隆予.关于古籍保护工作标准化建设的探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1,(31).

[4]吴格.近年来中国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的调查与回顾[J].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