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艺术市场杂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艺术市场杂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第一次看到《艺术市场》杂志是在三联书店一进门右手的期刊部分。由于平日里除了教学之外,都是一个人在画室画画,累了,孤了,就跑到三联书店去翻看有关艺术的杂志。有如是去凑圈内的热闹。此前的期刊都是熟面孔,照例是随便翻翻。这一次有些特别,看到一付新面孔《艺术市场》。回想起来,那一期的封面是什么样子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当时的惊喜,中国终于有一本专门谈论艺术市场的刊物了。

说来有趣,想必绘画圈中的人都有此体会,在画家圈中,绘画市场这一话题一般是不在公众场合谈论的,不管是研讨会还是在酒桌上,人们谈论的多是艺术创新,表现力度,人文关怀等大题目。常见的说法,画画是为了艺术,不是为卖钱,画家间对于彼此的画价卖画途径等问题也大多讳默如深。然而私下里,关于卖画的新闻都是传播得最快的消息,人们对此津津乐道,往往是即准确又神奇。不单情节对话清楚生动,而且画价也十分具体,不能让人不信,于是乎,在座各位一方面羡慕别人运气好,另一方面又在心里给自己暗暗加价,想象着自己既有艺术风格,画的技巧也不比别人差,还有获奖职称等附加条件,价格自然也该过得去。别人行,自己也一定能行。记得有一次在一个画展的开幕酒会上遇到一位画家,当问及其作品的售价,其答曰:二十万,为何?答,我的作品是抽象的,风格独特,一般人看不懂,把价格定高一点容易卖!想来他十分相信自己的话,在他看来,艺术市场是一个画家说了算的地方。只是不知最终画是否售出了。当然,一幅画的买卖成交,都属个例,有许多偶然因素,每个人在运气好的时候,都会有好故事。听者不必太当真。常言道,卖张画是容易的,而张张卖就不那么容易了,这张张卖可就是个市场问题了。离开了艺术,市场这个词的意思是买卖双方谈生意的地方。是经济领域的问题,与之相链接的市场经济,供需关系,品牌效应等词汇,都不是画家常接触的。虽然我们的国家早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又在大力提供艺术作品的市场化与产业化,但对于画家来说,那些都是别人的事,经济问题与我们无关,我们是艺术家。我们的作品是艺术品,不是商品。其实,绝大多数画家,无论作画时如何自我,作品完成之后,都是要给别人看的,每张画都进博物馆收藏进而成为公众欣赏对象是不现实的。画家总是希望作品最终能到喜欢它的人的手里。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在画廊,博览会,还是在拍卖场,作品由卖家转到了买家的手中,交接媒介都离不开钱。此时无论作品有多么高的艺术价值,它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件商品,与商品市场中的货品性质相同,在商品市场中,画家教授这些身份都已隐去,市场中只有买家与卖家,买卖双方的关系变得简单而又直接,那就是市场的供需关系。在这个市场中,卖家可能是画家也可能是商,买家可能是收藏家也可能是普通爱好者,买画的目的兴趣也各不相同,有人买多少幅还嫌不够,有人也许一生只买一幅,有人买画纯粹是因为喜欢收藏。有人则是投资,有人为居家装饰,有人则家中从来不挂画买画只是为了送人。买卖双方,各色人等,身份,品性虽各不相同,但来到艺术市场中的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买卖的成交。而在这交易中,买家的喜好与选择起了决定作用。在一般商品的交易中,卖家如想使产品畅销,首先是要了解市场要求,进而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充分地广告宣传与营销服务,完成产品到商品的转变。而绘画作品,一旦成为了商品,其营销方式虽有其特殊的一面,但无法脱离市场营销的基本规律。因此,未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一定是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才能实现,所有参与艺术市场的人们都将包含在其中。这中间也包括艺术家。艺术家作为艺术品交易链中的第一个环节,即艺术品的生产者,必须了解艺术品的市场需求。进而创作出市场中需要的艺术品,也许有人会说这样做是一种迎合,是媚俗。其实,画家的人品决定着他的画品,画作的高尚与媚俗和了解收藏市场需求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历史上许多名作都是买家的订件就可成为例证。每一个画家都应十分清晰地认识这一点,否则其进入市场将会很难。

当然除了要了解市场之外,作品是否畅销,首先看作品本身是不是一件好作品,虽然每个画家对于何谓好作品都有自己的标准,但都无法摆脱艺术史、民族性、当代性这几个条件的制约。艺术史的参照较为容易,历代大师的好作品,就在博物馆中挂着,将自己的作品与之相比,优劣自知,民族审美的独特性则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作品只有深刻体现出民族性才容易得到本民族的认同。举例来说,对于俄罗斯的油画,前些年也时有画展来京举办,面对着许多俄罗斯大师的作品,平心而论感觉有点名不符实,联想起学过的美术史甚至有种失望,去年,与一些师友一道,踏上了俄罗斯的土地,看到了那里的人民。再到美术馆中看到那些似曾相识的油画时,感觉却大不相同了。绘画作品的内容,无论风景还是人物,绘画作品的风格无论传统还是现代,名画家创作出的名画,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人们常说的画得真“像”。它不单是视觉中的“像”,也不是一般人说的感觉“像”,而是一种心灵感应的“像”。画家笔下灰绿的树林,兰黑的湖水加上天空中飘浮着的立体的云彩,真正一个俄罗斯,阴天的街市里,地铁中暖暗的光线下,列宾、苏里科夫笔下的人物会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百年前的人物象幽灵一样还活在人们中间。画家作品中描绘的人物与公众的视觉经验完全重合,他们的艺术深深地根植于他们那里的土地,可以说作品的伟大在于它画出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它给人们的震憾是切肤的,它使人明白什么样的作品是好画是名作,什么样的画家才是他们民族的绘画大师。这样的作品,如果出现在艺术品市场中,那天价是肯定的。对照我们中国油画做为一个由西方传来的画种,我们评判它的标准自然少不了西方名画进行比较。然而从另外一方面讲,虽然画种是西方来的,画家却是中国人,观众也同样,多数是中国人。因此,对于画的优劣判断,就又自然地加上了中国人的标准,即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习惯。当代性则更为直接,好的作品就象是一面艺术家创造的镜子,观众从中寻找着自己,寻找着感情中与作品产生共鸣的东西。生活中的画家与买家都是现代人,当下社会生活的视觉经验,审美情趣同时影响着他们。当代性因素既影响着画家的创造,也影响着观众是否认同,它可以将画家与观众从感情上联在一起。艺术品终究是靠打动观众的心灵才能实现其艺术价值。而这些观众正是生活在当下的大活人。因此,作品的当代性,决定着作品是否具有亲和力,决定着受众的多少。前述各项因素相加形成了时作品优劣的评判,形成了作品受人喜爱的程度,从而决定了作品是否能够成为广为人们,收藏的艺术品,在这一点上,画家是大有可为的。画家只要画出了广为人们喜爱的作品,他就可以说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余下的事情就不是画家所能决定的了。

这余下的事情就进入了经济领域,比如作品的价格起落,并不完全由作品优劣来决定,影响最大的是认同者的多寡,即收藏者的多少,所谓物以稀为贵。

是这个道理。当然所谓稀不单指少的意思,而是指买家太多,需求大于供给,价格自然是上涨,这一点在艺术品拍卖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这种供需关系就是所谓的行情,可以说行情决定着艺术品的价格,对此,作为艺术家不必从心里太计较想计较也没用。只有做好自己的事情而已,好在现如今好画家、好作品是不会被埋没的。

当然,市场的运作与营销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艺术品的价格交易,好的运营商、品牌画廊的作用是人人都看得见的。制定画价、包装画家,树立品牌形象,培育属于画家个人的收藏群等等经营方式、理念的运用是他们的专长,在市场中他们才是真正的主角。画家所能做的就是对他们的努力充分地尊重与合作,将画家的市场做大做成熟。这样,双方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当下政府正在大力提倡推动艺术的产业化与市场化,并上升至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高度,收藏艺术品也渐成气候,可以说形势一派大好,真心希望《艺术市场》杂志能够成为艺术产业的论坛,能够请有经验的大名家来谈谈体会,请成功的经营者来讲讲生意经,再请学者理论家站在经济学的立场上,以开发艺术品产业为基点,对艺术市场的成功者做出实例的个案分析,那样的话,不单刊物会大爱读者欢迎,且于中国艺术市场的成熟与发展都是功德无量的。

翁伟

1982年毕业河北师范学院美术系,199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修班,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 副教授

油画作品曾参加中国油画学会展、迈向新世纪的中国青年油画年展、北京市美术作品展等大展、个展及群展多次。作品曾发表于《美术》、《美术研究》、《中国油画》、《美术家》等多种学术刊物。作品曾获北京市美术作品优秀奖。作品收藏于北京美术家协会及海内外收藏家。作品曾参加中国嘉德、广州嘉德、北京荣宝、中国太平洋、上海国际等拍卖公司组织的油画作品拍卖会。作品画廊:上海华氏画廊、香港schoeni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