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过程中的几点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过程中的几点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终身体育意识是指人们按照所获得的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有目的地指导自己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一种稳定的心理活动。终身体育这一思想的提出,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体育学者的赞同,并逐渐形成为一种新的体育思想。课外体育锻炼是直接展示和最终坚持终身体育意识的主要体现方式。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最直接、最直观的体现,是与学生零距离接触的平台。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根据教育教学相关规律以及作为人的成长规律而进行长期的、不间断的培养以达到由表及里、深度影响受教育者的目的。

【关键词】 终身体育 体育意识 课堂教学

终身体育意识是指人们按照所获得的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有目的地指导自己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一种稳定的心理活动。终身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与国际终身教育思潮密切相关。在国外,早在20世纪60年代,“终身教育”一说经由继续教育专家朗格朗首次提出,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随终身教育顺势分娩自不待言。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终身体育”伴随中国改革和发展正式诞生,随时空延伸而拓展。

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最直接、最直观的体现,是与学生零距离接触的平台,也是最有效的最主要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途径。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体育教学效果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体育教学的每一个构思和步骤,将直接影响学生成长。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身上的直接体现,不仅是外在肌肉的力量和肌肉线条的流畅,骨骼的完善发育,内脏器官的健全,同时也包括身体发展的匀称性、协调性和发展性,并且是按照个体生长发育的特点而全面地发展。

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根据教育教学相关规律以及作为人的成长规律而进行长期的、不间断的培养以达到由表及里、深度影响受教育者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自我内驱力——终身体育意识的过程中,就务必十二分清醒地认识到“时间”在体育教育过程其中的重要角色——长期性。教师劳动的根本意义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学生成长,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是长期的。认识教师劳动长期性的特点,有助于树立素质教育思想。教师劳动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追求的应是长期育人目标,而不应只追求短期的考试成绩。终身体育意识的实现要求教师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愉悦身心的体育活动——娱乐性,即充分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在体育意识培养的初期,应特别注重体育活动本身的灵活性与多变性以体现体育活动的娱乐性来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因为,这样的选择不仅是严格遵循着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原则,更是根据学生在体育的学习初期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初期培养阶段的任务所决定的。高校学生原本应该是一个青春洋溢、活力四射的群体,但由于缺乏锻炼,很多大学生的体质令人担忧。通过在学校多年的教学观察,笔者了解到,高校中只有极少数大学生能够长期且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而大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运动习惯,在课余时间很少运动,整天待在宿舍的“宅男”、“宅女”日益增多。在这些20岁左右的年轻人中,不能跑完800米、稍微运动就吃不消,容易头晕、乏力等情况比比皆是。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的基础素质在降低、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高、意志力差等这些不争的事实。因此,体育教师应不断做出改变,以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把运动兴趣转化为坚持锻炼的内在驱动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使之成为影响学生的恒动力,这也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初期阶段的主要任务。

体育对智慧与人生的启迪性。就是开发你的大脑,开发个体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事物的能力。达成目标的关键就在于用体育运动来提高修养,启迪智慧,增强自信心。这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阶段中期的特点所决定的。中期的主要任务就在于使学生获得体育知识“量的积累”,以促进“质的变化”。体育知识的传授不仅在于口传心授,更要注重身体语言传递知识。在不断改革的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身体语言是人类最形象的语言,是最具感召力的表现形式,掌握了身体语言,不仅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且能够启迪自己的人生和智慧。

体育活动的简便性与实效性。这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后期的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不再特别注重体育活动的多样性与娱乐性,转而注重体育活动的简洁性和实效性。实效性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后,在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有没有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发展。

最后,应特别提及体育活动的灵活性与多变性。这是从体育活动的所处环境谈及的。因为体育活动本身并不具有强制性,但体育活动有别于其他教学活动的一个巨大优势就在于对活动环境的要求具有较高的灵活性。终体育意识的养成最终还是要在不断练习的行为中得以体现。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环境因素,因地制宜,进行体育锻炼。

总之,广大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充分利用主、客观条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挖掘学生自身潜力和运动中内在的情感因素,充分合理地利用学生在校的活动时间,采取各种途径,积极引导学生更加自觉、积极、主动、持久地参与体育锻炼,让学生逐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终身与体育为伴,终身享受体育。

参考文献

1 梁均华.论普通高校建立终身体育目标教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04)

2 王师.普通高校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2)

3 韶锡山.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0(01)

4 王占琦.教育中的终身体育观[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