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280例药品应用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280例药品应用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分析280例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资料,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上报的280例药品应用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药品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层、给药途径、药品剂型、药品类别、用药方式等之间的关系。结果 本院发生的280例药品不良反应患者报告资料的主要人群为儿童和老年人,涉及药品有342种、剂型8种、类型8类、用药途径6种、用药方式3种,主要累及系统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肠胃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临床表现严重度多为一般232例,无药害事件发生。结论 针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能够指导临床医师行个性化给药,提高其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分析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可产生防治疾病的有益作用即治疗作用,也会产生与防治疾病无关,甚至对机体产生毒性的作用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既有主关因素,又有客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是医疗技术水平不足是不可避免,不良反应其诱导因素很多。主观因素主要是不合理用药,是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为提高本院医护人员合理用药水平,本文对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上报的280例药品应用不良反应报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上报的280例药品应用不良反应报告,男女比例为136:144,年龄5~86岁,平均年龄(63.25±3.98)岁;发生不良反应时间10min~3h,平均(35.62±6.35)min。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为合格药品且用法用量正常;不良反应均与用药目的无关;均为意外的有害反应[1]。排除标准:有药物过敏史且知情者;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资料不完全者[2]。

1.3观察标准 统计并分析发生ADR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层;发生ADR的药品情况(剂型、类别、途径与方式);发生ADR的临床特征(涉及系统、临床表现、严重反应)[3]。

2 结果

2.1发生ADR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层分布情况 本院发生ADR报告中的患者年龄层主要是5~12岁为15.00%、37~48岁为16.43%以及61~86岁为38.57%;发生ADR患者的性别分布较均衡(见表1)。

2.2 发生ADR药品的剂型、类别、途径与方式分布情况 本院发生的280例ADR报告涉及药品有342种,剂型8种,类型8类,用药途径6种,用药方式为3种。8种剂型中报告数量前三位分别是:注射剂168种(49.12%),粉针剂116种(33.92%),片剂34种(9.94%);8种药物类型中报告数量前三位分别是:抗菌药物214种(62.57%),血液系统药物45种(13.16%),中药注射剂32种(9.36%);6种用药途径中报告数量前三位分别是:静脉滴注210例(75.00%),口服31例(11.07%),静脉注射18例(6.43%);3种用药方式中发生的ADR报告数量分别是:单一用药177例(63.21%),二联用药85例(30.36%),三联以上用药18(6.43%)。

2.3发生ADR涉及的系统与临床表现 本院发生的280例ADR报告主要涉及的系统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65例(58.93%),肠胃系统损害37例(13.21%),全身性损害26例(9.29);其中临床表现严重度为一般232例(82.86%),严重48例(17.14%),见表2。

3 讨论

药物治疗在临床疾病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是否合理用药关系到疾病的治疗效果。

本院发生的280例ADR患者用药发生的平均时间(35.62±6.35)min,203例患者在停止用药后不良反应消失,63例长期用药患者在保证药效的基础上医师酌情减少用药量,患者的不良反应有所减轻且在患者可耐受范围内,12例患者在用药后出现严重的毒副反应(主要为过敏性休克),在本院给予对症治疗后不良反应均有改善,未出现药害事件。

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280例ADR的报告资料,发现患者年龄层主要是5~12岁为15.00%以及61~86岁为38.57%,分析与儿童的肝脏等各类系统功能发育尚不健全、老年人组织器官功能退化与靶器官的药物起效机制敏感性加强有关,提示日后对儿童与老年人行药物治疗时,应依据其特殊的病理、生理特定给予个性化治疗方案并加强用药期间的监测,尽量避免或减少ADR高发群体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 280例ADR报告所涉及得8种剂型中报告数量前3位分别为注射剂168种(49.12%)、粉针剂116种(33.92%)和片剂34种(9.94%),6种用药途径中报告数量前三位分别是静脉滴注210例(75.00%)、口服31例(11.07%)和静脉注射18例(6.43%),说明用药过程中存在静脉注射与注射剂的大量使用的不合理现象。静脉给药方式药物直接进入血液,避过肝脏首关消除效应,并且静脉给药还存在内毒素、微粒、渗透压等诸多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因此静脉给药更容易发生ADR。药物使用不合理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次数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提示本院相应部门应对药物的给药途径进行规范,尽量减少通过静脉途径给药的次数,在保证药效的同时降低对注射剂的采购数量。8种药物类型中报告数量前3位分别是抗菌药物、血液系统药物与中药注射剂,主要涉及的系统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肠胃系统损害与全身性损害,此结果与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类似。

综述,发生药品不良反的主要人群为儿童和老年人,主要药物剂型为注射剂,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并且本院在抗菌药物与皮肤科用药上监管不足。

参考文献:

[1]吴吉林.19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特点分析[J].中国药师,2014,17(01):125-127.

[2]瞿敏.451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03):452-454.

[3]顾建东.592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12):2173-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