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互联网+”的我国农业发展机遇与策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互联网+”的我国农业发展机遇与策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的架构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互联网促使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走上了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的道路。而基于互联网+”农业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彻底地改变传统农业现有的生产、运营到销售的产业架构,提高其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发展为新型农业模式―“互联网+”农业。而本文通过以互联网的基础,探索我国当前生态农业的发展机遇和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就收集的数据对我国现有的生态农业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 生态农业 创新 发展策略

一、引言

互联网进入我国已经大约有20年时间,无论在经济、社会、能源、农业、医疗、教育和人们的消费习惯等方面的发展都带来全方位深刻的改变。在经济新常态的基础下,我国当前经济已经进入增速缓慢、结构调整的时期,此时“互联网+”逐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并且我国将“互联网+”的地位提升至国家战略的层面,使其成为我国新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创新驱动发展的代表力量。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快速发展,互联网思维也逐渐延伸至农业产业各个领域。农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了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必要措施。“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能提升农业产业链的整体效率,促进农业与现代化技术的融合,更新农业产业的销售渠道,以及促使农业与现有资金链、物流链更为畅通。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业资本的关注,国家政策的支持,显示出了互联网时代下的农业即将面临巨大的变化。因此,在这种形式下,我国生态农业产业链必需以现代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来改变以往效率低、耗能高的生产模式。

二、基于“互联网+”的我国当前农业的发展机遇

(一)互联网技术发展促使我国农业规模化程度不断提升。

截至2014年底的统计,我国耕地流转面积已达3.8亿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8.8%。伴随后续土地流转进入规范化和常态化阶段,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必然提速,而一旦规模化经营成为主流趋势,势必彻底改变现有的粗放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与传统小农生产相比,规模化经营需要大量周转资金、大批量采购农资产品,需要引进信息化管理,这些都会刺激农业信息化、农业生产资料电商和农村金融的发展。

(二)我国的政策促使“互联网+”农业产业的发展

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两大难题。农业生态环境受损,耕地、淡水等资源紧张。因此我国必须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在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人均拥有土地数量偏低的背景下,农业科技进步成为提高养殖、种植效率,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智慧农业”和互联网农业正成为解决我国农业困局的两大新方向之一。

2015年3月,交通运输部、农业部、供销总社、国家邮政局四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协同推进农村物流健康发展加快服务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其意见进一步细化明确了积极推广农村电子商务的相关政策。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引导农村物流经营主体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业务,推进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公共取送点建设,积极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鼓励网上购销对接等交易方式,提高电子商务在农村的普及推广应用水平,降低物流成本。相关规定从政策层面扫清了“互联网+”农业推行过程中最难的物流制约因素。这些都从政策层面为农业互联网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为现代农业产业互联网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新农人”概念出现促使“互联网+”农业的发展

“新农人”概念是指具备互联网思维,以互联网为工具,从事农业生产、流通、服务进行监管与研究的人。根据阿里研究院的数据统计,截止2015年初,我国“新农人”数量已突破100万人,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具备宽阔思维、创新思路以及管理能力,兼具互联网意识,愿意回到农村开创自己的事业,投身 “三农”服务。“新农人”的涌入将大幅改善农村市场的人才层次,并起到非常有效的示范效应,进而逐步带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农业互联网化的发展。

(四)随着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为农业创造出互联网化的技术条件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当前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光纤宽带到村、农村宽带提速工程全面展开,移动网已经覆盖全国342个城市、2055个县及90%的乡镇。农村每百户拥有计算机台数由2009年的7台上升到2014年的24台。通过手机上网的农民数量也在不断提高,截止2014年底,农业部在全国农业系统建设了近40条信息采集渠道,部署信息采集点800多个,形成了60多个行业数据库。覆盖省、地市、县的农业网站群基本建成,各级农业部门初步搭建了面向农业从业者需求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农业从业者提供科技、市场、政策等各类信息。根据CNNIC对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研究调查显示,截止2014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1.78亿人,占全部网民数量的28.6%,较2013年底增加了188万人。在各类上网终端中,2014年农村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84.6%,高出城镇5个百分点,这意味这在未来的几年内,农村地区将成为中国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来源,手机逐渐成为农村普及互联网和实现信息化的主要平台。

另外,虽然我国的农业生产总体情况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事实上,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探索几年前就已经开始,而随着相关技术手段的成熟和应用场景的丰富,其技术应用深度和广度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未来发展更加值得期待。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提升以及移动设备的使用率进一步增加都为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提供了技术基础。

(五)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农业产业链各个领域的模式

农业产业具有市场空间大、产业落后、信息不对称严重、大规模分散的用户、交易环节较长、交易成本高、交易可持续性强等特征。因此,被互联网改造的潜力巨大。网络、移动通信技术在农村渗透率持续提高,农业信息化迅速发展,以及的规模化,新农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逐步形成,都标示着农业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正对农业产业链进行全面的解构与重塑,从农业生产资料销售、信息中介服务、土地流转到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互联网巨头及具备互联网思维的农业企业从农业产业链上的各环节积极布局,尝试利用互联网探索各种全新的农业产业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