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加快南川特色农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介绍重庆南川发展特色农业的资源、区位、产业三个优势条件,结合实践探索中形成的产业化层次低、基础设施薄弱、资本投入乏力、品牌效应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五大问题,提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科学规划、强化服务,完善机制、强化保障,创新科技、持续发展,建基地扶龙头树品牌五点对策。
关键词:特色农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008-3
所谓特色农业,是指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依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高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某一特定生产对象或生产目的为目标,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特色农业是适应当前社会消费需求、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农业市场细分需要的必然结果,成为当前我区农业农村工作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1 我区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条件
发展特色农业,要具备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优势、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要生产市场竞争力较强并具有特色的农产品,要求在农产品的品种、质量、加工以及产品的包装品牌以及销售等多个方面有自己的个性特色。我区有发展特色农业的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和基础条件:
1.1 自然条件独特
我区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是重庆“1小时经济圈”内唯一海拔600m以上的区,境内金佛山最高峰2251m,全区海拔高差1911m,立体气候明显。特色资源量大质优,现已查明生物8085种,被誉为“生物基因库”、“中华药库”,不仅有中国独有、世界一绝的20万亩金佛山方竹笋,生长上千年的金佛山野生大茶树,还有倒置山区特产金佛山贡米、金佛山土鸡和金佛山中华蜜蜂。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6%,金佛山地区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达10万个,适宜发展纯天然、无公害、生态型的农副产品。
1.2 区位优势良好
我区与八个区县毗邻,素有“黔蜀喉襟、巴渝险要”之称,历来是商贾云集、物流富足之地。渝湘高速公路横贯全境,南川距重庆主城仅58公里,到重庆江北机场和长江深水港码头1小时车程,背靠重庆大都市,打造特色农业基地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1.3 产业基础扎实
1.3.1 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 全区已形成优质稻32万亩、优质油菜15万亩、笋竹42万亩、中药材19万亩、茶叶6.5万亩、商品蔬菜7.8万亩、水果8.8万亩、蚕桑3.5万亩和出栏85万头生猪、412万只土鸡的产业基地规模。拥有市级龙头企业11家、区级龙头企业53家、农业专业合作化组织201个、专业大户8345户的规模经营主体格局,农业产业综合年产值达到39亿元。
1.3.2 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市领先 获部委级“三品”产地产品认定认证159个,其中绿色食品12个、有机食品14个,国家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3个,市级名牌农产品5个。
1.3.3 特色农业在全国全市有位置 先后被部、市命名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区、国家级优质稻和优质油菜农业标准化建设示范基地、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全国茶叶百强区、中华蜜蜂之乡、中国玄参道地药材之乡、全国优质粮油生产大区、全国生猪调出大区、重庆市绿色精品稻米基地。
1.3.4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全区34万个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生产12万人,转移区外就业15.5万人,就地就近转移3.8万人,有8345户在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创业成功,带动农民就业86490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5246元。
2 我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实践探索
我区发展特色农业已有较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由普通农业向特色农业的转变,都要经历一个探索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以前,限于当时条件,搞以粮为纲,围绕粮食抓农业,主要为了解决吃饭的问题,既顾不上也很难让农民增收;80年代以后,曾一度以粮为主,发展多种经营,但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多种经营没有形成格局;从“九五”期开始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全区确定了十多个产业,由于品种多、规模小、产品跟不上市场变化,农民增收仍受制约,特色农业仍未形成气候;撤市设区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特色农业,确定“收紧拳头、突出特色、做大规模、做强龙头、做亮品牌”的农业发展战略,制订了“三大类区”和“1+5”的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并按照“一个产业、一名区级领导、一个工作班子、一套扶持政策”抓推进落实,取得了突出成果。基本形成了以粮油为基础,以笋竹、畜禽为主导,以蔬菜、茶叶、中药材为特色的产业发展架构。全区建立了以优质粮油、畜牧、茶叶、蔬菜为主的北部生态农业产业带;以粮油、畜禽、蔬菜为主的中部城郊农业产业带;以笋竹、药材、草食畜禽为主的南部高山特色产业带。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区特色农业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2.1 产业化层次低,带动能力不强
我区农业自给自足特点突出。特色产业仍处于小规模、分散型、初加工水平,外销以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导,特色农产品的商品率平均不到20%。特色产业化经营处于起步阶段:数量虽有扩张,但规模还不大;实力虽有提高,但带动力还不强;链条虽有延展,但产业关联度还不高;亲和力虽有增加,但利益联结还不牢。农合组织缺乏技术人才、资金和现代化的管理,化解市场风险能力弱。2009年,全区农业产业化综合产值不足40亿元,主导产业规模经营率仅有30%,多数产业缺乏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4家,其中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只有11家,没有固定资产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只有4.6亿元,占农业产业综合产值的11.5%。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会员只有5.492万户,仅占农户总数的34.7%,农民人均年产业收入只有1920元,仅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42.1%。
2.2 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
全区84万亩耕地中,经过综合整治的土地大多集中在平坝,面积只有20万亩,可进行全程机械化作业的耕地面积2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6万亩,分别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5%、42.8%。
2.3 资本投入乏力,金融支持不强
金融助农信贷机制不活,服务不到位,农业政策性保障制度不完善,保险品种小,覆盖面窄。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减少,支农功能萎缩。
2.4 品牌效应不高,农质安全监管力不强
农质安全执法手段和装备落后,涉农执法各自为阵,没有形成执法合力。农产品品牌多杂乱,社会知名度和市场美誉度不高。现有“三品”产地产品认定认证159个,市名牌农产品只有5个,无国家级名牌农产品,已取得绿色、有机认证的农产品产量小,市场占有率低。
2.5 服务体系不健全,试验示范与推广职能不强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技推广装备简陋,手段不新。农业科技推广速度慢、效率低,重试验轻推广应用的现象比较突出。基层农服中心职能缺失,农技人员工作重心偏移,农技服务不到位,服务方式较单一。据调查,我区现有乡镇农业服务中心34个、畜牧兽医站34个,共有编制423人,其中在职在岗375人、在编不在岗39人。
3 我区加快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特色农业是一项以“特色开发”为中心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加工和特色服务等。在我区户营农业条件下,加快特色农业发展,要以特色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农业技术为支撑,以特色农业产业为依托,以特色农产品为核心,以产品特色化带动产业规模化;要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活化土地市场,促进土地流转,走出“样样有一点、样样一点点”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特色+规模”为载体,把农业资源比较优势与区域化生产布局结合起来,突出特色,扩大规模,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带(区),向特色要效益,着力构筑起农业的新优势。
3.1 发展目标
重点培育笋竹、中药材、花卉苗木、粮油、茶叶、乡村旅游等六个主打特色品种,通过建设规模化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形成特色明显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到2012年,建成特色农产品基地140万亩,建成5个10亿级以上的特色农业产业集团,农民人均特色产业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
3.2 规划布局
3.2.1 笋竹产业 主抓方竹笋。围绕建成全国笋竹大区,建设金佛山方竹、楠竹产业带,孝子河、黎香溪流域麻竹、慈竹产业带,大溪河流域绵竹、慈竹产业带,全区竹林基地总面积达到70万亩(其中方竹笋30万亩),新建年产5万吨的竹笋加工企业、年产9万吨的成竹加工企业各1个,培育10亿产值的笋竹产业集团。
3.2.2 中药材产业 主抓玄参。以南部金佛山区为核心,打造金佛山环状中药材产业带,全区中药材面积达到21万亩,其中玄参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建成10个万亩药材乡镇、20个药材专业村、500个药材专业大户,培育10亿产值的中药材产业集团。
3.2.3 花卉苗木产业 主抓观赏植物。重点布局龙川江沿线、高速公路沿线、天(星)马(鞍山)旅游公路沿线、南(平)永(安)旅游公路沿线等4条花卉苗木产业带,全区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其中观赏植物8000亩。建立500亩以上的花卉苗木示范基地10个,培植花卉苗木龙头企业10家,培育10亿产值的花卉苗木产业集团。
3.3.4 粮油产业 主抓有机稻米。围绕巩固国家粮食主产区和产油大县(区),打造重庆现代粮油核心产区,建立金佛山区高档优质稻产业带、北部生态农业园中高档优质稻产业带、高速公路和旅游公路沿线优质油菜产业带,建成32万亩绿色精品稻米基地(其中有机稻2万亩)、13万亩优质油菜基地,培育10亿产值的粮油产业集团。
3.3.5 茶叶产业 主抓优质茶。围绕建设重庆市特早茶基地和古茶基地,打造北部名优茶产业带、中部优质绿茶产业带、南部有机茶产业带,全区优质高产茶园面积达到5.5万亩,其中金佛山大树茶2000亩,培育10亿产值的茶叶产业集团。
3.3.6 乡村旅游业 主抓“农家乐”。按照“可看、可摘、可参与”的要求,打造休闲农业观光园,建设特色餐饮型、生态景观型、农耕文化体验型的品牌“农家乐”,打造20个特色农业观光示范园,培育星级“农家乐”300家以上,开展“农家乐”旅游和农事节庆活动,年接待人数100万人次以上,实现收入5亿元以上。
3.3 对策建议
3.3.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1)发展特色农业,是实施“农业稳区”战略的重点任务。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可以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2)发展特色农业,是实施产业化经营的主攻方向。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产品和产业,培育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可以实现农业资源的多层次、多途径的开发利用,满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促进我区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发展特色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区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比较突出。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可以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农民增收。
(4)发展特色农业,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发展特色农业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既能够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又具有经济效益的特色农产品,调动农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实现对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3.2 科学规划,强化服务
(1)发挥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布局。成立区特色农业发展领导小组,突出主攻方向和重点地区,正确分析国内外市场信息和当地资源优势,以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区域经济特色、创名牌产品为重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制定全区特色农业发展规划,使产品有市场、生产有效益。各相关部门必须服从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心,研究制定行业规划和相应的实施方案,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发展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提供优质服务。
(2)加强综合服务,抓执行督落实。围绕全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各乡镇、各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投入,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克服重生产轻流通的旧观念和老作风,由不注重市场需求指导生产向以市场需求指导生产转变,由只注重指导生产向既指导生产又指导销售转变。通过新闻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各种渠道,及时准确收集、分析、预报、国内外市场供求信息,提供政法、科技、生产、金融、民情等动态信息,为农户的生产经营决策服务;健全领导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办法,周密计划安排,精心组织实施,加强督促检查。任务和目标一经确定,每个项目、每个产业必须安排专人负责,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定人员、定任务、定措施、定考核奖惩办法,保障计划实施件件有着落。
3.3.3 完善机制,强化保障
(1)解决投融资机制问题。以财政、金融等部门为依托,多渠道多方位筹集资金,设立农业风险基金,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风险投资提供保障;建立由区政府牵头,银行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参加的会商机制,协调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特色农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制定新的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和非公经济更加踊跃地进入特色农业发展领域等一系列措施,创新制度安排,拓宽资金渠道。
(2)创新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各相关部门应逐渐淡化行政影响,抓紧研究建立以宏观协调和规范服务为主要职能的新的工作机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推动参与特色农业发展的各个实体环节的产权改革和机制创新上,通过明晰产权关系,进一步规范和稳固以契约、合同、订单为主的外部关系及以股份制为代表的内部关系,推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特征的新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3)加快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解决当前特色农业发展中突出矛盾的重要措施,应本着“宜宽则宽、宜简则简”和“自愿、民主、民办、民管”的原则,给予充分的支持和帮助,把创新和健全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民主监督机制的工作作为主要着力点。同时,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法规以及扶持、服务政策,使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实现政府服务指导、民间有序运作,共同推动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健康发展。
3.3.4 创新科技,持续发展
(1)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现有的科技示范园区、科技培训网点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基层科技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支农工作力度。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进一步加大新产品和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多出快出成果,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保证特色不减、优势长存。
(2)认真研究、尽快出台和报批特色农业的生产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等,尽快实现特色农业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努力打造拿得出、叫得响、保得住的知名品牌。
(3)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努力维护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兴利避害,使特色农业真正成为品质上不退化、经济上能发展以及社会上能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3.3.5 建设基地,培育龙头
(1)按照特色农业产品特色化、产业规模化要求,打捆使用农综、扶贫等涉农资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完善良种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农业科研教育、农业机械化服务、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保障、农作物病虫害及畜禽疫病防治、人才培养服务等体系,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提高产品品质,创立一批品牌产品。加强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技术培训,推动标准入户。
(2)落实国家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依托特色农产品标准化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壮大一批各具特色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加工能力大、科技含量高、出口创汇多、对农业生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各类市场中介组织,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和精细加工开发,争取多出快出名牌产品。
作者简介:唐亚鸿(1959-),男,重庆人,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委员会主任、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农业行政管理和技术推广;王于泽(1966-),男,重庆人,重庆市南川区环境监测站站长,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环境保护管理与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