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儒家与人的自由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儒家与人的自由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华民族走到今天,已历千年,筚路蓝缕 披荆斩棘 生生不息,刚健自强,不想逮于近代,遭遇千年变局,世界迅速走进现代化的轨道,而中国却依然沉睡不起,儒家更是日益衰落,儒家的士人苦苦探寻,却一步比一步艰辛,其中重要的原因,既是没有抓住现代化的本质和目标――人的自由度。儒家人士面对这一困局做出了回应,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们还要挖掘儒家自身所具有的资源和材料,重新加以发挥和发展,只有这样,面对当今的时代变局,才能继续挺立道德之源,开拓出儒家新的境界,创新熔铸出新的文化,以慰民生,以促华夏。

关键词:儒家;自由度

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273-01

人的自由度是古今中外历代大哲都面对的一个命题,因为“天地之间人为贵”,当人参于天地之化育的时候,人的主体性在其实践中得以体现,这种主体性是一种“自在”之物,它自在地拥有自我的独特价值,人人不同,但都是一个整体,人人相异,但都是自然之子,且独具灵性,这灵性就是人的自作主宰,自为理由,而不是依附于天命而毫无作为,这一切的如果有一个定义的话,就是自由。自由要求人的解放,从对自然的恐惧中,对权力的恐惧中解放出来,对资本的依附上,对外在体系的依附上解脱出来。黑格尔曾言:“人本性上是自由的”,如果没有自由,那么就没有道德,有的话也必是虚伪的,没有自由意志,人们就没得选择,没有这种高尚或鄙下的选择,是没有道德可言的,康德的理论前提即在此,儒家以德立本,处处体现的也是此意。

儒家道德的起点开始于性善论,这是一种对人性的肯定,儒家从一开始对个体在道德上的提升就抱有深刻的信念,孔子讲“为仁由己”,孟子讲:“涂之人皆可为尧舜”就是这一含义,但这善只是善端,不是至善本身且易失,人通过自我的提升,追寻“仁”的境界,反身而诚,反本明性,最后达于至善。这种把人的道德性提升于人的内在性,超越性的过程,既是求仁的过程,也是个人自由扩大的过程,人与仁达到了统一,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这种求仁的过程,儒家完全要求寄托于修身者自己,尽管儒家的个体是一种关系中的个体,即个体的外在自由由自身所处的关系中给出,但内在的自由和道德提升则完全在于自己,按照我们对于儒家时间性的叙述,则看得更为清楚,时间的自然属性使个人的存在短短百年,个人的关系也会随之慢慢消散,那么儒家的永恒追求的,必有其永恒的一面,方能接续这短暂的个体的自然属性,那便是个体在自我实现过程中的内在的道德性、超越性,这种道德性、超越性既是内在的,又是无对待的,内在的即不随外在事功而随波逐流,无对待的就是仁的实现全在于自身,“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既不远,就在于自己愿不愿意求之,那么这样就把个体突出了出来,即个体自身是求得”仁”的主体,客体也同样是个体本身,即“求仁”的根据不在主体之外,而是主体自身。儒家人士所要做的,就是以自我的仁心来克服物欲的小我,以天理克人欲,最后天人合一,圆融一片,成圣成贤。这种成圣成贤之路,就是不断克服自我的内在障碍,最后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之途,这就是中国特有的内在的道德自由主义。

如果儒家的个体是一种关系中个体,它立足于性善论这一基点,从而扩充和挺立自我的道德自由,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整体的自由和谐。这可以说是一种无对待的内在超越性的进路,而西方的个体是一种纯粹原子式的个体,它立足于人的原罪这一基点,从而通过订立契约和规范权力来扩充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这则是一种对待的外在的进路。

西方的哲学体系,从一开始就立足于对待的关系,以自然为对象,以科学和逻辑为支柱,进行哲学的构建,这一传统造成了西方的自由追求不是立足于道德的自由境界,而是政治经济层面的权利要求,这就是说,这种自由的追求从一开始就是以对待的面貌出现的,这是一种基于契约和权利基础上的主客、人物、人我 群己对待关系。儒家学者以“吾日三省吾身”为自律要求,汲汲以求圣贤境界,这种境界自然要求个人的私利在很多方面是不值一顾的,甚至是值得克服掉的,这就是化小我为大我的过程,却也是消弭自我权利的过程。这种内圣德功夫,最终追求的,乃是一种境界,正如尧舜的道德是一种悬设一样,儒家的内圣开外王在原初的设计中,始终是以道德为依归的,“治国”、“平天下”可以由内圣径直推出,圣王做的,也是上行下效,推己及人,推行仁政,化成天下,这一切的预设,都以道德的范畴囊括,既无底层人民权利的申述,也无法律对政府等机构的约束,科学技术也因为渠道的狭小而发展缓慢,中国前期的发展因之而迅速,中国后期的发展因之而停滞,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参考文献:

[1]牟宗三.生命的学问[M].台北:台北三民书局,1970.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自序[M].上海: 学林出版社,1987.

[3]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

[4]冯友兰.三松堂自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