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研究隐喻翻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研究隐喻翻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隐喻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在修辞学以及文学中很早就被提到过。在修辞学的研究中,这一现象被称为明喻、隐喻、转喻等;而在另一个类别的语言学中,这些修辞现象全部被称为“隐喻”。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中遇到的隐喻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

经过近四年的语言学学习,笔者对认知语言学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于去年开始了对本课题的研究。本文着重分析了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和翻译策略,期望建立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

隐喻翻译被看作是一种传统的研究主题,亦或是跨文化跨语言的翻译研究。在过去,研究者把隐喻作为一种非文字现象,仅是在表达中用一个事物取代与它相关联的另一个事物。此种现象是作为一个偏离正常轨迹的语言使用,因此需要额外的辅助来理解。隐喻是一种假定的相继出现,每一个不同的隐喻表达公式所创建的基础不同。以框架理论为基础,笔者在努力地寻找方法来研究翻译中存在的隐喻现象。

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研究隐喻翻译这一主题:首先,总结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并系统地研读认知语言学;其次,尽可能提供文本所需传递的不同类型的隐喻,主要是基于它们的定型化的值;第三,试图从概念整合理论以外的视角(如上下文或文化约束)来研究隐喻翻译

研究之前,先回顾一下隐喻翻译研究在过去出现的问题:首先,Peter Newmark以及和他志同道合的研究者都集中在字面隐喻的研究,但我们想知道如果能兼有其它语言的水平,隐喻翻译是否可以系统化。其次,我们需要知道大胆尝试或创意并不影响隐喻的可译性。第三,我们想知道,如果了解隐喻具体的内部条件,是否可以帮助解释各种翻译策略。

在隐喻翻译的认知条件下,有关隐喻的翻译需要非常重要的角色识别或创造相似性的概念。比如,对一个或多个输入,提供额外的上下文或文化知识领域的项目,选择显著元素来组织比喻框架。对预计元素进行组合和阐述,并形成一个可管理的融合与新的意义。作为目前至关重要的关系而言,我们可以说,

本体和喻体的转换必须有相关联性,必须是完整的和可控的语法单位。

在一开始,我们必须得搞清楚隐喻翻译的理论基础,整个论文是一个关于认知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结合。翻译时,为了确定和选择潜在的隐喻,可以从概念整合的角度分析、研究目标文本。其中,有一个非常通用的隐喻理论的分类,那就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成果。据笔者所知,在他的书中有一个详细的关于隐喻的描述,包括三类:首先,“替代的观点”,即把隐喻作为一种替代;其次,“比较的观点”,即将隐喻化作明喻,及对其含义进行相应的比较;最后,“交互视图”,认为隐喻至少存在一个变化的意义,这种变化往往会导致另外一个不能正确地转述的结果。因此,隐喻是这两个术语之间在概念上的交互关系。

最后,笔者了解到与以上观点有所不同的观点,其中一个可能认为隐喻意义的相似性产生了与描述对象不一致的信息,而是通过认知机制,能够分析出一个事物成为另一个事物的类比推理。这种方法被定义为概念论的观点,因为它们指定了一个关键角色的心理或概念性能力的翻译手段。

当谈论到直译和意译的时候,人们经常使用句子的翻译作为直译和意译的范例。现在,人们关心的是语言处理技术的水平,即如何保持原始形式的同时,不要让原句的意义扭曲;意译则是认为语言存在差异性,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在早期的中国,分别赞成两者的学者就大有人在。在隐喻的翻译过程中,当形式成为准确翻译的障碍时,为了达到翻译目的,译者通常会将喻体概念整合为目标语言中所通用的范畴来辅助理解,也就是上文提及的意译。举个例子说明,“When lost his match,he became a dragon.”我们通常不会翻译为:“他因失去比赛而成为一条龙。” 因为英语语言的学习者都知道,“dragon”的意思是“暴躁或暴躁的人”。因此,按照汉语的习惯,概念要进行转换,翻译为:“他因为输了比赛而像狮子般暴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