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考诗歌命题动向研究与备考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考诗歌命题动向研究与备考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考试题的能力立意是所有科目和试题的必然要求。综观2016年全国高考八套语文试题诗歌鉴赏命题,2016年全国卷Ⅱ诗歌鉴赏在命题与2014、2015年新《课标》Ⅰ卷大同小异的基础上既有回归又有调整,比较明显地表明了今后诗歌鉴赏的命题立意与特征。

一、继续以“鉴”和“赏”作为命题的支点,但“鉴”的方面在诗歌考查中的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的诗歌鉴赏试题,两道题明显体现出前难后易的命题特点。第一道试题是对“鉴”的考查,诗意理解清楚了,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对于诗歌鉴赏的试题的作答,没有诗意的理解,所谓的关于艺术手法的“赏”之铺垫技巧(2016全国卷Ⅱ)、典故寓意(2016全国卷Ⅰ)以及关于文章的情感考查(2016全国卷Ⅲ、山东卷、江苏卷)、选材事迹(2016江苏卷)、诗歌意象(2016全国卷Ⅰ)等理解就是无本之木、空中楼阁。因此,近年来,“鉴”的考查在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的戏份越来越足,其在诗歌鉴赏整体命题中的地位和影响明显加重。

二、摆脱了对比阅读中狭窄的课本素材的束缚,诗歌文本体裁的范围有明显突破;从近年来诗歌鉴赏追求容量和广度考查的趋势(近两年多数省份出现诗歌对比阅读,课内课外的结合),回归到对课外诗歌的考查,这既是一种正确的回归,更是对鉴赏能力迁移的考查。高考不应该是对课本知识熟练程度的有限检验,2016年诗歌鉴赏试题充分体现了这种命题思想。同时,中国古典诗歌各有千秋,题材多样,精品纷纭,今年的诗歌文本选择了对唐代乐府诗歌进行考察,打破了人们对高考只考律诗、绝句、曲、词考察的狭窄认识,把对传统文化的考察引入到一个新的广度和深度。

三、试题在命题的题干设问上趋于平易,减少专业词语对考生审题的阻碍,直接降低了学生审题的难度。2016年诗歌考查的两道问题,审题障碍小,尤其是第二道题直接出示了铺垫的艺术手法,摆脱了常年考题设问中对艺术手法类型的针对式考查,在应答中就避免了学生鉴赏能力到位而作答不精准导致的失分问题。这种平易的设问形态抛弃了符号化、专业化的专业术语长期以来对学生鉴赏前的心理压制,符合基础教育阶段诗歌鉴赏的基本要求,能客观真实地考察出学生的理解水平、鉴赏能力。

基于此,尤其是在加强传统文化传承、增加基础教育国学比重的语文教学深改的背景下,认识到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作用,见微知著地领悟到高考命题的高远立意,对于我们今后的诗歌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在今后的诗歌教学以及备考中,我认为首先要加强学生对传统诗歌文本诗意的理解,改变长期以来诗歌鉴赏艺术手法地位至尊,忽视字词、句意理解的不接地气的诗歌教学模式。不应把诗歌教学的背景历史化、情感意识形态化、艺术技法模式化,而罔顾作者字里行间作为一个独立诗人的个性化情愁。不应忽视学生阅读诗歌的独立思考与理解,背离诗歌文本内含的情意。水落则石出,诗歌课堂基础性的“鉴”的成分加强了,诗歌的诗意明晰了,艺术的手法就不言而明,学生的鉴赏能力自然就会有质的提高。

其次,在课内的诗歌文本教学的基础上,基础年级教师要利用多种形式,如同一作者之下的同题作品比较、同时期作品比较、前后作品比较,不同作者的同题作品比较,差异作品比较,开设专题性(离别、闺怨、边塞、田园等)诗歌鉴赏校本课程,找准契合点,适当迁延,把学生从课堂诗歌文本产生的审美感受迁移到更丰富的诗歌天地中,把点阵式的艺术感受激发为链式艺术审美反应。“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杯水与渠水,死水与活水之间,学生的诗歌视野开阔、兴趣增强,对诗歌鉴赏的内生性理解和认知就会无形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