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论“水”特质的傣族舞蹈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论“水”特质的傣族舞蹈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傣族是我国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傣族人民大多居住在河川、坝区,长期以来,傣族人民依据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创造了“水”一样的民族舞蹈文化。傣族舞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发掘本民族文化中新的审美成分,紧紧围绕“水”这一物质文化的特性,创造傣族舞蹈文化的物质层次,丰富傣族舞蹈文化的制度层次,提升傣族舞蹈文化的心理层次。进而推动傣族舞蹈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傣族 水 舞蹈文化

傣族是聚居在我国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在沿河、沿江等环境潮湿、植物繁茂的地区。其民族文化特征体现了“水”的意蕴。千百年来。沐浴在民族文化氛围中的傣族舞蹈,依据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创造了风格独特的民族舞蹈文化,彰显了“水”的特质。本文试图以“水”作为傣族舞蹈文化的象征符号,引用学术界“文化三层次说”的分析工具对傣族舞蹈文化进行立体式分析,以期为舞蹈文化的理论研究增添新鲜血液。

一、蕴含着“水”因子的傣族舞蹈文化形成的生态探源

人与文化的起源和创造并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原因多层次进化造成的。舞蹈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现象,它和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社会结构、经济生活、居住环境、语言系属、、风俗习惯等等环境因素关系密切。在舞蹈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它们会成为不同的文化因素保存在舞蹈中。

(一)、自然环境

人类的物质与精神活动与生存的地理环境关系非常密切。植根于生活沃土的民族民间舞蹈,是本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社会生活与精神气质的艺术浓缩。傣族的自然环境是研究傣族民间舞蹈文化形成的首要因素。

学术界普遍认为傣族与古代的越人有着渊源上的关系。越人是我国古代长江以南最大的一个族系,汊代班固《汉书・地理志》云:“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傣族是我国秦代以前“百越”西部的一支,称为“滇越”。历史上对傣族的称谓很多,傣族自称“傣”。江应楔先生曾在《傣族史》中对越人的分布有个大致的描述,认为百越的分布特点之一,就是“沿海岸河流而居”,而且百越各部的迁徙也大都沿河而行。傣族沿袭了百越民族的喜水、逐水而居的特点,筑寨一般都选址在依山傍水之处,有民间谚语说‘“寨前渔,寨后猎,依山傍水把寨建”。今天的傣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的南部和西部的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元江、红河等河流的沿岸及其支流沿岸的坝上。这里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地势较低,平均海拔在500-1100米,周围绿林环绕,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年平均气温为20℃左右,终年不见冰雪,而且霜期较短,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傣族人民在这种优越的地理环境中生活安定而富裕。正因为傣族滨水而居,使得傣族文化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优越的地理环境中生活的傣族人民有着较强的满足心理,这种心理逐渐形成平和、温柔、水一样的民族性格,这种民族性格又直接影响到傣族舞蹈的发展,使其舞蹈也具有“水”的特征。

(二)、人文环境

、劳作方式、风俗习惯则构成了傣族舞蹈文化形成的人文环境。

对水的崇拜是傣族自然崇拜的主体。根据傣族起源的传说记载,水是生命之源,它能沐浴人的灵魂,驱逐身上的污秽和邪恶,给人带来幸福。这种思想观念在傣族民间舞蹈形式中明显的表现出来。傣族在自然崇拜的同时,又全民信仰小乘佛教。佛教教义宣扬的“唯我独善”,以佛祖为榜样的积德行善,多布施以修来世福等思想已经浸润到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傣族的许多民间舞蹈也被烙上佛教文化的印迹,如孔雀美丽的彩屏,被说成是佛光照射的结果,民间喜爱的孔雀舞是为佛祖而献舞。把孔雀舞与佛教的神鸟紧罗那相结合,创作出金孔雀舞,使孔雀成为傣族人民心目中的舞神。

傣族人民的劳作方式是以稻作农耕为主,人民在农业劳动中。通过千百次的采集。摸索农作物的生产规律来提高生产力,逐渐形成了劳动力与土地这种自然力相结合的生产方式。这种自给自足,自产自销,周而复始的农业经济,需要安宁而稳定的生产形式。取材于这种生产和生活中的舞蹈,与大地凝结着深厚的眷恋之情,舞蹈节奏沉稳,自然展现出稳重而和谐、宁静而欢愉的艺术风格。

已故民俗学家张紫晨认为:“民间风俗为舞蹈艺术提供了内容、气氛和表现环境。而舞蹈又是民俗文化整体中有形传承的重要表现。”傣族最盛大的民俗活动要数傣历新年“泼水节”。人们祈求佛祖和天神的保佑,相互泼水,尽情欢乐,互相祝福。合着锰锣、象脚鼓翩翩起舞,一边跳舞一边喝彩“吾、吾”或“水、水”!优美雅致的孔雀舞、热情稳健的象脚鼓舞,此外还有依拉贺舞、鱼舞、蜡条舞等等。泼水节是展现傣族舞蹈文化的综合舞台,体现了傣族人似水一般的恬静心态及对“水”这一物质实体的特殊民族文化情结。

二、浸润着“水”特质的傣族舞蹈文化现状的层次分析

我国哲学家庞朴先生在《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一文中把文化结构分为物质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心理文化层次三个层面。这里我们不妨借用庞老的分析方法对傣族舞蹈文化进行层次分析,以期有所发现。

(一)、凝结着“水”文化因子的物质文化层面

物质文化层是指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产品的总和。这里主要指民族体态、服饰和舞蹈道具等要素。

1、体态和服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傣族聚居地属亚热带雨林气候的坝区,天气炎热,雨量充沛,植物繁茂。湖泊交错和河川纵横。如此优越喜人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傣族人生理外貌、遗传变异上的与众不同。以体态为例,傣族人的身材纤细,体形较小,属于娇小玲珑型,在长期的生物适应中形成了信美的体态和挺拔的身姿。生活中傣族姑娘喜欢穿着窄袖短衣和花筒裙,这种筒裙长及脚裸,高齐腰,紧紧裹着下身。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流线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轻柔、鲜艳、明快,不仅能凸现女性的妩媚,而且把他们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了出来,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由于筒裙的开口不大,所以人们在行动时,只能小幅度运动,又由于筒裙长及脚裸。限制了劳动、生活以及步伐的幅度,穿着的人每走一步路都要用脚跟向后上方踢一下才不会在脚落下的时候踩到裙子,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习惯。因此傣族的舞步以慢蹲快起的勾踢脚为特点,没有太大的起伏。这就形成了傣族舞蹈风格突出的步伐动作――勾踢步。当舞蹈者在做勾踢步时,每走一步都要将裙子轻轻撩起,就像平静的河水掀起小浪花一样美丽。《滇志》卷三十载:“水摆夷好近水居,每日必浴以洁其体,男妇皆然。”可以说,水在提升了人类适应自然能力的同时,意外地塑造了傣族人的形体,使傣族舞蹈具有柔 美轻盈的品质。

2、舞蹈道具

傣族的民间舞蹈表演中。绝大多数都是有道具的。所涉及的种类涵盖了日常生活用品、武器、劳动工具、动物造型以及宗教祭祀用具等。

象脚鼓是傣族常用的舞蹈道具。据说,傣族人民消灭了吞噬人畜的蟒兽,用其皮蒙在空心树和竹筒上敲击取乐,于是便形成了鼓。而后,有两位驯象人把鼓改制成象脚的形状。此后傣族民间便有了象脚鼓。今天,经过不断加工、改造的象脚鼓成为傣族民间舞蹈常用的乐器道具,象脚鼓舞也成为一种节庆日比较完美的、独具傣族民间特色的舞蹈形式。“孔雀舞”也是傣族舞蹈中的代表性舞蹈。舞者头戴佛塔型金冠、慈祥的菩萨面具。表演时将细竹和绸布做成的孔雀的羽翼连在一起系于腰问,用绳子分别系在手臂和手腕上操纵,舞姿模仿着孔雀的各种姿态,动静之中,凝聚着傣族人民的审美旨趣。除此之外。傣族还有反映水边劳动生活的带着鱼道具的“鱼舞”,以及生活中用于健身的刀舞、棍舞、棒舞等等,这些器具已经成为民族舞蹈文化的物质遗存。

这些道具在舞蹈中的广泛使用,极大地丰富了舞蹈的艺术语汇,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及感染力,加强运动人体的动态表现从而完成舞蹈者内心世界及感情的表达。

(二)、形成的“水”文化色彩的制度层面分析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这里我们把舞蹈文化的制度层面界定为:特定舞蹈文化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习惯性的,已成为一种定式的,有别于其他民族舞蹈文化的特征。这里我们从舞蹈风格、舞蹈动律、舞蹈造型等方面来诠释。

1、舞蹈风格

柔美细腻的风格特征。傣族人民勤劳朴实,温柔善良。“水一样的民族”是对傣族性格的又一描述,他们滨水而居,爱水、祈水,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而且在傣族的神话传说中流传着他们的祖先诞生于水塘的说法。在水的滋润下。傣族人民逐渐形成了礼貌温和、智慧聪明、像水一样的性格。这样似水一样的性格造就了傣族艺术的宁静与柔美,傣族的舞蹈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民族性格。傣族舞蹈以柔美细腻见长,虽然有些舞蹈动作矫健、敏捷、充满阳刚之气,如象脚鼓舞、拳舞等等,但大多数舞蹈动作婀娜多姿,节奏平缓。舞蹈中女性的气质以轻柔,飘逸为主:男性则以刚柔、轻巧为主。舞蹈的基本风格和韵律体现在身体的柔软起伏上,似涓涓细流。温柔而细腻,舞姿极富雕塑感。这些特点在傣族的舞蹈中常能看到,舞者用腿部做韧性的屈伸,慢抬脚,慢落脚,带动身体做扭动与转动,形成了手臂、身体、腿部每个关节都有弯屈的动作特点与姿态造型。身体的扭动带来的是起伏之美,扭动与起伏又展示了松软之美。动作细腻而小巧,轻柔而飘逸,这种柔美的舞姿表达了傣族人民内在感情的含蓄。特有的屈伸动律形成手、脚、身体“三道弯”的造型,在这一动一静之间展示出了傣族舞蹈的柔美细腻水一样的风格特征。

2、舞蹈动律

安详舒缓的动律。小乘佛教的自我解脱、自我拯救,积善行。修来世,最终达到涅磐的教义已经渗透到每个傣族人的头脑中。形成了傣族人平和、善良的心态。农耕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使傣族人民对自然界充满了亲切感。生活中,傣族人民和孔雀、大象等温驯、可爱的热带动物和谐相处。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傣族舞蹈形成了安详、舒缓的动律特点。表现在动态形象上则为:舞者多保持半蹲的舞姿,重拍向下,均匀的节奏中,和着象脚鼓打击发出的“崩、巴、比、泼”等节奏平稳,绵延的鼓点,膝部的屈伸带动身体上下颠动和左右轻摆,舞步的踏或跺,重起、轻落,全脚掌平稳着地……这种均匀、平稳的舞蹈动律,有孔雀的轻盈、柔美,有大象漫步森林的和缓、稳健。

3、舞蹈造型

“三道弯,一顺边”的造型。傣族舞蹈的造型雕塑性的静止画面比较多,动要刚柔相济,静如雕塑一般,保持内在美的感觉。追溯其源。三道弯的造型源干古越人的“蛇鸟图腾崇拜”和对水的深切感情。后来发展到今日的孔雀崇拜,孔雀在傣族人心目中是吉祥鸟,当孔雀立于高处或栖息在树桠上。长长的尾羽垂下来,其形态正好是三道弯,傣族人经过仔细观察。进而有了孔雀舞的艺术创造,后来融八了宗教因素,进行了美的再创造。形成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基本造型。从自然科学角度看。孔雀的骨骼结构,三道弯弯曲的特点就更加鲜明了。一边顺的造型,则源于高原地区傣族人民的劳动生活。由于山路崎岖,人们上山,下山,逐渐形成的最省力、又能减少危险的顺手顺边保持平衡的体态。这种体态慢慢成为日常生活的基本动态,并逐渐升华为“一顺边”的艺术美,成为高原民族的舞蹈中“一顺边”的造型和文化现象。两者融合后形成的体态,促使傣族舞蹈造型特色的形成。

(三)、浸润着“水”文化内涵的心理层面分析

心理文化层面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

傣族人民长期处于丰衣足食的安定环境中。与生活在高寒山区的恶劣环境的民族相比,傣族人民的心理特征总体上是平和的,安稳的。傣族人的心目中,水不仅是生命之根,而且是精神之源。傣族人民把自己民族和水融为一体,把生活中的万事万物与水结合起来,人与水的关系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浓缩。在傣族人民的心里,水不再是单纯的物质,而是一种审美的需要、精神的寄托、美好的祝愿,它是万物成长的养分,身份转换的灵媒。它可使人的行为与某种神秘力量相互感应,达到天人台一的境界。在舞蹈中这种心理也展露无遗。傣族舞蹈讲求的是观赏性,自娱、娱人、娱神的娱乐性。而不是反抗、斗争。傣族的原始宗教还认为自然界的万物均有灵性,人与万物是和谐共处的,并且对于生活环境中的动植物都给予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在傣族的舞蹈中被充分表现出来。如傣族舞蹈的代表“孔雀舞”。傣族人把孔雀视为吉祥鸟。舞者在舞蹈时,不以舞路的多样取胜,而以傣族人隐含其中的模仿孔雀的形态和倾入的情感取胜。用自己优美的身姿模拟孔雀的漫步林问,水边嬉戏,飞跑追逐。展翅飞翔以及开屏抖翅等一系列动作,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寄寓了傣族人民的愿望,体现了特殊的审美心理。不了解傣族文化的特点和傣族人开朗细腻的民族性情,就不能真正理解他们舞蹈的内在涵义。傣族人心中的最盛大的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节日中人们身穿节日盛装,聚集到广场,参加集体舞蹈,人们在水花中歌舞,以舞抒情,在水花中雀跃,一切的尘垢和污秽都被圣洁之水清洗殆尽,这时舞蹈就是一个传情的使者。她承载着真挚的情意和祝福,把人们对生命的礼赞和对未来的憧憬溶化在清泉甘露之中。舞蹈的这种情与意的契合是傣寨“水民族”舞蹈文化的完美体现。

三、对繁荣发展傣族舞蹈文化的建议

(一)、保持傣族舞蹈文化“水”的特质

舞蹈文化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才驱动着文化的不断发展。传统是根,文化是魂。要注意保护民族舞蹈文化的传统,否则,民族舞蹈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可持续。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的傣族舞蹈,正是在不断继承了自身文化传统的过程中才使得自身获得发展的,才体现了自身舞蹈文化特殊性的。具有“水”特质的傣族民间舞蹈,其文化的物质层面体现了“水”的形式。制度层面则受到“水”的侵染,心理层面则提升了对“水”的认识。这种舞蹈文化的特质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傣族民间舞蹈变迁中不变的传统。以此保持了本民族舞蹈文化的灵魂。

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先驱者、杰出的舞蹈家、理论家、教育家吴晓邦先生(1906―1995年)在《当代中国舞蹈的主流》一文中指出“我想传统应该是一条民族生命的长河。正由于沿途不断有新的支流汇八,它才更宽、更深、更浩大和更有力量!',作为文艺工作者,要肩负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发展的重任,在继承傣族舞蹈文化“水”特质的基础上,积极发掘傣族舞蹈中的审美因子,发现现实民族文化事象中可以被提取的宝贵因素,经过加工、创造。提升创造新的舞蹈形式美,凸显民族舞蹈的个性。显示民族舞蹈这个古老的艺术品种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二)、发掘傣族舞蹈文化“水”的成分

创造是文化的本质。民族舞蹈文化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了生命,文化停止了,人类发展的进程也就丧失了。那么人类的末日也就为期不远了。文化的传承既要依托传统又不能拘泥于传统,既要尊重传统又要超越传统,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发展创新。这样民间舞蹈才能顺应所处时代的发展步伐,一种既往传统才能寻找到自己新的生命支点。傣族舞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发掘本民族文化中新的审美成分。紧紧围绕“水”这一物质文化的特性,创造傣族舞蹈文化的物质层次,丰富傣族舞蹈文化的制度层次,提升傣族舞蹈文化的心理层次。进而推动傣族舞蹈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