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考语文命题应体现学科特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考语文命题应体现学科特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考试是教学的实际“指挥棒”,尤其是作为初中语文阶段终结性考试的中考,影响巨大。从内地多个省市近几年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试卷来看,各地中考语文命题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在命题思路、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然而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台湾地区与内地同根同源,语文测试有其鲜明的特色,对于内地语文测试有着不小的借鉴意义。另外,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评估项日(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为代表的国际阅读测试项日逐渐进入我国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引起了语文界的关注。借鉴台湾初中毕业生会考试题以及“PISA”试题中的有益成分,笔者提出,中考语文命题应从题干及题支的设计上、试卷阅读材料的选择两方面改进,加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现语文学科特质

一、题干及题支的设计应注重知识能力与人文性想融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井通过这种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文学鉴赏与审美、理解文化、涵养精神等素质的提升。反观中考语文测试题,题干及题支中多出现“概括主要内容”“说说加点词的好处”“文中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文章标题的作用”等词句,从文本的特色及考点来看,这样的题似乎无可挑剔,但文本中原本鲜活、丰富的情感性和人文性等内容势必被遮蔽掉了。命题者片面地认为,材料选择的人文性与题干和题支的工具性就是一种统一,殊不知这实际上恰恰形成了两张皮:一方面,将本应重点考查人文性与~r具性统一的命题内容进行了硬性切割;另一方面,容易误导教师与学生只是通过程式化的简单机械的能力点的题目训练就可以完成语文学习,其后果就是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语文中考试卷如何既能将考试的核心指向检测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又不失语文自身丰富的人文特点,可以借鉴台湾初中毕业生会考试题的设计。分析下面几道台湾的“国民学生基本学力测验试题”,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第1题,从题干到选项,汉语的典雅扑面而来,阅读题干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熏陶,题干及题支的内容都是关于读书的方法,这自然也是人文及工具的结合。细读题干及选项,考查的是对语言的阅读理解能力,辐射到语言的积累及辨析等综合能力。考生需要整体上把握第一句的总起,也需要品味第二句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选对,稍不留意,容易错选为B。这也是题十所指向“何者最接近”,提醒考生符合这段话意思的可能不止一项,需要辨析、品读出最接近的一项。这样的考试,直指语文内涵,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需要具有语言的积累,甚至是良好的品味文字的读书习惯,才能做好这类题日。这样能够真正做到“教”与“考”都指向语文素养的提升。

第2题,考查字音及语法,属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检测。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文的工具性相关。打好坚实的语文基础,对于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考查多音字及语法是台湾地区和大陆的重要考点,但不同的是台湾命题在选项的语言组织上极富特色。第2题对多音字的检测放在具体语境中,以考生的身份设计语境,极富人情味,情感的熏陶在无声中已经进行。同时,这样设计选项,试题的语用性十分鲜明:把字音放在语句中辨析,突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和实践功能,更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相比之下,我们很多语文中考试卷则是简单地将几个词组孤零零地摆在那里要求辨析语音,指向的是单纯的静止的知识,而不是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3题,四个选项应该认为都与寓意有关,而“最贴近”者只能是一个。可归为比较阅读一类,考查学生比较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难度。选项是文言文,能检测出学生平口的文言诗文积累情况。此题从题干到题支均表达出命题者自身的语文素养,题干语言精练,选项涉及文言的积累与理解。我们直接感受到的是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人文熏陶,实际上它考查的是语言积累、理解、提炼及辨析等综合能力。

综上所观,命题者对试卷的题干及题支的设计是颇费匠心的。试卷的语言组织无论题干还是题支,都能让人从字里行间领略到中国语言的魅力,能引起学生热爱中国语言的兴趣,将知识能力与人文融合,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着力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对语文教学无疑是一个好的导向。

二、命题阅读材料选用上强调多样性及主导性并举

近年来,中考语文试卷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丌始关注材料选择的多样性,除了文学性材料的选择外,也加入了议论、说明等实用文体以及非连续性文本的选择,但其所占比重还偏少,往往只是在大量篇幅文学性阅读材料基础上,点缀一两个实用文体。同时由于注重独立完整文本的阅读材料,而没有更多地选用非连续性文本和混合文本以及多重文本。笔者抽查50份中考语文试卷发现,其中,80%主要是独立完整的阅读材料,15%在此基础加了一些非连续性文本,只有5%加入了混合文本和多重文本。有资料显示,上海中学生在“PISA”测试中,阅读能力测试在散文、小说等连续文本的阅读理解上表现较为突出,但在阅读图表、表格、清单等非连续性文本上相对薄弱。这样选材在题材、体裁及形式上的单一,使语文的工具性在命题中空心化,致使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分离。换句话说,就是中考语文试卷在工具性上往往表现为抽象和落空。因此,要切实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就必须要重视试卷中阅读材料文本类型和体裁的多样化。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毕业生不仅要熟悉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文体,对于生活中常常见到的不同类型的实用文体也要能理解,这是语文工具性在阅读测试上的体现方式。“PISA”阅读测评很重视文本的类型,2009年在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基础上又增加了混合文本和多熏文本两类指标。在文体类型上,“PI-SA”阅读测试熏新界定篇章的类型,除描写、记叙、说明、议论、指令五种文体之外,新增交易型(信息交换、沟通)文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文体类型上新增了非连续性文本,并提出了“阅读南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的要求。“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被分为:简单的议论文、新闻和说明性文章等科技类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类作品。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变化,提示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阅读文本的多样性,在中考语文测试中也应关注阅读全面的、有层级的知识能力的测试。因此,笔者认为,在试卷的整体设计中,要进一步借鉴“PISA”阅读测评的方法,加大非连续性文本、混合文本和多重文本的分量而减少独立完整文本的分量。只有这样,一份试卷由于题材、体裁及文本样式的多样性,而实现多样性与主导性的并举,才能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现语文学科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