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学存在着目标设计功利化、课程内容理论化、课程体系零散化以及师资力量薄弱化等问题。因此我们理应对高校“双创”教学进行深入改革实践,首先确立以“两手抓”为核心的教学课程改革的崭新思路。其次要坚持以“三结合”为抓手的教学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最后优化与提升多维度的教学课程改革的实施路径。
0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逐渐步入新常态。新常态的关键特征就是要将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党的十报告把鼓励创业纳入国家的就业方阵,提出创新驱动战略,并将“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关于高校共青团积极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中青办发[2015]2号)明确提出“建立健全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在组织动员、资源整合、载体搭建、氛围营造等方面的优势,立足于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提升、创业实践锻炼开展工作”,为促进青年创新创业工作提出纲领性意见。由此可见,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1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尽管国家大力扶持与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各高校也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开展双创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教育目标上,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设计功利化。当前部分高校在开展“双创教育”过程中并没有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一些高职院校以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育作为其最终的教育目标,从培育的人才能否创造货币价值的角度去衡量教育的成功与否,这虽然出于一定的现实考量与社会需要,但是若高校培育出流水线般整齐划一的、只考虑经济效益的“人才”,而忽视了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个人兴趣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这种人才培育的“麦当劳化”正是限制了对学生潜力的深挖,背离了“双创教育”应有之义。
第二,在教育内容上,课程内容比较零散,无法满足学生创业准备期的相关需求。部分高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仅仅将课程简单地融入就业指导课中,课程开展的时间较为分散,周期较短,在这种制约下创新创业的教育内容不可能得到较为完善的展开和深入,也不能引起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与情感变化,导致“双创”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
第三,在教育主体上,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并且没有形成专业的讲授队伍。当前,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方向还是以普及性相关知识为主,这一方面授课教师创新创业的相关经验较为缺乏,多数为学院派,缺乏市场派的有实际经验的授课教师,因此往往在“双创”教育过程中出现“重灌输轻实践”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双创”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投入不足,使教没有成为市场对人才发展崭新需求“发现者”,所讲授的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最终使学生对教师的能力产生怀疑乃至不信任。
第四,在教育评价上,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当前,高校还是以“听话”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衡量标准,因此,在评奖评优方面往往给予那些课堂纪律好、考试成绩优秀、深受老师喜欢的学生干部,却并没有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品格的各种外显形式纳入学生的主流评价当中,使创新创业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意义凸显出来,进而引导与激励大学生树立将创业理想与兴趣。此外,创新创业实践阶段配套服务力度较弱,创新创业服务活动之间的协同性有待加强,创新创业服务活动过程未能很好兼顾实践性。
2探索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的实现路径
第一,确立“双创”教育课程改革的崭新思路。一是,坚持与贯彻“两手抓”改革思路,一手抓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与思维创新能力的积极性,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为管理载体,确立与完善以“基本分+奖励分一惩罚分”学分制度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活动作为“奖励分”的重要内容,极大调动他们投入、参与和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手抓重点项目培育,通过打造“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有利于形成由点连线、连线成面,以点带面的学生“三创”体系新格局,做到以赛助教、以赛促学、以训促创。二是,发挥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作用,面向学生群体开放教师科研资源,实施任务驱动、项目主导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初步形成“教师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创新研发的培养模式,利用教师的优质科研资源和高质量科研平台,将学生带入学术前沿,亲历科研过程,感受科研思想,激发科研兴趣,进一步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促进一批学术精英产生。
第二,坚持“双创”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在教育原则上,我们应坚持在“双创”教育过程中坚持传承意识与时代意识的统一、求真意识与情感意识的统一,政治意识与专业意识的统一。一是,创新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要在继承与批判前人的智慧经验积累中才得以实现的,因此我们应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向学生在实践基地活动中务实前人先辈的经验知识而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又使他们根据时代的要求具备革故鼎新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等创新能力;二是,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理应注重知识传递的真实性与情感性,前者是价值判断确立的重要前提,只有当受教育对象“接受了、认同了相关真理时,才有可能接受或认同某种价值认识。”因此,要让学生在双创教育活动中提升对感性材料的可信性,同时也要通过相关的情境创设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使其真正地从一个“旁观者”角色转变为积极“参与者”角色:三是,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偏离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的主流方向,不能将“创新”变成一些别有用心人士颠覆主流意识形态的借口和工具,我们应让他们的专业技能得以训练的同时,也要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综合性人才。
第三,优化“双创”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路径。一是在具体目标上:首先要以人为本,以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法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等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基本技能、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为目标为目标。其次突出实效,以基地的长期化、渐进化为目标。再次形成合力,以高校、基地等的全面参与为目标。进而整合与完善这些基地的创新培育作用、素质拓展作用、人才孵化作用。二是在实施途径上,要创设和整合各类“双创”教育实践基地资源整合的措施。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双创”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理应打破过去“唯学历”的人才选聘思维,应破格引进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与能力的优秀人士成为专任或兼职教师,通过以点对点、以点带面的方式来塑造与培育出专业的“双创”师资队伍,取代“学院派”教师的独角戏。
其次,要构建了从基础设计到综合创新的多层次、多模块、多学科交融的阶梯式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突出重点,相互辐射。如构建思维引导、专业创新和实践训练三类显性课程,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知识、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实践三个层次校园文化隐形课程。
再次,通过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科技竞赛、学生社团等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对于具有市场价值的创新成果通过“企业化管理,项目化运作”的模式进行创业实践服务。进而完善各类基地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
然后,“双创”教育基地运作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估、共同监督。“双创”教育如果只有学校在“唱戏”,那是不可能出彩的。这必须依靠社会各方的共同协力,如政府理应出台更多创新创业政策的扶持,更为重要的是相关的企业与单位理应加强与学校在“双创”教育方面的合作,形成与孵化出更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教育平台,如构建“N+I+N+N”四级一体创新创业训练孵化平台,使学校能了解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定位与要求,企业或单位又能在学校对“双创”教育的不断改进中降低人力资源的培训成本,最终实现双赢或多赢的局面。
最后,要善于借助网络新媒体,持续扩大“双创”服务育人平台影响力。在“互联网+”的创新发展理念浪潮中,学生除了在传统的课堂或实践教育基地等“线上”平台中获得经验知识外,在日常生活的“线下”新媒体信息交流平台对他们会更有吸引力与影响力。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网络新媒体的建设,将创新创业相关的教育资讯通过灵活多样的新媒体平台来呈现出来,从而在“线上线下”多维度与全时空作用于受教育者。这里,尤其要求与学生日常紧密相联的共青团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始终向着实现网络化转型进发,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宣传引导工作起着主导作用。
本文是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编号:2016KD003)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