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郭嵩焘的教育思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郭嵩焘的教育思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郭嵩焘,晚清政治家、思想家。他科举出身,却倡导西学;他属于士大夫阶级的上层,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却成为一个被封建士大夫“聚诃从骂”的角色。他人生坎坷,但思想超前。作为他思想中的重要部分―教育思想,也比当代人高瞻远瞩,使他不可避免地成为思想解放的寂寞先驱。

关键词 郭嵩焘 思想 教育

一、出身科举,倡导新学

郭嵩焘,晚清官员,首位驻外使节,字伯琛,号筠仙,湖南淮阴城西人。十九岁中举,二十九岁成进士,点翰林,完全是按照封建社会培育人才的程式而跻身于士大夫阶级上层的。但是,郭嵩焘有不同于其他士大夫的特点,它不完全赞同传统士大夫的思想。他就任于长沙城南书院山长时的讲学内容可以体现他的新学思想。

他一贯认为,讲学治经以不为风气所染为俊杰,而宋明之语录,本朝之汉学,皆风气之为也……固非道之所存矣。所以,他任城南书院主讲时期,更崇尚“实务”,尤其推崇王夫之和魏源的思想,,赞扬王夫之的经世致用学风。他还协助刊印魏源的《古微堂诗集》并为之作序。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发现了旧式书院的弊端,他曾和友人商议改革旧式学堂,但后因朝廷招他入京,此事便暂时搁置。

郭嵩焘对晚清时期学校教育的不满也体现在他反对科举制。18世纪下半叶开始,清政府已经走上衰败的道路:吏治腐败,军队腐化,武备废弛;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他认为以上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校教育的失败,尤其是学校早已变成科举的工具。他说:“古礼废亡,学术不明,其所由来者久矣。而自秦、汉以来学校之不修,两千余年流极败坏以至今日。”郭嵩焘为了新式教育做过很多努力,他于1863年和1864年分别在上海和广州参与建立“上海广方言馆”和“广州同文馆”。这可以充分体现出郭嵩焘对新学的倡导。

二、出使英国,考察西方教育

郭嵩焘于1876―1879年间任“出使英国钦差大臣”,是常驻西方国家的第一个中国外交官。在出国前,郭嵩焘就已经知道“西洋之法,通同士民,一出于学”的道理。到英国后,他的特殊职位更利于他对西方政治及中西文化进行研究与反思。同时他从欧洲也看到了教育在建设物质和精神文明中的关键作用。他说泰西学校“一皆致之实用,不为虚文”比中国专门崇尚“时文小楷”的办法要优越得多,从而力主开办学校、多遣留学,应该大规模向西方学习。

关于西方社会针对平民的教育,也就是普通教育,在其日记中留下了多处记载。光绪三年二月(1887年3月),郭嵩焘参观了客来斯阿士布达洛学馆,这座学馆是一座收教贫寒孤苦子弟的学校,已创设了三百五十年,对于“年十五以下者,大率世家贫无资、孤苦,则学馆收而教之”,对于一日三餐和衣物则由学馆提供,学习分为“天文、数学、兵法……年十五以上,还可送入大学馆,衣食等费用仍由学馆资助。”在苏格兰参观觉尔治赫尔若得何士毕得尔(乔治哈罗德贫儿院)贫儿院时,对学生的人数,升学,及课程等做了详细的记录。并且通过学部大臣的介绍,了解到英国普通教育的情况:“人民未及十岁不得习试技艺,无贫富皆纳之学中;逾十岁习工事,须由学试其能通文字及开方、算学,给之文凭,非是不得习工事。国家皆岁时派人稽查。”由此可见,西方的普通教育给郭嵩焘留下深刻印象并引起他的重视,从而丰富了他的教育思想。

关于西方的先进科学,同样引起了郭嵩焘浓厚的兴趣。在英国期间,除了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学会等场所也是他考察的对象。例如他到物理学家那里观看光电实验室,听化学家做演讲。他对西方先进的科学赞叹不已,称“西洋机器, 出神入鬼;其源皆自推算始也”。当时在欧洲留学的严复也热情地向他介绍科普知识,严复对他说:“格物致知之学,寻常日用皆寓至理,其微妙处不可端倪,而其理实共喻也。”郭嵩焘的反应是:“予极赏其言, 属其以所见闻日记之。”基于这样的认识,晚年他在湖南的湘水校经堂开设了天文、算学等自然科学课程。在思贤讲舍,他也增添了算学这门课程。

关于培育专门人才的思想,在郭嵩焘的日记中也有所体现。郭嵩焘出使英国期间,对牛津大学的考试方法进行了考察。他了解到牛津大学的考试文凭“虚为之名而已,并不一关白国家”。他认为这种考试模式的优势在于“所学与仕进判分为二。而仕进者各就其才质所长,入国家所立学馆,如兵法、律法之属,积资任能,终其身所学自效”。这种教育模式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避免了科举制下学与仕一体的弊端。郭嵩焘还重视艺术、体育等教育,认为这些也是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三、思想先进的寂寞先驱

郭嵩焘是晚清的政治家、思想家,但不能称他为教育家,因为他没有提出系统的教育理论,也没有相关教育的专著,他教育思想付诸于实践部分的内容也很少。可是,散见在他日记、诗文、奏搞、专著等中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重视与研究的。首先,他的教育思想的重要性体现在创新上,出使英国期间,他发现了新的教育模式、新的教育内容以及新的考试方式,这些新的内容冲击了他思想中的旧式教育;其次,他的教育思想有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促进了西学“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为当时落后的中国带来一丝新鲜空气。

参考文献:

[1]钟书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M].中华书局,2000.

[2]郭嵩焘.郭嵩焘诗文集[M].岳麓书社,1984.

[3][4][5]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M].岳麓书社,1984.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