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传统企业攻与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传统企业攻与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那些老牌的企业管理软件公司销售经理们还在一对一推销又大又笨的套装软件时,不知道他们心里是否会生出某种危机感——这种做法不仅过时、老土、不够“互联网思维”,而且在不远的将来难以为继。

这不是危言耸听,互联网的力量已经无坚不摧:如果说前几年互联网之手伸向的还只是消费端的应用层面,那么从阿里巴巴高喊“去IOE”开始,传统企业级IT基础设施和系统的商业规则也被一点点改写,B2B市场的最后一块阵地岌岌可危。

内外交困

传统企业软件公司的商业模式可以简单总结为软件许可、咨询实施和支持服务,从微软到金蝶,从甲骨文到用友,概莫能外。

在这套通行的商业准则指挥下,一个企业购买一款企业应用软件后则并非高枕无忧,相反这才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软件厂商实施安装,少则几天多则数月;当软件产品出现应用性能问题后,厂商不远千里派工程师上门服务;当需要增加软件功能模块时,厂商还得进行专门的安装或者开发,然后再进行数据的设置与抽取整合……

本质上,这是软件稀缺时代的产物,软件提供商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研发、实施和服务,客观而言满足了Web1.0的客户需求。但这套体系所带来的更严重的弊端,则让整个软件行业长时间徘徊于低水平竞争线上,停滞不前。

有人形容软件行业像装修行业,“行业内部不规范,没有质量保证”——缺乏统一标准,各个开发厂商开发的应用系统平台、数据格式不一,各不相通,无法共享资源。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某知名厂商甚至自己不同部门开发的产品之间也无法真正整合,只能做到界面上的假整合。

更深层次的顽疾在于现行的商业模式,长期固化的流程导致开发效率低、周期长,应变能力差,软件开发滞后于需求变化的速度。加上整个行业缺乏创新,技术停滞,工具原始,逐渐变得暮气沉沉。

从Web1.0到Web2.0,整整一个时代过去了,软件供应商的业务洞察能力、模型构建能力、实施能力、服务能力并未有明显提升,业内人士开玩笑称他们的能力“从非常差提升到很差”。

软件业不是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也敏锐地发现了新的技术理念和手段的出现,将会使行业面貌为之一新。但在兵临城下之前,几乎没有人认为灾难会如此迅速地降临。

“老套”的SaaS

早在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前,SaaS(软件即服务)的概念就受到了资本的追捧,2003年后,随着美国Salesforce、WebEx Communication、Digital Insight等企业SaaS模式的成功,国内厂商也开始了集体模仿之路。

直到今天,“软件即服务“这句话早已听腻,但企业软件的买卖关系依然主要延续传统方式,所谓“按需购买”、“托管服务“、“零成本维护”等10年前提出的概念依然没有成为主流。

而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这10年里,SaaS也出现了一些变种,比如平台化软件,源于技术与业务分离的思想;SAP公司在2006年春季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IDF)上提出的BPP(业务流程平台,Business Process Platform)理念,提出“可复用“的服务组件及其赖以运行的平台环境,在平台化软件的基础上又迈进一小步。

尽管SaaS在安全性及定制化能力方面让人担忧,但其巨大的技术优越性足以让一批新兴软件公司崛起比如Salesforce,更何况SaaS本身也在不断向前进化。老牌的巨头们不是没有看到趋势,但为什么诸如微软的Office365直到2012年6月份才对外正式,企业的迟疑或者说纠结,根本上来自旧利益的巨大惯性。

甲骨文总裁马克?赫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甲骨文传统的卖授权的业务仍然在增长,同时也提供了客户自由选择甲骨文云平台和SaaS服务的机会,供客户自由选择。这种选择完全是开放性的,视具体情况混搭也不错,这正是甲骨文的竞争优势所在。”

瞧,这就是企业转型困难之所在——传统业务仍在增长,新兴业务尚在培育,放弃谁,拥抱谁,考验的不仅是眼光,还有勇气。过去许多年,绝大多数软件企业一直在玩保守的攻守平衡术,尤其是那些巨头们,变与不变不是一道非做不可的选择题。

但是眼下的局面可以套用一句老话:变,不一定死;不变,一定死。

狼真来了

IT界每天都有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问世,有的人从习惯到麻木,也有的人从迟钝到敏锐。不管哪种人,都绝对不该也无法忽视互联网的力量,以及因网络泛在而风起云涌的云计算。

如果3年前你在问互联网会颠覆哪些行业,那么从去年开始你的问题应该改为“互联网不会颠覆哪些行业”或者“哪些行业会最后被互联网化”?可以肯定的是,软件行业不会是最后一个,相反,颠覆已经开始,“老套”的SaaS终于迎来爆发期,而非前夜。

软件平台的网络化以及根植于强大IT基础设施能力的云计算模式正在革新软件业,包括全产业链开发、交付和维护模式,一个简化、随时可用的企业应用时代已经来临。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奇虎360等互联网大佬毫不掩饰他们对于企业级客户的觊觎,凭借天然的互联网基因、产品基因以及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他们把手伸到了传统软件商的地盘上招揽生意。

有人说,靠卖软件来赚钱可能是传统软件供应商最后的守卫战。但传统软件供应商肯定不答应,因为从来没有哪支军队靠守赢得战争。

IBM 在20年前的那次面向软件和服务的惊天转型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但20年后,当软件和服务融为一体时,历史再次把难题摆在了IBM的面前。虽然这家百年老店太习惯于谈论“转型“二字,但每一次的断臂求生其实都历尽艰难。眼下更艰难的地方在于,上次IBM抓住“服务经济”的机会、由硬件转型到“软件+服务”时,面对的尚是一个行业内问题,而今IBM和其他IT企业面临的,则是以亚马逊、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势力的冲击。

所有的公司都已经不再纸上谈兵讨论云计算,短兵相接的程度不亚于双十一的电商血拼。2013年12月18日,IBM与世纪互联达成协议,将IBM云计算基础架构服务SCE+(SmartCloud Enterprise+)正式引入中国。而就在同一天,亚马逊AWS牵手北京亦庄云基地,也正式落地中国。

IBM和亚马逊,5年前谁会想到他们会是死对头?但自从美国中情局(CIA)6亿美元的合同之争后,两者在云计算领域的竞争则直接摆到了桌面上。

IBM不是第一个在中国提供公有云服务的,一年前有微软的Azure,合作伙伴同样是世纪互联。没有实力做IaaS的甲骨文、SAP则直接把套装软件放在别人的云上,羞羞答答地宣称面向对象是中小企业。其实,IBM、微软何尝不是打着公有云的旗号兜售一成不变的上层产品。只不过因为有了云,售卖方式更时髦了。

国内的厂商如金蝶、用友不甘落后。金蝶董事局主席徐少春说,向云管理转型是金蝶公司清晰的战略方向——利用社交网络、移动互联、云计算这三项新兴技术,帮助客户进行云管理转型。他将该战略形容为“蝴蝶战略”:左翅膀是拳头产品ERP,右翅膀是云管理服务。由金蝶微博升级而来的企业社交网络产品——“云之家”则被看作整个翅膀的头。

“两个翅膀相辅相成,传统的ERP将与云服务结合、升级社交化功能。”他坦言,“这是未来三年的产品战略,也是公司的总体战略。”

除了云,还有社交。还有呢?还有大数据。用友董事长王文京说,未来企业一定是数据驱动的企业(Data Drive Enterprise)。而因为有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和社交网络,新的企业计算时代来临了。他为用友新的定位是平台化服务的企业。用友集中打造了两大平台:面向大中型企业和私有云的UAP平台和专注小微企业公有云的CSP平台。

看起来,所有的软件企业都“动了真格”,云计算给了他们一次反攻的机会。微博上有从业者坦承“有种沉沉的不可言的压力感”,“知识体系赶上来并不难,但思维观念要改变真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