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岁月深处的水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岁月深处的水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组五辆的庞大水车群,临水而立,并驾齐驱,缓缓地把舀满水的斗旋转到高处,倾入引水木槽,刮水板倒挽着河水,轮周边缘激起了水花。伴随着水车旋转时发出的咿呀声,引水木槽径直地伸向黄河南岸,浇灌宁卧庄一带的果园、菜地和农田。这是老兰州人对教场河黄河南叉道上五轮一组古老水车的记忆。

在人们的印象中,水车都是耸立在水面上孤立的单轮,但在兰州历史上曾有过多轮一组的水车。

前一阵子,我从一本叫《明信片清末中国》的书上看到了老人们记忆中的那一组水车照片,是晚清时一位西方人到兰州游历时拍下的。这位西方人把这幅珍贵的照片做成明信片,寄回他的国家,书的作者费尽周折从国外的街边小摊上又把它找了回来。照片是那种色调不大分明的彩色,水车在河面上是静止的,可能是水浅的缘故。在此之前,杂志上也曾刊登过这五轮水车另一个角度的黑白照片,黑白照片中的水车水轮激转,给静止的画面增添了动感,但比较模糊,没有那幅彩照真切。两幅照片不是在同一季节拍的,两个外国人在不同时间把镜头对准同一水车,这种情形,在我们发现的老照片里是鲜见的,可见当时兰州水车对西方人的吸引力。

我把照片给兰州市史志办邓明先生看,他说,他小时候坐羊皮筏子时,见过这五轮水车,老兰州人叫“五辆车”。据他说,清代这里的水车是一排十辆,“并排添设,如同十指”,后来陡涨的河水冲毁了远离岸边的那五轮,在那张黑白照片右下角尚能看到连接的痕迹,余下的被拍摄者收入了镜头,当然,如今已不复存在了。真无法想象,在一片开阔的水面之上,这尺度巨大到令人不可思议的十轮水车耸立起来,是怎样的一种景观。

水车旋转,河水悠悠。过去的虽然不能加以复制,却给人留下了无法忘却的记忆。黄河从青海进入甘肃,挟带着沿途大量的黄土和泥沙,蜿蜒流入兰州这片开阔的谷地。“两山对峙,一水中流”,即是兰州城地势的概括。黄河在兰州这一段水流平缓,最适宜建造水车。正是这古老水车,给这座高原古城带来了丰裕和润泽。

清朝和民国年间,兰州城远不如现在这样大,果园、菜地和农田很多,除了皋兰山淌下来几股涓涓细流之外,黄河水几乎是惟一的水源。但是岸高水低,取水困难,智慧的先人便巧借地势,在河底“砌石筑坝,将水拦于一侧”,水车沉入狭窄的水巷之中,借助水的冲力,推动水轮,汲水灌田。水车的直径大小不等,全依河面和岸之间的高度而定,有几米的,也有二三十米的。轮周附刮水板,每条刮水板上缀以水斗,斜倚迎水,待舀满河水的水斗旋转升至高处,便自动地将水倾灌于一条长长的引水木槽中,一直输送到岸上的农田里。那时候,水车是兰州沿河上的一道风景线,水激轮转,水行于天,提灌河水,浇灌农田,日日夜夜,无止无休。水车、黄河、绿地,构成了一幅高原上的田园风光图。

民国三十四年(1945)出版的《现代西北》杂志记载,兰州市沿河一段就有水车176轮,可以浇灌2.9万多亩农田。世世代代,农民一年的生计全部寄托在水车上。水源畅通,丰年在望;水源断绝,或泥沙淤结造成水车停转,禾苗无收。一遇河水陡涨,冲毁了水车,夏禾失灌,亢旱成灾,还要倾其所有修复水车。翻检过去的案卷,可以看到由于水车在上下游设置密集的缘故,经常造成泥沙淤塞,水车因之停转,遂使政府的文牍上增加了一道道诉讼文书,引发出一宗宗水利纠纷。今天,当我们在黄河风情线上以轻松的心情观赏复制的水车时,是否应该回想一下那视水车为生存命脉的年代呢?

今天40里黄河风情线上高耸着为游客观瞻而复制的水车,成为黄河岸边不可多得的景观。重现兰州水车旨在弘扬兰州水车文化,但当今的复制品与古老的水车是迥然有别的。兰州老人们的记忆、史料中的记载以及一些老照片,都为我们复原了兰州古老的水车的真模样。真模样首先是河面上见不到水车坝,所谓的水车坝完全隐没在水底。水底压着层层黄河石,这层层的黄河石垒就了车坝。水车沉入的水巷被这些石头砌成半月形,以为车轮旋转腾出充分的弧度。水车坝淹没在水底,岸上是见不到的。如果这样的水车坝在水底连成一体,水面上就呈现出一组多轮的水车,可以扩大更多的水浇地,既经济实用,又稳固得多。审度地势,就地取材,“砌石筑坝,拦水于一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足见先人的智慧。而现在复制的水车车坝是钢筋水泥筑就的两堵厚厚实实的墩台,而且完露在水面上,暴露在人们的视线里。水车的真正模样还在于它的所有部件都是木质的。它以木为轮,集辏于毂,木制的毂,木制的轴,特别是托起庞大水车的左右两组三角架,也是由较粗的树干做成的。而复制的水车已不是这种支撑结构了。三角架顶角支撑在水车赖以旋转的中心毂上,托起整轮水车。三角架的下部分深埋于河底,其上还压着层层石头。这些石头起到筑石坝和稳支撑的作用。黄河上游的人民利用水车,汲水灌田,其实使用的是再简单不过的两种建材:石头和木头。

水车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再现于今人眼中的水车带着明显的工业文明的痕迹,分明缺少了对民族文化的敬畏和理智思考,它本身应该有的古色古香的感觉也因之荡然无存。假若40里黄河风情线上的水车保存了岁月深处的古老水车的原貌,效果肯定比现在好得多,因为只有它本身才能充分体现出兰州的水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