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新实践课程:为学会改变奠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新实践课程:为学会改变奠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们对原有科学课程进行学科内整合和学科间整合,节省出来的课时,用于开展创新实践课程

孩子的创新精神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该怎样培养?是从拥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大学开始吗?是通过口号让学生明白创新的重要性吗?我们在课堂实践基础上注意到,孩子们的创新意识一定是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培养而成的,而且创新精神越小培养,效果越好。

清华附小构建了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环境,通过课程启发学生奇思妙想,让孩子们带着质疑走进课堂,带着思考离开课堂,从小埋下创新的种子,待其发芽、开花,从而为他们学会改变、结出创新之果而奠基

以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前提筛选课程

培养创新人才的路该如何前行?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适应、超越自我、勇于创新、敢于改变?这些问题成了我们的研究课题。

在学校“1+X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背景下,学校成立了创新实践课题小组。小组的成员由科技和数学老师组成,我们希望通过课程与小课题研究的方式共促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可行的教育之路。

在课程构建过程中,我们一共找到了几十门可以开设的创新实践课程,从中筛选出适合我校孩子的一部分。在筛选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以学校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为蓝本,以能够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前提。最终,我们选择了“乐高机器人”“清华小小发明家”“无线电测向”“天文”“气象站”等,作为学校的创新实践课程。(见下表)

为了使课程既适合全体,又能够满足个体,我们对筛选出的课程进一步划分,例如“乐高机器人”“清华小小发明家”等课程,就定位为既有面向全体的课程,又有满足个体的课程。而“无线电测向”“天文”等课程就定位于满足个体的课程。

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

创新课程分两个层面:一是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主要体现在科学课和每周增加一小时的创新实践课;二是为学生提供的个性化发展的创新拓展性课程。

为了能够在科学课堂中实施创新实践课程,我们对原有科学课程进行学科内整合和学科间整合,节省出来的课时,用于开展创新实践课程。

在学科内部整合上,我们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认知水平进行整合,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主题单元内的课题整合。如基于学生的认知,我们把科学课中的《磁铁的认识》和《磁铁的两极》整合成一节课。

另一种是不同单元内容的融合。如三年级“认识植物”和四年级“植物的生长变化”两个单元内容,我们整合为一个单元内容,让学生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去研究植物的器官等相关知识。

在学科间整合上,我们围绕科学核心知识进行主题式整合。如在全校开展养蚕的主题教学活动,通过班班养蚕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变化,孩子们从科学角度观察蚕的一生,从语文角度写观察日记和研究报告,再从数学角度对蚕的身体变化等进行定量分析,通过美术课教学生绘制科普绘图……这样,围绕一个问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通过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整合节省出来的科学课时,我们用来开展《清华小小发明家》课程。这是怎样的课程呢?节省出来的宝贵课时在学生身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清华小小发明家》的内容有别于其他学科,通常都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在评价上也更富有弹性和可操作性。这些宽松的条件,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惬意。正是在这种思维碰撞且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在低段可以从观察入手,用更自由的方式来思考和交流。到了中段,学生能从喜好入手,自己设计、自己解决问题。在动手中,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动手做、动脑想、动流”,逐渐成为学生课堂行为的主要表现。到了高段,学生从实用性角度出发设计发明作品,或者改进现有物体结构,从而使其变得更便利。

在课程上,我们尽量设计情境,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去发现问题,并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自己的奇思妙想来解决问题。我们通过不同策略来调动学生的深度思维,如通过启发式教学、情境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让学生深入思考并且乐于发现、敢于提问、勇于创新。

在一次《清华小小发明家》的课堂上,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晚上如果想打羽毛球怎么办?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驱动孩子们进行思考。孩子们提出很多的办法,而每一个办法的后面都会有学生基于新问题的思考与质疑。

李老师特别喜欢打羽毛球,可是一到晚上,就不能在室外打了,为什么呢?谁知道原因呀?

因为天黑了呗,看不到还怎么打。

对了。可是谁可以想想办法,怎么能够在天黑的时候还能够进行这项运动呢?

听到这个问题后,同学们开始思考起来。

可以到有灯的地方打呀!

如果没有灯怎么办呢?

不是还不能打吗?一个学生反驳道。

找个人用手电照着。

这样多累呀!还需要一个人专门帮着才能进行,而且手电的光线够吗?

看到同学们开始思考并相互质疑,李老师说道: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一下,这个难题能不能解决?李老师的话音刚落,小组内就开始热烈讨论起来。

天黑了,还要打羽毛球,咱们让天不黑不就完了。

是呀,准备一个大灯泡,安装上好多电池,让灯亮一点。

可以是可以,但是太麻烦了,能不能更简单一点呢?

如果不安装灯,可以吗?

咱们总是想安装灯泡,让场地都亮起来,而晚上打羽毛球,关键就是看不到羽毛球。咱们能不能把灯安装在羽毛球上呢?

太好了,这样就能够看到球,而且还不用带那么多的设备了。太好了,老师、老师,我们组想到办法了。

你来说说,想到了什么办法呢?

我们小组想到把灯安装在羽毛球上。这样就可以实现夜晚打羽毛球了,而且还轻巧方便。

这个组的设计怎么样?你们对羽毛球上面安装灯有什么思考呢?

如果安装灯,要安装多大的灯泡呢?

羽毛球是有固定重量的,你怎么解决重量的问题?

我想可以安装一个非常小的LED灯,而且用小的纽扣电池,这样可以减轻重量。

同学们非常棒,用逆向思考的方式从让场地变亮,还想到了让羽毛球变亮……而且你们会发现,当有一个想法后,就会有新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去解决。这样吧,你们回去进一步思考,看谁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制作出发光羽毛球。

让学生在情境中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他们的奇思妙想简直令人称奇。问题不是终点,而是创新的起点。即使现在他们解决不了,也会把问题记在心里,变成自己学习、思考的动力。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课程,附小的孩子们为残疾人设计了“饮水帽子”,为妈妈们做菜而设计“方便炒铲”等14项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为了在学科整合中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附小每年级在每周固定时间都有一个小时的“DI头脑想象力”课程。“DI”是英文Destination Imagination(目的地想象)的缩写,它注重从孩子幼儿园到大学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此课程的设计和授课,由年段的数学和科学老师一起共同承担。

例如课程中开展的“模型制作”内容,在课上老师们准备了木棍,孩子测量木棍的长度和宽度,之后根据要求来制作拱桥模型。在模型制作中,孩子们要进行交流分析、设计、制作等,这一过程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交流能力,同时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思考和创新意识。

个性化发展的创新拓展性课程

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构建了《机器人》《无线电测向》《天文》《编程》《微电影》等14门创新实践课程。

与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课程不同的是,此类课程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进行选择,自愿报名参加。在课程学习中,既掌握了课程的相关知识,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锻炼了创新思维。

从学校实施创新实践课程的效果看,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孩子们设计、发明的作品。在创新课堂上,他们表现出了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思维品质。

我们知道,在课程研究方面我们才刚刚起步,仍有很多问题困扰着我们。但我们相信,未来的日子里,一定能够迈出创新教育研究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