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由人物分析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由人物分析引发的探究性学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时,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也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如《夜莺的歌声》一文主要讲的是一个会学夜莺叫的男孩儿,巧妙地与一队德国兵周旋,把他们引入游击队的伏击圈,将其消灭的故事。文中的主要人物就是“小夜莺”。在初步学习课文时,教师可以按照文前的“阅读提示”中的要求,让学生通读全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被游击队员称做“小夜莺”的那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通读课文后,立刻便会对“小夜莺”的形象有一个直观而鲜名的评价,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小夜莺”很机智勇敢。但教师并不满足于这个结论,还应该让他们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让学生再次读书,分小组合作探究,找出最能显示“小夜莺”机智勇敢的语句来,从语言和行为两个方面深入地剖析和感受。

学生带着这样一个研究专题再次读课文,对关于“小夜莺”的所有描写加以分析,便不仅可以找出那些明显的能够显示出其聪明的地方来,还会对在初读中没有察觉出来的地方也作进一步的品味、揣摩,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如当德国军官问他村子里还有谁时,小男孩故意答非所问,说是还有麻雀、乌鸦、猫头鹰。而军官再次强调问的是有没有人时,小男孩不仅作了正面回答,还假装天真将德国兵讽刺为野兽,使其受了辱骂却不能发火。当军官试图从男孩嘴里得到游击队的情况时,小男孩则佯装根本不知道游击队是何物,并貌似可笑地说:“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这看似无知的回答,即避开了德国军官的问题,又打消了他的疑虑,让其感觉自己是个天真爱玩,啥都不懂的小孩子。像这样的地方很多,学生在反复的思考中会一点点地挖掘出来。总之,通过系统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就不再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了,在他们眼里,“小夜莺”不仅会用口哨吹出婉转动听并能传达情报的鸟叫声,而且他年纪幼小,却能够在狡猾、凶残的德国军官面前镇定自如,巧妙的与之斗智斗勇。这样,出现在学生心目中的将是一个更加丰富、真实、立体的形象,是实实在在的小英雄。

这种在阅读课文中培养起来的对人物研究学习的能力,在诸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倔强的小红军》、《尊严》等课文中都可以加以尝试运用。这对学生以后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增强对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也同样是大有裨益的。

有些课文,单纯地依赖对课文内容本身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完整,还需要结合相关的时代背景或补充有关的知识,让学生拥有系统的知识才行。如《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学生如果只关注短短的56个字,是难以对长征过程中的艰难险阻有一个清楚了解的,自然也就无法感受到蕴含的恢宏气势、强烈情感学生就无法得以感受。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在课前组织学生收集大量有关红军长征的文字、图片、影视资料,从报纸、杂志、图书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上搜集丰富的信息,事先就对写作的时间、背景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对诗中涉及的关键性的词语有所感知,特别是“五岭”、“金沙江”、“大渡河”、“岷山”这些地名,还应了解在这些地方发生的悲壮激烈的战斗,使学生在边读边忆、边想象中,将自己融入到诗歌所描绘的场景中,这样才能抽象、简单的文字变为生动的画面,入情入境,读通读懂。

在学完课文后,还可以组织学生依据自己选择的角度,开展主题为“长征知识知多少”的课外综合实践活动。这既是对课文的拓展延伸,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好途径。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仅仅关注教科书到同时关注本学科知识与实践的联系、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从单纯的知识传播到关心的终身发展等,教师的角色也和以往不同,有了较大的变化。

实践证明,强化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探究、灵活应用知识的过程,实践探究性学习,冲破了课堂与教材的限制,可以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平台上通过课内课外有机结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按照自己所学得的探究方法,进行探究活动。这有助于学生探究意识、创造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学会科学的获取知识的方法,有助于他们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更有助于我们完满完成阅读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