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腋静脉留置技术在NICU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腋静脉留置技术在NICU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腋静脉穿刺技术从1987年开始应用到临床以来[1],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在NICU对危重新生儿早期常采用禁食,24 h不间断输液,特别是静脉营养(脂肪乳、氨基酸)溶液输注时,常因新生儿头皮及四肢血管管壁薄,管腔窄,留置过程中易导致静脉损伤,和静脉炎发生。采用PICC置管又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而腋下静脉置管既可以有效延长置管时间,置管和导管维护方法容易掌握,是一条较为理想的输注营养液静脉通道。

关键词:腋静脉;置管;高危新生儿

现对腋静脉留置的优点,定位及穿刺方法,作如下汇报。

1腋静脉的优点

1.1腋静脉离心脏近,位置恒定,管腔粗大,管壁厚,走行直。套管针体不易损伤血管,血流快,可迅速的降低液体渗透压。从而保持了血管的完整性,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2]。

1.2位置隐蔽不易被患儿抓掉,安全性较高,患儿上肢处于功能位,不影响活动,保存时间长,不易受到污染,容易更换敷料及固定,减少医疗费用支出和穿针次数,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

1.3腋静脉位置表浅,表面只有一层锁胸筋膜,没有神经伴行,静脉直径粗,并且新生儿皮下脂肪少,解剖部位相对固定,不易造成气胸发生[3]。

2常见腋静脉定位方法

2.1 Niehalls[4]通过尸解推出腋静脉体表标志为 腋静脉在锁骨下方和第一肋间隙的出处可以触及,向外大约延伸三指到达喙突下方,在胸小肌内侧缘静脉上的皮肤穿刺点,沿体表走行方向,在第一肋前方穿刺,方向为向后向内,操作时上臂外展 45°。

2.2 Magney定位 1993年Magney等[5]提出如下:①先取两条线:一条是胸锁关节与肩锁关节的连线(A线),一条是胸骨角中心与肩胛骨喙突的连线(B线);两个点分别是A线的内、中1/3交点(C点)和B线的外中1/3交点(D点);

②取D点为穿刺点,针尖指向C点,与皮肤成30°~45°,在X线引导下,在C点处刺入静脉,此点为腋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移行处,深度以锁骨和第一肋骨的间隙为准。

2.3 Byrd穿刺法 1993年Byrd[6]提出在透视下应用18号针指向第一肋的中部,针垂直于第一肋,向外行直至穿刺到腋静脉,抽出静脉血即可成功,且无气胸。国内万征等也从1998年开始应用此法。

2.4 Belott盲穿法 1999年Belott1[7]提出了改良腋静脉盲穿法:该技术选胸三角沟和喙突作为基本体表标志。在喙突水平垂直于胸三角沟做一约2 cm的切口,在胸三角沟内侧1~2 cm处进针穿刺,如未能进入静脉,则在透视下找到第一肋,针头指向第一肋,由内向外不断进针直至进入静脉。

2.5其他腋静脉穿刺技术 ①静脉造影指导进针途径(1992年Higano),②Doppler引导下的腋静脉穿刺(1995年Fyke),③分离腋静脉技术(1995年Varnagy),④超声直视腋静脉的穿刺技术(1996年Gayle),⑤视差导航下腋静脉穿刺技术(2007年LAU.EW)。

3新生儿留置腋下静脉留置针

由于传统的腋静脉穿刺无明确的体表标志可依赖,盲穿的体表定位方法复杂,不易掌握,给静脉置管带来不便,2010年2月至今通过给500余例高危新生儿留置腋下静脉留置针,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在95%以上,为新生儿各种治疗的进行提供良好基础。现介绍方法如下。

3.1儿科腋静脉穿刺用物准备 美国BD公司生产的24号Y型留置针、3M无菌透明敷贴,其他用物同常规静脉输液用物。

3.2儿科腋静脉穿刺方法 患儿置开放式抢救台上,腋窝呈水平暴露,将穿刺侧手臂外展1100~1450[8],头偏向对侧,常规0.5%碘伏消毒皮肤2次,范围不少于8 cm,待干,左手拇指及其余四指轻握该侧三角肌下缘,使腋窝处皮肤绷紧。在上臂内侧0.5~1 cm处延静脉走向,与皮肤呈150~250进针见回血后压低角度平行进针0.1~0.2 cm,轻轻送入软管推入NS 2 mL,观察有无渗出、堵塞,无不适给予固定,,用3M透明贴膜固定,标明穿刺日期、穿刺者姓名,恢复自然。

4结论

腋静脉较之外周浅静脉留置,其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减轻了患儿痛苦,提高了护理人员工作效率。较之中心静脉留置其操作难度小,安全,价格与一般静脉置管无差异,避免了外周浅静脉及中心静脉置管不足。腋静脉留置与外周浅静脉留置操作技术(穿刺成功率)无明显差距,只要掌握了静脉穿刺技术即能掌握此项技术, 在高危新生儿的静脉留置治疗中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Nichalls RWD.A new percutaneous infraclaricular approach to the axillary vein[J]. Anesthesia,1987,42(2):151.

[2]谭腾波,安碧,刘芳伟,等.早产儿腋静脉穿刺留置静脉留置针的临床研究[J].2011.

[3]黄燕,刘晶晶.腋静脉穿刺在早产儿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12,11,11.

[4]Nichalls RWD.A new percutaneous infraclaricular approach to the axillary vein[J]. Anesthesia,1987,42(2):151.

[5]Magney JE,Staplin DH,Flynn DM,et al [J].PACE,1993,16:133.

[6]Byrd CL.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the extrathoracic introducer insertion technique[J].PACE,1993,16:1781.

[7]Belott PH.Blind axillary venous access [J].PACE,1999,22:1085-1089

[8]张丽华.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中的应用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0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