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南京市高处坠落伤的预防和急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南京市高处坠落伤的预防和急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分析南京市高处坠落伤的发生特点,探讨高处坠落伤的预防急救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市急救中心2011年~2013年主城区高处坠落伤者所有相关病例资料。结果 2011年~2013年南京市急救中心出救高处坠落伤154例。出车至现场时间1min~34min(平均9.52min),20~60岁的青壮年为高处坠落伤好发人群。头颅为最常见的受伤部位。第三季度为高处坠落伤高发季度。154例中23例临床死亡且无复苏可能,3例心脏骤停者予CPR并送往医院,其余128例由于采取措施得当,有效避免了二次损伤。结论 根据南京市高处坠落伤的发生特点,有关部门可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院前急救中采取正确的诊治措施能有效避免漏诊、误诊及二次损伤,维护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关键词:高处坠落伤;预防;急救

高处坠落伤是指人体由高处坠落碰撞到地面或其他物体所形成的损伤,多合并有多发性骨折及颅脑损伤,病情较重,休克发生率较高,现已成为继交通事故导致严重创伤和致死的常见原因[1]。有研究表明,坠落伤的损伤类型、伤情程度、救治效果及转归情况与坠落原因、坠落高度、着地姿势、年龄、体重、地面性质、空中障碍物阻挡等因素有关[2-5]。其院前急救棘手,处理不当极易造成患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我市2011年1月~2013年12月共出诊救治高处坠落伤者154例,其发生特点和急救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2013年南京市急救中心出诊救治主城区高处坠落伤患者共154例,其中男103例(66.88%),女51例(33.12%)。

1.2方法 对154例高处坠落伤者的病历资料按患者性别、年龄、出车时间、到现场时间、主诉、印象诊断等分类整理,做成EXCEL表格,分析高处坠落伤在性别、年龄、季度、时间、损伤部位等的分布特点,探讨预防、急救方法。

2结果

2.1出车至现场时间 最短1min,最长34min(平均9.52min)。

2.2高处坠落伤在性别、年龄、季度、受伤部位的分布 2011年~2013年南京市急救中心救治高处坠落伤者154例,院前急救中能知晓年龄的伤者129例,年龄4岁~85岁。129例中20~60岁之间青壮年91例(70.54%),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25例(19.38%)。154例中,现场检查确认已临床死亡且无复苏可能的患者23例(17.83%)。第三季度为高发季度,受伤时间以白天为主,夜间较少。头颅为最常见的受伤部位50例(32.47%),其次为四肢28例(18.18%)

2.3采取的主要急救措施

2.3.1立即去除威胁患者生命的因素,如窒息,呼吸心跳骤停,大出血,颈椎骨折等。因此急救的关键是开放气道、心肺复苏、包扎止血、抗休克、骨折固定等。为安全起见,对多发伤伤员一律行颈部制动[6]。同时监测生命体征,维护生命体征稳定。

2.3.2创伤局部处理 ①伤口止血,根据情况采用加压包扎、上止血带等,同时记录上止血带的时间。②伤口允许暂不清创,待转诊由上级医疗单位重新处理。③异物、血块、骨片不轻易移除,以免引起大出血。④耳鼻脑脊液漏时不予以塞堵。⑤对怀疑有颈椎骨折者予颈托固定。⑥对怀疑有脊椎骨折者予脊柱板或铲式担架搬运。⑦对于肋骨骨折,用胸带固定;如胸壁出现反常运动,予加压固定胸壁;发现张力性气胸的患者,紧急予以穿刺排气,降低胸腔内压力;开放性气胸立即封闭伤口,使之转为闭合性气胸。⑧对于四肢的开放性骨折伤口予无菌盐水纱布覆盖,然后固定伤肢,禁止将外露骨端还纳。

2.3.3全身对症处理 ①对创伤引起ARDS的患者行机械通气。②休克患者建立 2 条以上的静脉通道[7],补充晶体液(首选平衡液)及胶体液(首选右旋糖酐),以尽快补液扩容,可加用多巴胺,维持有效循环,控制及纠正休克。而对于现场未能有效控制出血的患者则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③有明显颅高压症状时先行脱水;④对发生脑疝者予甘露醇快速静滴。

2.3.4搬运和转运 对脊柱、骨盆骨折的患者,应采用脊柱板或铲式担架搬运,防止搬运过程中造成二次损伤。转运途中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伤者的神志 、瞳孔、血压 、脉搏、呼吸的改变,做好记录;若患者转运中出现新的症状体征,说明病情有新变化,要及时处理。途中向目的地医院急诊室通报患者简要病史及生命体征,告知做好急救准备。到达医院应做好交接工作 。

2.4救治效果 154例中23例临床死亡且无复苏可能,对3例现场已发生心搏骤停且有复苏希望的患者立即予CPR并及时送至附近医院继续心肺脑复苏。其余128例予保持气道通畅、吸氧、包扎、止血,输液、固定等现场处理后送往医院,由于采取措施得当,有效避免了二次损伤,尽可能维护了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3讨论

3.1对出救时间的探讨 目前南京市急救中心从出车至坠落伤事故现场的时间最短1min,最长34min,平均9.52min。因此可见,多数情况下救护车能及时赶到,但部分患者等待救护车的时间仍然较长,究其原因,可能和南京市部分时段、部分道路段比较拥堵,部分区域急救网点分布密度较低有关。有关部门可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3.2对高处坠落伤在性别、年龄、季度 、时间分布特点的探讨 青壮年是社会生产建设的主力军,社会活动频繁,因此20~60岁之间青壮年为高发年龄段。本研究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这可能和近年来南京市拆迁改造项目较多,而从事建筑等高空作业者以男性居多有关。建议有关部门做好防护,安全生产。

第三季度为高发季度,可能因为第三季度白天时间长,人们每天的社会生产活动时间也较其它季节长,加上本地区第三季度气候炎热,们容易烦躁、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出险的几率也相对增加。受伤时间以白天为主,夜间较少,这也和人们白天社会活动比夜间频繁有关。

3.3对坠落原因的探讨 本中心急救的高处坠落伤以意外坠落为主,包括高空作业意外和日常生活意外。总体而言,自杀坠落者伤情复杂,预后较差,死亡率高,多数患者院前即已死亡[8,9]。一些研究显示,多数自杀坠落者伴有精神类疾病,其中部分患者在先前曾有自杀企图[8,9]。

3.4对至伤机制的探讨 坠落高度是决定伤情的主要因素。脊柱脊髓损伤为高处坠落的一大特点,最常见的是胸椎和腰椎骨折,而累及肝、脾、肺、心及主动脉的内脏损伤,无论着地姿势如何,多半是从3 楼以上高处坠下[10]。有研究表明,3m 以下坠落的伤员,以四肢与颅脑伤为主,脊柱、骨盆骨折一般发生在3m 以上,8m 以上坠落者,胸、腹腔内脏器损伤增多[1]。着地姿势是决定伤情和伤部的另一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着地的部位是最先受伤的部位,随着身体失去平衡,身体其它部位撞击地面,常伴随其他部位的损伤。不同的着地姿势也决定了不同部位与不同类型的连锁性损伤。在坠落高度等其它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与坚硬的地面相比,坠落在松软的泥地减速力较小,损伤程度相对轻。而坠落于坚硬的地面时,不但着地部位发生损伤,且由于反冲力传导常引起身体其他部位的连锁性损伤,一般伤情复杂,常伴有多部位多处损伤,其损伤程度较重[10],有报道从6 楼以上坠落到坚硬地面者几乎100%死亡,而从15 楼坠落到松软地面者仍有存活者,50m 高处跳入水中也有生存可能[10]。不同年龄、体重、空中障碍物阻挡、着装、伤者有效支配撞击力的能力等与损伤类型及损伤程度亦有一定关系。

3.5高处坠落伤的救治 急救人员在赶往现场途中,可回拨报警电话了解坠落高度与落地姿势等,可以初步推断受伤部位及伤情严重程度,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应迅速评估现场是否安全、是否有利于救治。如现场环境不安全或不利于救治,则应尽快将患者转移至安全且利于救治的地点再仔细询问病史及抢救,可边问病史,边体格检查。首先确定有无除威胁生命的因素,包括①检查神志 神志是否清楚,同时查瞳孔大小及对光发射,快速诊断有无脑疝。②检查呼吸 看呼吸是否存在、气道是否通畅,有无呼吸困难,呼吸的频率及深度是否正常,有无气胸或连枷胸等。③检查循环 颈动脉搏动是否存在,有无休克,有无大出血。如有威胁生命的因素存在需立即去除。再根据伤情的轻重缓急。统筹兼治。

高处坠落伤伤情复杂,合并伤多,互相掩盖,容易漏诊。为了不遗漏伤情,可采用"CRASH PLAN"以指导检查,对各系统先进行必要的检查,然后对可疑的隐蔽损伤进行重点检查。结合高处坠落伤的规律和特点可快速做出诊断,避免漏诊、误诊。同时应注意头颅、躯干、内脏的损伤,其有些临床表现可能迟发,要尽早排除,并注意观察。

4结论

根据南京市高处坠落伤的发生特点,有关部门可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院前急救中采取正确的诊治措施能有效避免漏诊、误诊及二次损伤,维护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参考文献:

[1]谭宗奎,王庆.高处坠落伤各相关因素分析及临床意义[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5): 352-353.

[2]庞友旺,郑季南,李达,等.高处坠落伤530例落地姿势与伤情的关系分析[J].武警医学, 2012,23(10):889-890.

[3]Yagmur Y,GuIogIu C,AIdemir M,et al. FaIIs from fIat-roofed houses:asurgicaI experience of 1643 patients [J]. Injury,2004,35(4):425-428.

[4] BeaIe JP,Wyatt JP,Beard D,et aI.A five year study of high faIIs in Edinburgh[J]. Injury,2000,31(7):503-508.

[5]Richter D,Hahn MP,Ostermann PAW,et aI. VerticaI deceIeration injuries: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injury patterns of 101 patients after accidentaIand intentionaI high faIIs [J]. Injury,1996,27(9):655-659.

[6]李春盛,唐建中.多发伤与ATLS[M].急诊医学高级教程,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8:191-201.

[7]任宪海.浅谈高处坠落伤的院前急救[J].医学信息,2010(11):3198-3199.

[8]Goren S,Subasi M,Tyrasci Y,et al. Fatal falls from heights in and around Diyarbakir,Turkey[J]. Forensic Sci Int,2003,137(1):37 - 40.

[9]Wyatt JP,Beale JP,Graham CA,et al. Suicidal high falls [J].J Clin Forensic Med,2000,7(1):1-5.

[10]Warner KG,DemIing RH. The pathophysioIogy of free-faII injury[J].Ann Emerg Med,1986,15(9):1088 - 1093.编辑/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