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应建双金融中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应建双金融中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金融中心没有严格的科学定义,但一般来说,金融中心应拥有相当数量的权威金融机构以及与其配套的支持服务设施,能提供多方位的金融产品服务,能对某一区域甚至全球的经济产生影响,与世界金融系统紧密融合在一起。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一个国家可以有一个以上的国际金融中心。例如美国纽约是公认的全球股票、债券、外汇、能源交易中心,而芝加哥则是国际衍生产品交易中心。又如日本的东京和大阪同时都是著名的证券和期货交易中心。欧盟经济体内的国际金融中心更多。它们的影响,往往都超出本地域的范围,牵动着世界经济的神经。

国内想成为金融中心的城市不在少数,但目前国家真正重点扶持的金融中心只有上海一家。经过多年的建设,上海也基本奠定了其在国内无可替代的金融地位。

然而,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金融中心的设置必须要有前瞻性、战略性、全面性。基于这样的原则,目前国内有关金融中心的规划与建设实有值得推敲的余地。

防范战略风险需要双中心

一个金融中心对中国够不够?无论从国家经济和战略利益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来看,都不够。南北各规划建设一个侧重面不同的国家级金融中心,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未来最大的经济发展实体,不仅必要而且完全可能。

上海现在拥有期货、证券、黄金交易所及国家外汇交易中心,这些交易活动目前对世界金融交易市场的实际影响还不大。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交易所在全球金融交易中的重要性会越来越突出。

同时,上海具有面向西太平洋的优越地理地位和广阔的经济腹地,一旦太平洋地区发生重大冲突,上海就极有可能成为对方的目标。重大天灾人祸、区域性的流行性疾病、局部社会不稳,等等,都有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使其发生功能性停滞或失紊。

美国在遭受“9・11”袭击后,纽约的交易市场关闭了近一周,而正是远离纽约的芝加哥交易市场正常运行,才保证了市场的参与者有机会对这一重大事件及时做出反应。中国市场的设计者们是否应从中得到启示呢?

谁能成为另一个金融中心

金融中心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才能形成。目前,除上海之外只有北京具备这一实力。北京目前已经是全国金融决策、监管和结算中心,又是经济信息中心及资金调度中心。有关数据表明:北京金融业所占GDP的比重在中国内地最高,近15%。

把北京“提升”为金融中心,有利于加强国家的金融调控功能,符合国家经济的战略利益。

但是仅依靠金融决策监管及金融人才优势,一个城市还是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中心的。北京真正缺少的是金融交易市场以及与其配套的金融服务系统,这是其成为金融中心的最主要障碍。有人提出可利用中关村已经具备的作为全国性资本市场的场外交易能力为全国高科技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还有人建议把具有综合性产权交易功能的北京产权交易所建设成为全国性的产权交易中心。

这些举措无疑将会增加把北京建设成金融中心的砝码,但其涉及的层次过低,难以左右全国的金融经济大气候。与北京国际地位相称的金融中心,必须要有一个足够高的定位。

双中心如何互补

作为一个正在迈向经济强国的大国,中国国内目前只有三个期交所和两个证交所。而欧洲有数十个期交所和证交所;美国有近十个期交所、六个期权所、七个证交所;日本也有七个期交所、五个证交所。差距不言而喻。

根据目前国内对市场指数、外汇、债券等金融产品的迫切需要来看,新增加两个衍生产品为主的交易所以适应市场对金融产品的日益高涨的呼声应提到有关方面的议事日程上来了。

首先可以考虑以目前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北京分中心作参考,建立一家金融期货期权交易所,开展货币和债券衍生产品的交易,加上市场指数的衍生产品;另一交易所则可以集中在市场指数的期权和股票期权产品的开发,类似芝加哥期权交易所。基本思路是上海集中精力在货币、债券和股票等金融原生产品和战略性商品的衍生产品上,而北京则放在金融衍生产品上。这在相当程度上与美国纽约和芝加哥的分工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样的安排也符合国情。目前国内各期交所的上市品种均为商品期货,金融期货仍是空白,而每家都想上这方面的产品。但金融衍生产品在中国毕竟是新事物,了解熟悉的人不多,更应集中人力资源,重点开发,而不应遍地开花。由专门的衍生产品交易所来处理有利于监管、宣传及人才的培养,也可以充分利用北京拥有的全国最多的金融人才资源。

总之,现有的金融中心和证券期货交易所的布局,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从资源利用和战略风险的角度来看,却有着明显的缺陷。随着入世后面临的金融开放和市场对金融新产品的强烈需求,改变现状已是迫在眉睫了。(摘自2005年6月20日

《望新闻周刊》 作者为美国R.J.O.Brien公司高级系统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