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母题心理蕴含理论在诗歌教学中的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母题心理蕴含理论在诗歌教学中的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古代诗歌年代久远,表达精炼,思想内涵丰富,文化意蕴深厚等因素,学生很难读懂。在诗歌教学中,虽然现在高二有《唐诗宋词选读》专题版块的诗歌教学,但在教学实践中诗歌教学还是缺乏系统性的,这也影响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如果能够在深入理解单首诗歌的基础上,做到前后内容钩连,形成系统的教学,那么对于学生理解同类诗歌会有很大的帮助。而文艺心理学中关于母题心理蕴含理论有助于学生诗歌知识系统化的形成,因此,母题心理蕴含理论在诗歌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M・H・拉伯拉姆著《简明外国文学词典》:“母题(motif)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因素:一种事件、或一种模式。它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关键性短语、一段描述或一组复杂的意象。”在高中阶段的诗词教学中,主要有以下母题:怀乡母题、死亡母题、送别母题,登高母题等等,利用母题心理蕴含理论进行诗歌教学主要要注重两方面的总结:同一母题下原型意象内涵的解读以及同一母题下惯用语的使用。

一、注重原型意象内涵的挖掘

在中国的传统诗歌中,诗人常常会感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他们感觉人生如梦,有一种无助感,表现这类内容的母题常被称为“死亡母题”。在表现“死亡母题”的时候,作者通常用到以“流水”为原型的意象,例如王勃《滕王阁》中“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柳永《八声甘州》:“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作者抓住了流水一去不复返的形象特征,常常用流水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而时光流逝中生命也就流逝了。但是人的生命如何能够与自然的永恒相比,在这样广阔的自然环境中,作者自然会感觉到人生的短暂与生命的渺小。同时,作者对“死亡母题”的表现也常常用到“日暮”“晚”“月”等明确表现时间的意象上。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根本的国家,人们对时令的变化异常敏感,而这种敏感常常会带入到诗词中。在中国文人心中日暮之后迎来的是漫长的黑暗,正如生命渐渐走向终结。例如,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再比如中国传统的怀乡母题中,常常会出现“篷”“舟”等意象,因为这是古人的交通工具,羁旅他乡,无人关怀,思念家乡,一路的行走仅仅依赖于这一艘小船,因此思乡之时难免会想到唯一的交通工具――一只小船孤零零地漂泊于天地间,杜甫的《旅夜书怀》最能够说明这种心境:“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而李白的《送友人》,《渡荆门送别》中也用到了这种意象。此外,在怀乡母题中“归雁”、“南飞雁”等也常常出现,因为大雁南飞代表大雁归家,但是作者却形单影只,只能望月怀远,思念自己的家乡。例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赵长卿《临江仙》:“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把这些词句放在一起比较,尽管作者所处的年代不同,所经历的境遇不同,但是其心境是何其的相似。

理解诗歌中的原型意象,掌握常见诗歌母题的心理蕴含,实质是让学生从读懂一首诗歌转变为读懂一类诗歌;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从一知半解,到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古人的境遇中思考。在这种思考与总结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运用“特殊――一般――特殊”的思维方式,在此过程中能渐渐形成学生正确的学科思想。

二、注重惯用语的总结

诗歌除了具有原型意象外,在表现同一母题时,作者还会使用一些惯用语。童庆炳《文艺心理学》一书中将惯用语定义为“在中国的文学史中常常被理解成是表达某种主题的惯例化的表达语码。”读懂这样一些惯用语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同一类诗歌。例如曹操在《短歌行》中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驱车上东门》中也有类似的表述:“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也有:“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这里的“人生如朝露”其实就是一种惯用语,这个惯用语通常会用在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母题中。除此之外,“物无情而人有情”的表述方式也成为诗人表现自己不被理解的愁苦和孤独的惯用语。欧阳修《蝶恋花》有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无独有偶,晏殊的《蝶恋花》也有类似的表达:“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他们表达的无不是一种没有来由的怨恨与愁苦,实际这哪里是怨恨花与月,花与月又哪里会懂的人的愁苦,无非是作者自己把情感投射到了自然景物中了,这种没有来由的愁苦更加让人觉得作者的孤寂与辛酸。

惯用语的出现,其实代表的是作者在面对同样境遇时相似的心境。理解了古人在创作时的心态,了解了古人惯用的表达方式,在遇到相同母题的诗词时,学生自然会多了几分似曾相识之感。

三、灵活地解读诗词中的原型意象和惯用语

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原型意象与惯用语来探究诗歌的母题心理运蕴含,能够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告诉学生正确的学习诗词的方法。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也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于阅读经验的欠缺,学生会机械地理解诗词作品中出现的原型意象与惯用语,例如机械地认为与“秋”相关的意象一定是悲伤的,与“落花”这个意象相关的一定愁苦的。假如学生走上了这样的极端,那么就违背了我们教学的初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举出特殊诗句中运用常见原型意象与惯用语所表达的不一样的含义,从而让学生对这个原型意象的理解更加深入。例如,中国文人常常悲秋,“落叶”“落花”等表现秋景常用的意象往往会被赋予悲情的色彩,但是刘禹锡《秋词》中却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样豪迈的语句很显然不会表达悲愁的心境了。诸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典型而准确地归纳与总结会让我们在教学中避免走向极端。

在文艺学上,学者对“母题心理蕴含”理论也有微词,因为过多过细的母题会让文学走向单一化和程式化。例如武侠小说中的母题走不出“复仇”与“寻宝”。可是,当我们有效地运用于诗歌教学时,这种文学有的现象,会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古代诗词的内涵,理解中国文人的心态,站在另一个高度看到高中阶段学习的古典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