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校教育不应是应试主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校教育不应是应试主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

竞争性测试,家长们都非常熟悉。许多学校除期中、期末考试外,还有月考(甚至周考)、单元考等方式,以一张试卷对全班甚至全年级的孩子进行排名,通过排名的变化,来判断孩子是进步、退步还是原地踏步。

这种测试方式,就是典型的应试主义的测试方式。针对这种测试方式发展起来的一套教学技术,就是应试教育。总体而言,应试教育是一种简单的、粗暴的、缺乏人性的教育方式,这已经是全社会的共识。

这种测试方式有其合理性,因为中考和高考都是选拔性的考试,必定是以排名作为依据。但全部教育仅仅以此为导向,则会产生大量的必然的失败者,并且,纵然是成功者,也往往很难具备真正的创造力,更不用说幸福感。总之,应试教育对人的摧残,是全面而深入的。

新教育实验本质上是素质教育,但它与流行的形形的“素质教育”的不同在于,它不像某些教育流派(例如夏山学校,以《窗边的小豆豆》中的描写为典型)那样完全地反对一切考试,采取一种自然主义的教育方式,也不像国内许多的素质教育实践,将吹拉弹唱或课外实践当成素质教育。新教育实验是一种全面而深入的教育变革,涉及教育哲学、文化认同、课程思想等多个层面,但就对待考试而言,则“反应试主义”,但不“反应试”。反应试主义,就是反对把丰富的发展中的生命当成应试操练的对象;不反应试,就是承认应试的合理性,认为应试应该是任何孩子的一项基本素质。所以,让孩子对重大考试(例如初考、中考、高考)具有高适应性,并能取得高出甚至远远高出纯粹应试主义训练下的孩子的成绩水平,本身就是新教育实验的诸多目标之一。

简洁地说,没有家长喜欢应试教育,没有家长喜欢自己的孩子深夜还在做那些意义可疑的作业,但是人家孩子都在做,自己孩子哪能不做?所以,没有多少家长敢轻易不玩这个游戏,这就是中国家长甚至可以说中国教育所面临的“囚徒困境”。而我们认为,这个困境,是可以解决的。前提是,不要把素质与应试对立起来,而要承认,应试也是一种素质,但应试不是全部素质。

既要素质,也要成绩,何以可能?

答案是,不但可能,而且必然。应试教育的最大支撑力量,不是政府,而是学校与教师。应试教育既异化了学校与教师,同时学校与教师又是应试教育实质的中坚力量。因为真正的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对专业的要求高许多倍,应试教育对教师而言既是痛苦的(因为教学缺乏意义感与价值感),又是轻松的(只把学生当成简单操练的对象,备课容易,专业要求不高)。

新教育教师为什么特别辛苦?(看看这些年轻老师的辛苦程度就知道了)就是因为新教育实验要求教师必须回归真正的专业,不把复杂的教育简化为简单的应试。

2

但纵然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有一点是基本达成共识的:学校,尤其是小学低段,不应该是应试主义的。在许多国家,以及我们国家的一些学校,一二年级是不举行考试的。而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地区,一二年级也没有分数排名(包括不公布分数),只测评等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已经是越来越多明智的家长的呼声。

在一二年级(其实是在整个小学阶段,但越到高段,孩子越能适应竞争性考试),为什么竞争性考试是有害的?

因为竞争性考试,是一种过度精确(同时也意味着狭隘)的测试。它有着相对稳定的试卷结构(或曰测试内容),有着模式化的答题套路(即所谓“标准”),有着规定的演练方式。在孩子还缺乏整体的或者说浪漫的积淀之前,这种测试方式以及相应的教学方式,会让孩子的智力过早地片面定型,从而产生严重的后果,甚至是对孩子形成更高水平应试能力的妨害。

为什么呢?

与动物相比,人的学习力与创造力,究竟来自于哪里?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人成熟得比较晚。一般的动物,比如小鸡,生下来不久,就可以很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但是作为高等动物的孩子,生下来却往往要经历好几年的养育,否则根本无法存活。可以想象,一个刚生下来的小鸡和一个刚生下来的小孩都放在旷野中,谁存活的机会就更大。

这似乎是人类的劣势(要是生而能言,能活蹦乱跳地走路该有多好),但其实正是人类的优势所在。因为它意味着,一个小鸡生下来不久,学习就完成了,而人的学习,则需要漫长的时光。小鸡的绝大部分能力,是已经刻写进它的基因中了(因为小鸡是“不自由”的),但人却是未完成的,因此康德说,人是唯一“可教育的生物”。换句话说,人具有无限广阔的可能性,人类的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可写性智慧”,这是人类自由的生物学基础。

我想,大家能够理解,为什么像爱因斯坦这样的伟大人物,往往是童年期特别长的人,甚至是终生让自己保持在未成熟状态的人?(只要“未成熟”,就处于发展之中)纵然今天,那些高智力领域(例如程序设计之类)的人才,往往也是延长了儿童期的人。延长了儿童期,就是不让自己过早定型,而始终保持一种创造的可能性。

越是低级的竞争,越会要求儿童早熟,否则等不及你成熟,就被淘汰了。过去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这个道理。迫于生存压力,许多孩子过早地成熟,包括智力的成熟以及人格的成熟,所谓少年老成,所谓谙于世故,代价是沉重的。他可能在街巷里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的人,能博取一些小利小惠,或者是一个街头小霸王,但是,他无法真正地进入高智力及高创造的领域,因为那一领域,对人格有更高的要求(有些家长的“不吃亏哲学”,培养出的,就是低适应低人格的孩子)。

我举个例子,一年级的常规测试中,写作部分经常是“看图写话”等练习。常规的评判标准,会更在意精确的部分,例如有没有错别字?有没有病句?逻辑是否连贯?等等。所以类似的测试共同的特征是,孩子是在为避免错误而学。但新教育恰恰认为,不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孩子去“避免错误”,而恰恰要让孩子不怕错误地大胆尝试,大胆想象。字写错了?语法不对?这些根本不是重点,重点是孩子不受限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表达丰富自己的思维与情感。在大量的阅读和表达中,孩子会自动地纠正大部分错误,纵然没有纠正过来的,也会在未来的精确练习中予以弥补。

新教育在低年段重视读写绘,就是比重视文字更重视孩子的大脑。随着年级的递增,孩子将在三四年级经历自动化阅读期,阅读总量将不低于2000万字。这种浪漫积累,才是精确训练的基础。如果一年级就反复地进行精确练习,避免错误,那么孩子的精确将是狭隘的,写出来的文字也将是语法正确但缺乏灵性的。其实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那些语文成绩好的孩子,往往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喜爱课外阅读的结果。有了课外阅读的积淀,这些孩子在应试训练中更容易取得好成绩,因为他们的语感更强,更易理解题目。新教育实验的原理与此类似,但将散漫的课外阅读专业化、课程化,使之效益更高,更为丰富全面(小学中的第10名现象,即10名左右的孩子往往中学发展更好,原理类似)。

应试教育,弊端不止于此。当老师将精力集中于针对一张试卷的反复操练,他必定很容易迫于评比等职业压力,只在意自己任教这一两年的成绩,而不管孩子的将来。不但孩子在智力上得到的训练是狭隘的,孩子在人格上的教育,几乎是被忽视的。而教育岂能忽视人格发展,忽视儿童的心理教育、儿童的身体教育、儿童的交往教育?甚至,儿童根本得不到基本的尊重,这些都有害于儿童未来的发展。

我们如何看待测试,下期继续。

(作者为南明教育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