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秦人的精神与形成原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秦人的精神与形成原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文章探讨战国末年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封建王朝秦朝的秦人精神的形成原因:地理文化因素,形成秦人的粗犷豁达、坚忍不拔的精神;尚武好战、形成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广纳人才、博采众长的开放精神;服务于现实的务实精神。

【关键词】 秦人;地域文化;精神

秦人祖先是最早生活在东夷诸国的赢国,在殷末周初,东夷诸国受到打击,甚至被亡国,到西周末年秦才复立于西方,但当时的秦人地位降低,与戎、狄部落杂处,过着半耕半牧的生活。戎、狄无定居,能骑善战,对秦人的发展十分不利,双方经常会发生冲突和争夺,但这种环境又促使秦人必须在奋斗中求生存、求发展,所以秦人形成了开拓进取、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进取是一个民族前进的灵魂,因而秦由地处西陲的小国崛起,并一举横扫东方六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秦人的民族精神以及形成的原因进行论述。

一、地理文化因素,形成秦人的粗犷豁达、开拓进取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殷初西来的东夷嬴族,居于晋、陕,由于族民增加,地域狭小等原因,于是在秦人先祖大骆、非子率领下迁至“西陲”,也就是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秦人走上了他们的崛起之路。

西陲地处于甘肃东南部,在陇山以西,这里地势险峻,交通不便,且离西周都城较远,周王室的控制力相对较弱,这正好为秦人崛起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西陲地广人稀,森林茂密,水草丰富,适合于勤劳民族生存,这正是有养马传统的秦人大有作为的地方。非子一族所养的马不仅让犬丘(今甘肃天水地区)周围的戎部族为之叹服,而且就连周孝王都下嫁宗室女与大骆,提升秦人政治地位,封非子“秦邑”。

秦人的先祖从东方而来,一路虽遇不少坎坷,但在迁徙过程中将晋、西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优秀文化带入西陲,因而其民族心理及文明程度都要比生活在周围的戎、狄部族高。当秦人受封骤然而起时,对戎狄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威胁,他们双方冲突与争夺就成为必然。狄、戎部族以游牧生活方式为主,能骑善战,所以秦人必须以武为主,才能求得生存、求得发展。于是秦人在自身的特长之上学习、吸取戎、狄某些长处,以期战胜游牧民族。从而就形成秦人的粗犷豁达、开拓进取和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

二、尚武好战、积极进取的精神

尚武好战是秦人立身、立国的根本。《史记》载:“宁公二年,公徙居剧平阳。遣兵伐荡社。”“穆公任好元年,自将伐茅津,胜之。”“秋,穆公自将伐晋,战于河曲。”在历代秦君带领士兵进行多次战争后,秦国的疆土得以开拓,国力得到增强,随之崇尚武力便成为秦人的一种心理依托。秦人早期与狄、戎游牧民族为争夺生存环境长期征战,秦襄公以后,秦的势力便逐渐向中原地区渗透,并不断扩大战争。无论是主动发动战争,还是被动参与战争,秦人在客观上战斗力再不断提高,并逐渐形成好战尚武、开拓进取的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功利主义盛行,这种思想反映在一个国家就是富国强兵,秦国的商鞅变法,就是国家从弱小走向强大的成功例子。商鞅变法以士卒斩敌军首级数量为战功的表现,无军功的旧贵族不予授爵。在功利面前,秦国男子选择从军,从而使秦军的战斗力极大地被提升,所向披靡。秦军中还有众多不戴头盔的士卒,杀敌勇不可挡,而秦的强大正是依靠这支尚武好战的军队。到战国时,秦军威震东方,东方六国惧怕无比。在功利主义思想引导下,秦国还诞生了一批有勇有谋的猛将,如:白起、王翦与王贲父子、穰侯等,另外还有非秦本土的大将,如:甘茂和甘罗父子、李信等。军功可以带来荣华富贵、身份地位,所以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也使秦文化中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大胆开拓的因素,这也影响到秦以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提升,乃至成为国运转变的精神依托。

三、广纳人才、博采众长的开放精神

秦重公利,轻礼仪,轻儒学,与其他国家相比,他的文化和学术著作比较弱,要做到富国强兵,就需要人才治国。引进和使用外来人才是秦人开放精神的主要体现。在秦每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几乎都有依靠外来人才,孝公时,有来自于卫国的商鞅进行变法。之后的秦相张仪,系东周的游说之士。甘茂本是上蔡监门史举的家臣,后拜为秦武王的左丞相。范睢、蔡泽入秦至昭襄王的相国。商贾吕不韦被庄襄王授相国职,封文信侯。由秦大臣或宦官引荐的六国志士就更多了。这些非秦本土人才把他们的智慧和才能贡献给秦国,同时他们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得到完美展现。

秦国在用人原则上不讲内外,无论亲疏贵贱,只要是有利于国家发展一律委任。《史记・秦本纪》载:五年(前655年),晋灭虞国,晋献公俘虏虞国国君及大夫百里奚,百里奚被晋献公作为陪嫁奴仆送往秦国,他不堪屈辱半路逃跑,被楚人捉,成为楚国奴隶。秦穆公听说百里奚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将他从楚国赎回封为大夫,年七十时任丞相,他又向穆公推荐蹇叔。

秦对外来文化也是积极吸取的态度。秦设“博士“制度,迎纳包括儒生在内的东方六国之士参与议政、行政,表现出一种较为虚心的文化态度。

秦人用人政策及积极的文化态度,不仅推动秦自身发展的进程,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前进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服务于现实的务实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当时最显著的派别有儒、墨、道、名、法、阴阳六家,至少在秦庄襄王去世之前,秦国人没有一个成为其代表人物。从文化角度看,秦对理论性的学说是有所忽视的。秦始皇在咸阳焚书,而医术、农书、数术之书并未烧毁,这是秦文化中务实性的集中体现。在具体的历史现实中,秦人重视水利工程,郑国渠灌溉关中平原,都江堰打造出天府之国,灵渠无论对农业经济还是军事防御,于秦而言都起着重要作用。《史记・河渠志》载:“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说明秦国的水利工程使秦能实现统一的重要原因之一。

交通实力的强大是秦在完成统一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秦灭楚国时,秦军用兵力达60万,时间长达近一年,若交通力量不完善是不可能保障战争走向胜利。秦人对蜀地经营同样有目共睹。秦驰道、直道是交通建筑史上的典范。秦始皇为确保军事胜利,发配有罪官吏到岭南和戍卒、罪人一起修筑“新道”,平定西南夷修筑五尺道。在社会管理方面,秦力主统一文字、度量衡,促进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务实精神使秦人不断进取,由弱到强完成一统天下的历史重任。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内涵丰富博大,而秦人开拓进取、坚韧不拔、开放务实的精神就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秦文化发祥地雍州凤翔,有着众多的人文古迹和历史遗存,等待着我们以及后来者去挖掘、去研究。继承并开拓进取精神,让凤翔乃至陕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走在时代前列;继承并发扬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建设新凤翔、新陕西的历程中,勇于面对困难敢于克服千难万险不断前进;继承并发扬开放务实的精神,踏踏实实干工作,一心一意搞建设,对处于改革转型期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显得非常重要又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82.

[2] 林剑鸣.秦史稿[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 杨东晨,杨建国.秦人秘史[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 王子今.秦文化的超地域特征和跨时代意义[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5] 夏毅辉.论秦国早期历史中的尚武传统[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