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舒曼《交响练习曲》的创作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舒曼《交响练习曲》的创作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舒曼在钢琴方面的创作对于19世纪的德国音乐乃至世界音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他的音乐时而浪漫、时而矛盾。本文选取了舒曼的代表作之一《交响练习曲》,并通过复调技法、主题以及节奏等三个方面来阐述乐曲的创作特征,从而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舒曼钢琴艺术的无限魅力。

关键词:《交响练习曲》;复调技法;主题;节奏

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1810―1856)是19世纪中叶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钢琴家及音乐评论家。他擅于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来表现德国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并为19世纪的音乐评论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舒曼在声乐和钢琴创作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钢琴方面的创作涉及了叙事曲、交响曲、幻想曲、协奏曲等,代表作包括《阿贝格主题变奏曲》(Op.1,1830)、《蝴蝶》(Op.2,1829―1831)、《狂欢节》(Op.9,1834―1835)、《童年情景》(Op.15,1838)等。其中,《交响练习曲》(Op.13,1834)不仅是舒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而且是舒曼钢琴作品中技术难度较大的作品之一。乐曲的标题突出了“交响”二字,暗示了乐曲宏伟壮大的磅礴气势,其主题来源于舒曼初恋情人的父亲所创作的一首变奏曲。笔者通过对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以及演奏该乐曲的经历,对乐曲的创作特征进行以下分析。

首先,复调技法在乐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舒曼对巴赫十分赞美和崇拜,研究过很多巴赫的复调作品,其最好的对位音乐分散在他不同时期的许多作品中,如《交响练习曲》的第七变奏。[1]”“舒曼钢琴作品的旋律具有五种特征[2]”,其中之一就是“常以对位手法卡农或赋格处理旋律。这是舒曼孜孜钻研巴赫作品所获得的理念。[2]”“《交响练习曲》可以说是运用复调技巧的杰出例子。[3]”可见,复调技法是这首乐曲的重要创作特征之一,认识和理解乐曲中的复调特征对演奏是极有益的。

乐曲中的练习曲一、四、五、六和八具有典型的复调特征,是名副其实的复调音乐。练习曲一(如1―4小节[5][P109])中,乐曲采用的复调技法表现为:同一种音型在不同音高上的模进进行。这四个小节的第一个音分别为do、fa、re、sol,可以理解为两组四度音程的模进,而紧接的四个小节则是对前面音型的进一步展开,这种复调技法既利于演奏者的记忆,同时也能让听众对旋律的走向更加明了。

练习曲四(如1―4小节[5][P113])和练习曲五(如1、2小节[5][P114])采用了卡农的创作手法。前者两个声部的节奏型和材料都很统一(如两个声部使用相同的和弦),但其和弦的进行却是相互交错的,仿佛是在“轮唱”,同时由于和弦所具有的饱满和声,使其音响效果十分宏伟。而后者两个声部在横向的旋律音上是一致的,但观其纵向的节奏型却是另一番“你紧我松”的对比。

练习曲六[5][P115],乐曲则采用了卡农式模仿,即“应句在主句开始后即进入[6][P55]”。由于这个练习曲整体速度较快且低音声部的节奏是附点节奏,因而形成了一种互相追逐的感觉。

同样,练习曲八(如1―4小节[5][P117])仍采用了模仿的手法。在旋律材料上,高音声部是低音声部“不甚精确的重复[6][P54]”。但两个声部是先后进入乐曲的,且速度比较缓慢,音乐情绪较抒情,仿佛是“男女声的深情对唱”。

通过分析,演奏者就不会只是单纯地、机械性地记忆乐谱,而是借助鲜明的复调技法,有对比、有联系地理解乐曲、演奏乐曲、表现乐曲。

其次,“这是自由变奏曲中的一首典型作品[4]”。该乐曲是由一个主题和十二首练习曲(其中练习曲十二是个结尾)组成的。但如果从变奏曲的数量来看,乐曲只标示九首变奏曲。换言之,在这九首变奏曲中均可轻而易举地找到主题的“影子”,例如练习曲四和六在乐曲一开头即可找到主题的骨干音:do、sol、mi、do[5][P108]。

虽然各练习曲的篇幅较短小,但在练习曲四和六中,主题的骨干音总是多次出现,这样一来,听众即使不会弹奏,也会“哼哼”几句了。此外还有两首不被称为变奏曲的练习曲距离主题较为遥远,“影子”较模糊,分别是练习曲三[5][P112]和练习曲九(如1―8小节[5][P118])。前者仿佛是变奏二和变奏三的连接部,低音旋律要求弹奏清晰,而高音音符的处理带有轻飘飘的感觉,仿佛是为变奏三所要达到的饱满雄厚的音响作铺垫。同样,后者也相当于变奏七和变奏八的连接部。变奏七是个缓慢的抒情对唱,变奏八却是较快的有力歌唱,而此乐段的弹奏要求带着连续的哒哒哒、哒哒哒的感觉(可做相应的强弱处理),这与前后乐段形成了对比。

练习曲十二[5][P123]作为一个结尾部分,是具有回旋曲性质的乐段,“影子”只有在连接部分稍微可见。由于主题“影子”的变化再现,即各变奏对主题旋律的不断变型及其发展,当乐曲结束时,听众对于主题的印象应该算是极其深刻了。“舒曼十分喜爱用小品结构来组成套曲,形成像《交响练习曲》这种组曲式的变奏曲也正是他的创作风格特点的表现之一。[4]”

最后,节奏方面,“舒曼惯用的节奏模式之一:纠缠节奏,是以不等分节奏相互遇合的旋律与伴奏,在舒曼的钢琴作品中,较常以2:3的形态出现于内敛的乐段[2]”。该乐曲中的练习曲二便带有这种节奏特点。此片段的旋律是极富表现力的,旋律要突出,主题须强调,与此同时,伴奏部分又要与之形成对比,不能“抢了旋律的锋头”(如1―3小节[5][P110])。该片段主要采用了2:3的节奏型,八度旋律音声部是节奏型中2的部分,而密集的伴奏音则是节奏型中3的部分(如5―7小节[5][P110]),正是这种特殊的节奏型,很多演奏者对节奏的掌握总是顾此失彼,“读错”这类交叉错杂的节奏。此外须注意的是:伴奏部分是规整的三连音,而旋律部分的“歌唱”则是二连音的形式,因此,这两个部分的音色要有所区别,乐曲的律动也将随之形成,同时,演奏者对节奏的掌握也会更容易些。只有认真地、规范地练习和掌握这种特殊节奏,演奏者才能更完整、更细腻地表达乐曲的情感。另外,在乐曲的练习曲六(变奏五)、练习曲八(变奏七)和练习曲十二(结尾)中还大量运用了附点节奏,形成了一种独特且摇摆不定的效果,不时推动着乐曲向高潮发展。

综上所述,在演奏舒曼《交响练习曲》过程中要格外注意乐曲的创作特征。同时,又要特别重视“交响”二字,以期演奏出具有乐队般的辉煌雄厚的音响效果。总之,对舒曼《交响练习曲》创作特征的分析有利于人们对其音乐的进一步认识,同时也能为表演者的演奏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李蕾.舒曼钢琴艺术的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2006,(11).

[2]肖东英.浅析舒曼钢琴作品的曲式特征及其创作背景[J].北方

音乐33.

[3]常桦.舒曼和他的钢琴作品[J].名家名曲.

[4]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修订版)[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5]舒曼钢琴曲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

[6]林华.复调音乐简明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