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三向度热点:出版产业变革期学术地图的呈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三向度热点:出版产业变革期学术地图的呈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对2000年以来CSSCI数据库中涉及出版产业的1462篇学术论文进行计量并构建学术图谱。从论文数量、研究机构与资助项目、学科分布与研究层次、成果平台等方面对出版产业研究进行描述。结合关键词图谱分析,本文还原了三个向度研究的热点出版产业链建设和出版产业勃兴(产业);数字出版产业与产权保护(技术);媒介融合中的中国出版市场发展(市场)。进而提出出版产业研究发展与变革的要点:密切研究合作,打造出版产业研究“无形学院”;运用理论对出版产业现象予以更具智库性质引导;立足媒介融合大环境,探索出版产业发展新路径。

[关键词] 媒介融合 出版产业 学术地图 CSSCI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7) 03-0068-08

The Hot spot of Three Dimensions: The Presentation of Academic Map in the Period of

Publishing Industry Reform

Sun Zhipeng Jiang Zuosu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Abstract] In this paper, 1462 academic papers related to publishing industry in CSSCI database since 2000 have been measured. And the academic map was constructed.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esearch of publishing industry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number of papers,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funding projects, subject distribution and research level, and the platform for publishing the results. Keywords combined map analysis, the reduction of three to the hot degree of study: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chai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industry); 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y and the protection of property rights(echnology); media convergence in China publishing market development(marke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earch points to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close cooperation in research, building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of the“invisible college”; using the theory to be more for nature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based on media convergence environment, exploring the new path of publish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Key words] Media convergence Publishing industry Academic map CSSCI

1 研究起

我国的出版活动虽然有着悠久历史,但是真正成为一个产业却是晚近现象。其源在于长期以来中国出版活动虽具有经济功能,但是其经济属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1]。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出版活动的经济属性越来越凸显,才出现了“出版产业”的定位。至2000年后,随着转企改制的推进,中国出版产业的外缘始为清晰。

在2015年出台的《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文化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必须要与社会效益结合[2]。2015年我国出版、印刷以及发行服务的营业收入较2014年增加1688.8亿元,总收入达到21655.9亿元,毋庸置疑,出版业已经在迅速崛起的中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3]。

在媒介融合与“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数字技术发展与文化体制改革都在影响着传统意义上的出版产业和出版市场。如何更好地把握融合发展这一趋势,进而推动出版市场发展和出版产业变革也成为学术界研究和探寻的课题。现有的研究综述虽能反映数字出版各个领域的研究状况,但由于主要依据关键词、被引率等显性指标对文献进行归类,因此无法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把握该领域的结构性特征与发展进程。

因此,有必要对已有的出版产业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剖析某一具体的事件或者某一时期的出版业发展情况,从宏观角度分析我国出版产业的嬗变。本文基于媒介融合视阈,通过对2000年以来CSSCI数据库中与出版产业相关的学术研究进行详细分析,并采用文献计量研究方法揭示出版产业的研究现状和变革情况。

2 研究设计

本文的总体研究思路为: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共词分析法,结合数据可视化软件,将出版产业变革研究的成果进行剖析。

第一步:选定与出版市场、出版产业相关的主题词,提取与研究相关的样本。第二步:通过对样本文献的梳理分析,进行编码和类目构建,并对数据进行解读。第三步: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和知识图谱构建,探寻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格局变化,以及我国出版产业学术研究的重点和聚焦,并进而尝试分析我国出版产业变革的发展轨迹。

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法对样本文献进行分析。从定量角度探寻我国出版市场研究中的热点,从定性角度对样本文献内容进行分类分析。最后,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结果,探讨我国出版产业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2.1 理论支撑

文献计量法是一种采用数学与统计学方法来描述、评价和预测的学术研究方法,它以各种文献外部特征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作者分布规律、引文分析等[4]。

共词分析法属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其思想来源于文献计量学的引文耦合与共被引概念,共词分析法的主要原理是通过统计样本中组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反映出这些词之间的亲疏关系,进而分析其所代表的学科或研究主题的变化趋势[5]。

2.2 样本选取

本文的研究样本来源于CSSCI 数据库的期刊文献,检索时间段2000―2016年, 分别以“出版市场”、“出版产业”为主题,在 CSSCI期刊文献数据库中进行高级检索,通过对文献的题目、 关键词和摘要进行阅读和筛选,最终得到本研究综述的样本文献 1462 篇。本文以一篇文献为一个研究单位,利用CNKI的可视化分析软件和Citespace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学术图谱绘制。

2.3 变量识别与测量

本文将对所获取的样本进行类目构建及编码,通过对变量的数据分析,尝试探寻在17年间我国出版产业变革的进路。具体类目构建及编码为:时间及数量、研究机构、资助项目、研究主题、学科分布、研究层次、平台、论文关键词、论文研究者情况。

3 出版产业研究概况

3.1 出版产业研究的数量发展阶段变化

将出版作为一个产业和市场进行研究主要是从改革开放,尤其是2000年之后随着出版产业转企改制大潮开始的。由图1可见,2000年以来我国对于出版产业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0―2002年,在这3年中CSSCI数据库中有关出版产业的学术研究数量处于低缓阶段,每年的论文数量维持在50篇以内。

第二阶段为2003―2008年,在这6年中有关出版产业的论文维持在70篇左右,@也与当时转企改制稳步推进有着密切联系,出版业焕发生机也让学术界对其研究逐渐深入。

第三阶段为2009―2011年,在此阶段的研究快速增长,每年研究数量越过了百篇大关,学术界的关注也反映了出版产业本身发展快速。

第四阶段为2011―2016年,较之第三阶段的数量出现了明显回落,虽在2013年出现了短暂的回升现象,但是之后几年的研究数量还是在逐年下降,2016年的研究数量更是达到近7年来的低谷,只有120篇。

3.2 研究机构及资助的“一枝独秀”

由图2可以发现,在以“出版产业”和“出版市场”为主题的学术研究中的研究机构分布情况。研究机构分布较为单一。在数量排名前10的学术机构中,武汉大学一枝独秀,紧随其后的是北京印刷学院到了44篇。

如图3可见,论文所获得的基金资助也较为单一,国家社科基金48篇和国家自科基金10篇占据研究资助经费中的最主要部分。

3.3 学科分布

为了探寻有关出版产业和出版市场的研究中,学科分布和研究层次的特征。

如图4所示,出版类期刊占据出版产业研究的绝大多数,数量达到1357篇之多,除此之外“计算机软件及应用”和“市场研究与信息”也是研究发表的主要阵地。

3.4 研究成果的平台

出版产业的研究成果需要学术平台去展现和交流,因而学术期刊的选择对于出版产业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根据数据统计可以发现,出版产业研究成果的发表分布于30种期刊中。

如图5所示,《中国出版》是有关出版产业研究的主阵地,多达386篇(26.5%)学术论文在此发表;其次是《出版发行研究》289篇(19.8%)、《编辑之友》227篇(15.6%)、《科技与出版》200篇(13.7%)。这4种期刊发文占比达75.6%。

4 出版产业研究的共引分析

通过以上我们对2000年以来我国出版产业研究有了一个宏观了解。在本部分,将在此基础上,绘制有关出版产业的知识图谱,并构建出研究网络。

4.1 高频关键词共现

文献中的关键词能够揭示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某一研究领域中关键词的分析能够发掘受关注较多的研究热点[6]。关键词的词频反映该词在研究中的受关注程度,而共词次数反映它与其他词之间的联系程度和研究的深度[7]。如表1可见,这一关键词的词频最高,共词次数也最多。“出版发行”“传统出版”等也都是研究者经常采用的关键词。这反映出2000年以来研究者对出版产业的发展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出版业及企业的发行市场情况。

据表1和图6所示,可以发现“出版发行”“中国出版”“出版企业”“电子书”等共词次数非常多,反映了出版产业研究主要集中于从经济领域探寻出版发行的道路,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当前对于出版产业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于图书出版市场领域,重点从经济视野分析出版产业的发展状况。

4.2 研究者及合作网络分析

“无形学院”的概念由美国学者黛安娜・克兰在《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中的扩散》一书中首次提出并进行详细阐述。“无形学院”指的是在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合作者群体中,存在着一个由部分多产的研究者形成的学术交流网络[8]。本文通过共引关系的分析,尝试发现研究者之间的社会网络,进而探究是否形成了基于共同研究领域而组成的“无形学院”。

2000―2016年间共1462篇有关出版产业研究的论文,经过统计得到排名前30位的作者列表。如表2所示,这30位学者是在出版产业研究中最为活跃的研究者,其中方卿、周蔚华、周正兵、黄先蓉、肖东发等人作为发文最多的学者,处于出版产业研究的核心位置。通过对这些“领军人物”的论文分析发现,大多数研究都集中于交叉地带。

图8是我国出版产业研究的研究者及其合作网络的知识图谱,由图7可见,研究者在出版市场及产业研究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个非常广泛的合作网络,以研究者所在高校或机构形成的内部合作为主。主要有,以方卿、黄先蓉为代表的武汉大学研究团队;以王关义、乔东亮为代表的北京印刷学院研究团队;以周正兵、莫林虎、祝兴平为代表的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团队。

5 出版产业研究的三向度热点

在对出版产业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本部分将结合知识图谱、聚类结果以及对具体研究论文的质化分析,探寻2000―2016年间出版产业研究的热点议题。

本文以3为阈值,将所有关键词按被引率高低排序,共得到如图8所示的 20个高频关键词。这20个关键词不仅被研究者高度关注,同时和其他关键词

产生密切联系,处于出版产业研究的核心位置。高频关键词勾勒出自2000年以来出版产业研究的三个相互区别较大的研究领域: 出版产业链建设和出版产业勃兴、数字出版产业与产权保护、媒介融合中的中国出版市场发展。

5.1 出版产业链建设和出版产业勃兴

在市场经济下,各个产业间由于彼此间具有一定的关联和逻辑、时空关系,通常能够形成一定的产业链条。而对于出版领域的产业链研究,也是学术界长期以来重点关注的领域。有关出版产业链的概念,目前方卿提出的观点得到普遍的接受,即出版产业链是指以出版价值链为基础的具有连续追加价值关系的出版关联企业组成的企业联盟[9]。在以出版活动和出版物为核心的出版产业链建设中,要运用向上、横向和向下的延伸策略不断拓宽出版企业的发展前景[10]。近年来,出版产业链上的出版企业在产业融合大背景下开始主动出击,通过与电信、互联网等企业的合作整合出版资源。基于出版产业链的研究,学术界开始对出版产业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如出版产业在现代信息产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等。从出版产业组织结构看,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也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出版产业的兼并和重组,从而打造出版产业的产业发展链条[11]。

许多学者将眼光延伸至世界范围内的出版产业变革大局中,尝试探寻中国出版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经验与教训。黄先蓉与田常清以产业经济学为切入点,认为目前我国出版产业在国际上仍然缺乏竞争力,主要是因为我国出版产业资源基础较为薄弱,产业组织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布局效率和集群效应不高,产业政策环境还有待完善[12]。赵立涛认为我国出版产业面临着外来威胁,同时新技术革命对传统出版产业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13]。

5.2 数字出版产业与产权保护

如表3所示,在有关我国出版研究的学术论文被引次数最高的10篇论文中,有8篇都是与数字出版、互联网、通讯及手机技术直接相关的。可见,在出版产业研究领域,数字出版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热点议题。

有关数字出版的概念,目前广泛采用《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的定义:“数字出版是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它利用数字技术传播数字内容产品,通过网络进行内容编辑加工”[14]。从总体规模来看,我国近年来的数字出版产I强势发展,无论是收入规模、用户规模还是产品规模都呈现井喷式的增长。相较于出版产业链,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过程中,归根究底是内容传播渠道的变革,而数字出版产业链形成的关键,则在于新型传播渠道的建设[15]。

同时,伴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出版产品本身便于传播、易于复制的特性也使得针对数字出版产品的侵权和盗版现象凸显,尤其是互联网中的版权保护问题,对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而,针对新时代出版著作权和产权保护的研究也成为重点。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数字出版产业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系统,同时出版主体的版权保护意识也非常淡薄,使得侵权现象屡见不鲜。因而,一方面要尽快修订相关法规,优化数字出版产业的版权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培养数字版权保护意识、营造尊重版权的社会风气也很重要[16]。

5.3 媒介融合中的中国出版市场发展

以2013年为标志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出版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必然使得数字出版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发生重大变革。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出版产业特性影响,我国新闻出版产业市场结构的总体特征表现为,市场集中度偏低,市场壁垒过高,产品的差别化不明显[17] 。方卿厘清了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的5大关系,即传统内容与数字内容的关系、内容提供商与平台运营商的关系、数字技术和出版内容的关系、出版产品与受众需求的关系以及数字化升级与数字出版新业态的关系[18]。

人类的出版活动一旦融入市场制度,必然会产生属于其自身产业的发展规律,出版物商品的独特功能决定出版产业必须将文化属性和商业属性协调起来[19]。周蔚华提出,现代出版产业在信息产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出版信息也具备着重要的经济功能,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非常显著[20]。可见,在当前产业融合和媒介发展趋势下,出版市场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但同时可行和有效的商业模式也有待学者与从业者们去发现。只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在出版产业内部才能发挥真正整体的产业优势[21]。

6 我国出版产业研究的讨论

自2000年来,我国研究者在出版产业领域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相较于其他学科以及出版研究的其他领域,出版产业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亟需探索的空间。本文在对1462篇学术论文进行具体分析和对研究热点的梳理后,尝试探讨我国出版产业研究的未来发展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