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铺灸结合针刺治疗腰痛的效果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铺灸结合针刺治疗腰痛的效果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比较铺灸结合针刺与单纯针刺治疗腰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60例腰痛患者并随机分为治疗组(铺灸结合针刺)与对照组(单纯针刺)各3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和临床疗效。 结果 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P

[关键词] 腰痛;铺灸;针刺

[中图分类号] R2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2(b)-0106-03

腰痛病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发病率较高,预后尚可,对患者工作、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腰背部是人体用力最多的部位,能为机体提供支持并保护脊柱。久坐而缺少运动或久站的人,长时间维持一个,就容易造成腰背部的疼痛,多由于重复性损伤后积累发病。由于这种损害,造成了患者无论是多走、多坐还是多卧,即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容易发生腰痛。其发病机制多由于腰部组织局部病变,如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形成以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症。本科室应用铺灸结合普通针刺治疗腰痛患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6月~2013年4月来本院诊治的腰痛患者60例,按照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存在明显腰痛症状。治疗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0~65岁,平均51.4岁;病程1 d~18年;腰肌劳损1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6。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8~64岁,平均50.2岁;病程1 d~17年;腰肌劳损1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关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拟定。依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版《中医内科学》[2]对腰痛的中医证候分型:肾虚型、湿热型、瘀血型、寒湿型。

1.3 纳入标准

①有明显腰痛症状且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诊断为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②符合上述中医证型中肾虚型、瘀血型、寒湿型;③接受治疗前1个月及治疗中未进行其他治疗;④同意参与研究,并保证配合治疗至疗程结束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①中医证型分类中属于湿热型;②不能配合治疗,不能坚持完成本治疗方案;③凝血功能障碍、妊娠或哺乳期患者;④对中药、生姜过敏患者和后背皮肤有大面积破溃或严重皮肤病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针刺取穴:参照王启才主编的《针灸治疗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新世纪(第2版)]中腰痛的治疗处方:腰阳关、委中、阿是穴、肾俞、大肠俞。患者取俯卧位,穴位定位并消毒,选用0.35 mm×50 mm毫针,采用单手快速进针法进针,针刺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行针,每15分钟行针1次,留针30 min。5次/周,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5.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铺灸治疗。

1.5.2.1 铺灸材料 将新鲜生姜1500 g洗净、晾干后切成小块,用榨汁机打成去汁姜末备用;桑皮纸(长50 cm,宽10 cm);压舌板等。

1.5.2.2 艾柱制作 将艾绒搓成三棱锥形艾炷,艾炷直径如一元硬币的直径,长如患者的中指。

1.5.2.3 铺灸操作过程 在铺灸治疗室(配有通风设备)内,令患者穿着宽松的铺灸治疗衣,俯卧于治疗床上,调整至舒适耐久,充分暴露后背。操作者用指甲沿患者督脉循行路线自大椎穴至S1下做“十”字形标记,用75%的乙醇棉球将标记部位及其周围部位消毒,再用消毒干棉球蘸姜汁将施灸部位涂擦一遍。将铺灸粉(由本科室自配,成分主要是肉桂、麝香、丁香等)3 g均匀撒在标记部位,形成一条粗细均匀的直线。在铺灸粉上覆盖一张桑皮纸,将备好的姜末加热至患者可耐受的温度后铺于桑皮纸上,用压舌板辅助将姜末修整成长方体(宽约 5 cm,厚约1.5 cm,长度自大椎穴至S1),在铺好的姜末两侧铺上浸泡过温热姜汁的纱布。再在铺好的姜末上放置三棱锥形艾炷,首尾紧密相连,艾条长度和姜末的长度相同,状如蛇形,取整条艾柱的头部、尾部和中间点3处做为点燃点,点燃艾柱后任其自燃自灭,艾柱完全燃尽为1壮,燃完1壮换第2壮,连续灸3壮,待3壮艾柱燃尽后移去姜末和艾灰,用毛巾擦净背部即可。灸后,后背皮肤多有红晕灼热感,不需处理,可自行消失。若非采用发泡灸治疗,灸后皮肤起泡,如水泡不大,不需处理,几天后即可自行吸收而愈;水泡大者可用消毒针头穿破水泡,放出液体,涂擦紫药水,外敷消毒纱布固定即可,避免感染[3]。

1.5.2.4 注意事项 对于惧灸者,医护人员应当与患者进行沟通和解释,取得患者的同意,不能勉强,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痛苦。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突然出现头昏、眼花、恶心、心悸、出汗等症状,即为晕灸,多因空腹、疲劳、恐惧、姿势不当、刺激过重等原因所致。一经发现,要立即停灸。让患者仰卧位休息,注意保暖,给予温开水或温糖水服用,情况严重者需结合现代医学抢救方法处理。灸后嘱患者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多饮开水,有助治疗。忌饮茶,因茶能解灸,忌食用生冷瓜果,避风寒。

1.5.2.5 疗程 1次/周,2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6 临床评价标准

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对比疗效。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参考,制订中医观察量表进行中医症状改善疗效评价,观察治疗前后各证候总分变化。治愈:疼痛消失,直腿抬高试验等呈阴性,起蹲、弯腰、走动等活动自如不受限。好转:疼痛症状明显减轻,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体征不明显,下肢活动功能略有受限。未愈:症状、体征如故,下肢活动功能等明显受限[4]。②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VAS量表是一种临床常用、简单方便的疼痛测量工具,从0分(无痛)到10分(最大程度的疼痛),指数0~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程度,评判自己的疼痛分值。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P

3 讨论

临床研究发现,腰部骨质、关节、软组织病变均可导致疼痛症状出现,腰部肌肉在维持脊柱稳定、腰部活动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外力作用及周围环境变化情况下,容易造成损伤,如腰肌劳损多发生于肌肉与骨质连接部位,在外力作用或腰部姿势不当下导致肌肉牵拉伤,周围环境较为寒冷时腰肌痉挛加重,而损伤部位血管相对收缩,炎症分泌物代谢障碍,影响恢复。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腰痛病多与跌倒损伤、感受外邪、劳欲太过等有关,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长期腰部姿势不当,感受风寒或久居湿地,风寒水湿之邪侵袭经络,经络气机阻滞等,导致筋肉、络脉受损,气滞而血瘀,不通则痛;素体禀赋不足、气血亏虚、房劳过度,致肾气不足;腰为肾之府,腰部筋骨不得濡养而致腰部萎软无力、疼痛,即不荣则痛。

针灸治疗中的取穴、操作手法等有着悠久历史,治疗腰痛病效果显著。其治疗原则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取穴以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阿是穴为主,辅以艾灸活血化瘀、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功效,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5]。急慢性腰痛被公认为针灸治疗适应证的一级病谱。临床中关于腰痛的治疗方法报道很多,有体针、电针、温针、腹针、平衡针、长短针、火针、蜂针、穴位注射、热敏灸、艾箱灸、拔罐、推拿、激光、内服药物、药物熏蒸等方法,但是关于铺灸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很少,本科室自2008年开展铺灸疗法至今,积累了较多的临床案例,总结之后发现,铺灸对于腰痛的治疗效果比较显著,尤其是对于腰肌劳损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痛。

铺灸又称长蛇灸,因其在施灸时必须沿脊柱铺敷药物,形如长蛇,故名长蛇灸。作为中医外治法,在脊柱及椎旁组织上放置药物,以艾灸的方式发挥作用,此治疗方法综合了经络、穴位、中药、艾灸等多种治疗方式为一体[6]。

笔者认为铺灸治疗腰痛效果显著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①经络、穴位的作用:腰痛主要与肾、督脉、膀胱经有关,铺灸直接作用在病变部位,治疗直达病所。督脉为阳脉之海,统帅全身诸阳经,主要分布于头身正中,诸阴经通过经别合于阳经,因此督脉通于全身经络;膀胱经及其腧穴也是腰痛的主经主穴。②中药的作用:铺灸粉主要由丁香、肉桂等组成,具有芳香透达、温经散寒,痛痹止痛的作用。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姜味辛、性热,有温中、暖脾、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软、燥湿消痰的功效[7]。③艾灸的作用:铺灸主要采用的是艾绒,艾绒是用干燥的艾叶捣研碎后去除杂质而成,柔软如绒,故称艾绒。艾绒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柱,易于燃烧,且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穿透皮肤,直达深部。《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记载:“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均强调了灸法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作用。灸法的主要功效有:温散寒邪,活血止痛;温阳补虚,回阳固脱;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调摄冲任,回转胎位;降逆下气,平肝潜阳;拔毒泄热,消瘀散结;防病保健,延年益寿[8]。

铺灸综合上述功效于一体,既可通又可补,对于寒湿型、肾虚型、瘀血型的腰痛,均可取得显著的疗效。因此,铺灸结合普通针刺治疗腰痛病具有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少、经济、疗效确切、患者易于接受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14-216.

[2]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96-500.

[3] 高萍.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11,26(4):860.

[4] 李易崇.夹脊穴透刺搓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5] 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12-213.

[6] 林红,杨殿兴.中医民间灸法绝技[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7:8.

[7] 李录久,刘荣乐.生姜的功效及利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4656-14657.

[8] 贺普仁,孙敬青,薛立文.灸法灸具[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3.

(收稿日期:2013-08-27 本文编辑:袁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