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型肝炎治疗综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重型肝炎是一种病情凶险,并发症多,治疗难度大,总体预后差,患者通常死于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后的严重感染,其病死率高达80~90%。对于此病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
1 病因治疗
贺普丁疗法:贺普丁为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物,能迅速抑制hbvdna复制,同时副反应远比α-干扰素为低,这些特性似乎更适用于重型肝炎。2003年度亚太共识提示,hbvdna阳性的肝病均可用贺普丁治疗。由于贺普丁治疗重型肝炎例数较少,我国专家尚未普遍认可,远期疗效有待近一步总结评价。
2 免疫调节治疗
2.1免疫抑制疗法 对于病情进展较快,临床极度厌食、重度乏力、频繁呕吐,而尚未出现腹水、感染及大出血等并发症的重型肝炎,可考虑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我科对部分重型肝炎患者采用激素9日疗法,方法为氢化考的松150mg/d用3天,100mg/d用3天,50mg/d用3天,用后精神食欲明显好转,bil大幅度下降,pa活动度上升,用激素同时采用抗生素及日达仙“保驾护航”,所用病例均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我们的体会是,急重肝早用,亚重肝慎用,慢重肝不用。
国内外还有用秋水仙碱治疗重型肝炎的报道,其方法为先以大剂量激素,继而或同时予以秋水仙碱,然后逐渐撤除激素,而保留秋水仙碱。它可以起到激素作用,又可避免激素致继发感染及出血等副作用。
最近日本有主张以强力选择性细胞免疫抑制剂-环胞素a和fk506取代激素,但未得到国际上学者广泛赞同。
2.2免疫增强剂 免疫增强剂有多种,但目前用的最多的是腺肽类,多数专家认可的是目达仙。我科应用方法:日达仙1.6mg/d,皮下注射1mg/日,5天后改为1mg/隔日,共2周,然后改为胸腺肽100mg/d。日达仙联合抗生素抗感染疗效较好,一般不会发生二重感染,即使有霉菌感染者,用日达仙治疗后多可控制。
日达仙对重型肝炎的治疗机制有三大作用,即抗病毒作用,辅助抗感染作用和对内毒素及炎性细胞的控制作用。日达仙唯一的不足之处就是价格昂贵,但我国上市的迈普新、基泰可望替代日达仙。
3 抗内毒素疗法
内毒素血症是重肝中的发病机理是非常复杂的,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被激活,炎性介质介导的肝细胞损伤,肝脏内微循环障碍,最终引起肝细胞凋亡或坏死,以及肝功能严重障碍,同时,还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脏器衰竭。
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者极易发生内毒素血症,发生率可达80~100%,目前对内毒素血症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必须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3.1 净化肠道 我们提出了“治肝先治肠”的见解,用中药“通腑祛瘀、重用大黄”的方法治疗重肝,取得一定疗效。通常采用如下措施:①中药单味大黄、小承气汤或菌陈承气汤口服;②乳果糖10ml,3次/d口服或40~60ml保留灌肠;③20%甘露醇50ml~80ml,3~4次/d。上述药物剂量可根据患者排便次数及病人情况酌情调整。
3.2 抑制或减少内毒素的吸收 抗生素可抑制肠道细菌繁殖、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来源,但长期反复使用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采用抑制肠道内毒素的另一种方法。①乳果糖:乳果糖是肠道不吸收的双糖,现已证实该药具有抗内毒素作用。所以有专家认为该药是治疗肝衰竭必不可缺的药物。②思密达:思密达对肠道细菌及毒素有极强的固定和吸附作用。有人用思密达联合阿莫西林治疗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结果治疗2周后患者血内毒素水平明显下降。③其他:活性碳、白陶土、消胆胺对内毒吸附均有一定作用。
3.3 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产生 使用不易从肠道吸收的抗生素,以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产生。最理想的为新霉素,该药口服后几乎不被吸收,故可在全肠道内发挥抗菌效果。
3.4 增强吞噬功能,促使内毒素消除 研究发现,云芝胞内多糖ii有增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的作用,用于防治肝衰竭内毒素血症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3.5 人工肝支持系统 血液透析、血流灌注、血液过滤等人工肝支持疗法均可有效去除血循环中的内毒素。
4 四步序贯疗法
我们根据重肝发病机理,结合多年治疗重肝体会,总结出重肝治疗“四步序贯疗法”。即基础疗法-“三素疗法”-营养支持疗法-四大并发症的预处理。
基础疗法包括三个方面(控制肝脏炎症、改善肝脏循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三素疗法(促肝细胞生长素、胸腺素、抗生素);营养支持疗法(静脉输注白蛋白、新鲜血浆、脂肪乳、支链氨基酸)及四大并发症的预处理:①感染(净化肠道、抗生素、免疫调控)。②出血(补充凝血因子、降低门脉高压、输注鲜血、保护胃黏膜)。③肝性脑病:营养疗法;肠道清洗;口服非吸收抗生素;乌氨酸~门冬氨酸(雅博司),许多医院用,疗效较好。④肝肾综合征(促进肾脏血流灌注、抗内毒素血症、不用对肾脏有损害药物)。
5 肝脏移植
经内科综合治疗不好情况下,根据情况可考虑肝脏移植。
总之,重肝的治疗要抓住早期诊断,综合治疗,合理用药,动态观察,及时调整疗方案,方能提高治愈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