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林相改造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林相改造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指出了林相改造应通过对现有森林的结构和森林外观形态进行整体规划,有选择地进行林木的分布、树种的配置和生态环境的营造,从而使整个林区达到林相结构的和谐,生物发展的多样性和生态上的平衡。分析了东平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分布现状,对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林相改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林相改造; 森林公园 ; 生态与平衡 ; 旅游

收稿日期:2011-09-01

作者简介:陈 健(1978―),男,上海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工程绿化和规划工作。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9-0026-03

1 引言

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前身为崇明县东平林场,是华东地区最大的人造森林。于1959年建场,1989年创办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为目前崇明生态旅游业的龙头企业,4A级景区。同时是崇明岛“十二五”规划生态岛发展纲要中的重要一环。

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是以东平林场为基础,其选址为崇明的中北部,通过向大海要地运动,在北部长江口的芦苇荡中围堰。先后进行经济作物、水稻种植等林粮间作的方式土地熟化。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造林,第1次的树种选择为刺槐林、白榆林、苦楝林和杨树林。由于其在景观效果、用材、植物习性与生态和病虫害防治上难以达到林区的标准。在70年代进行了林相改造,以大面积的“活化石”之称的水杉和常绿柳杉代替。在当时以水杉形态高大挺拔、病虫害发生率低、规模大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后在20世纪末,又以世纪林的形式种植了近33.31hm2的香樟林和银杏林。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林相结构单一,规模性病虫害的发生,景观效果差的弊病逐渐凸显出来。与目前生态的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相不适应。林相改造显得尤为迫切。在上海市和崇明县二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关心下,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在2008年进行了规模化的改造。

2 森林公园的现状调查与评价

2.1 森林公园基本林相组成

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到80%左右,占地360hm 是长江中下游最大的平原人工林。森林群落全部由人工林组成,包括针叶林(水杉60%,柳杉20%)和少量的阔叶林(香樟、欧美杨、苦楝等)。公园中人工植被类型大多为整齐规整的造林方式种植,在形态上符合水杉、柳杉整齐的美感。虽然在20世纪末通过一定改造,新建了一部分以桂花、梅花、樱花、枫树为主题的园中园,但规模上在整个林区所占比例微乎其微。 总的情况上还是植物群落结构较为单一,同时色彩的季相变化显得尤为不足(图1)。

2.2 土壤分析

崇明岛土壤母质系江海沉积物,表层质地多轻壤、中壤,并有深度不一的砂层。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所在地区的土壤稀疏呈微碱性,不利某些树种的生长。根据2009年8月土壤取样分析,土壤pH值在6.38~7.88之间,盐份含量在0.01%~0.13%之间,为脱盐土。

2.3 自然资源

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拥有充足的淡水资源,且周边水域水质良好,岛内水环境质量受外来污染的影响较少。各种鸟类、鱼类、两栖、浮游动物等丰富的生物资源不仅对维持园内生态系统的平衡贡献显著,还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4 病虫害分析

由于公园内多为纯林种植,生态关系简单,抚育管理工作滞后,造成植物生长环境郁闭,通风透光条件差,从而为一些病虫害的大量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历史上也曾多次发生过大面积的病虫危害。

作为第1大主栽树种的水杉,曾于1988年大面积发生油桐尺蠖危害,1998年发生茶尺蛾危害,而近几年又接连遭遇了赤枯病和螨类的双重危害,造成提早黄叶和提前落叶,严重影响了公园的生态景观。作为第2大主栽树种的柳杉,也于2000年前后开始出现生长不良的现象,而近几年的生长衰退现象更是呈加重趋势,主要表现为树冠内部针叶失绿、枯萎、脱落,严重时甚至整株枯死,受害面积几乎达到100%。

3 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林相改造分析

3.1 林相改造“原生态”理念的提出

不同于城市园林的特征,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以森林为核心,提出的是回归自然的思想。所以打造的是原始的野趣活动场所,“走进大森林,回归大自然”。东平国家森林公园的林相改造是现代娱乐产物与原生态森林的结合,所以把改造的侧重点除了满足现代文化必须地硬件条件需要,一切重回自然。所以在改造的种植结构上是针叶林与阔叶林、上中下乔灌木、地被,落叶树与常绿树种的有机结合。同时由于历史的主题,水杉作为植物中的核心,杉文化将穿插于其中,同时改造不拘于园林植物的种植搭配的原则,是“原生态”的体现。

3.2 改造规划指导思想

(1)以保护为前提,注重植物的群落效果。以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为前提,逐步形成多树种、多层次、乔灌藤草相结合的较完整的区系植物群落,提高游览观光价值和防护功能。总体上保持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微观上为游人提供不同植被群落多姿多彩的观赏内容。

(2)兼顾多种功能,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森林植被兼顾景观、休憩、生态环境保护等多种旅游功能。根据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统一安排。

3.3 改造方法

3.3.1 补植法

在现有森林下补植阔叶乔木树种,待目的树种长到一定高度后逐步疏伐一部分原有乔木种,这是改造的主要方法,既不破坏原有的森林,又利用现有森林的荫蔽条件保护目的树种生长。此方法用于游道两旁的森林改造。

3.3.2 重植法

重植法即重新栽植乔木树种,基本改造原有森林成分。该方法只宜小块状进行,而且不应将原有乔木全部伐光重新栽植,可部分伐除原有乔木,栽植目的树种待目的树种成林后,再伐去部分原有乔木。此法用于立地较好而林相较次的地段。

3.3.3 物种选择

以乡土种类和引进外来物种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适生物种筛选。引自外地的种类按照“环境类似”的原则进行筛选。根据植物生长状况、造林保存率和种子供应等指标进行综合评定,筛选出适宜不同立地类型生长和不同结构、功能植物群落组合的栽培种类。

在退化植被恢复的适生物种中,乔木包括水杉、东方杉、池杉、银杏、香樟、欧美杨、女贞、棕榈、龙柏、合欢、苦楝、刺槐、栾树、白蜡、乌桕、白玉兰、广玉兰、雪松、臭椿、重阳木、日本柳杉、喜树、垂柳、马褂木、无患子、榉树、杜仲、枫香等。小乔木、灌木包括木芙蓉、红叶李、垂枝海棠、石楠、贴梗海棠、紫薇、紫荆、腊梅、樱花、梅花、杜鹃、茶花、枸骨、木槿、紫藤、含笑、南天竹、金丝桃、桃叶珊瑚、木绣球、蚊母、蔷薇、迎春花、月季、黄杨、冬青、十大功劳、芭蕉等。花草种类包括美人蕉、小昌兰、铁扁担、麦冬、红花榨浆草、律草、白茅、水飞蓬、马兰头、车前草、肾厥、芦苇、野、金钱草、马尼拉草、高羊茅草、黑麦草、狗尾巴草等。

3.4 水系中的植物体现

作为公园的一部分,水系的配套设施和主景区的湖面,难以体现森林与水景效果的和谐统一,水是林相中不可缺少的、富有魅力的景观要素,具有增加湿度、调节温度等生态作用,处理好植物与水体的关系,可以营造出引人入胜的景观。而在公园实际的林相结构中水面部分的景观上缺乏相应的栽植品种。为了更体现立体层次结构和增加景区的观赏效果,从2008年开始,结合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林相一期改造,公园进行了规模性的水生植物应用。从而使整个景区从高、中、低与水面4个层面展示了林相结构改造的成果(图2)。

公园主要引进了几类的水生植物品种,据植物与水分的关系,可分为水生、湿生(沼生)、中生、旱生等植物生态类型,它们在外部形态、内部组织结构、抗旱和抗涝能力以及景观表现上都是不同的。主要品种有狼尾草、芒草、干屈菜、泽芹、香蒲、黄菖蒲、花叶芦竹、水生美人蕉、梭鱼草、再力花、水葱和睡莲、荷花品种,按照城市水位的标高,公园的常年水位在2.7m,对于水生植物层次上的栽植应用具备合适的生长条件,在常水位以上部分种植旱生品种,在常水位上下种植湿生品种,和常水位以下种植水生的品种。同时为了达到观叶、观花和生长开花时峰的错开和搭配而进行品种选择。

(1)水边植物。水边植物的作用在于丰富岸边景观视线、增加水面层次、突出自然野趣。植于垂柳水边,配以碧桃、樱花,或栽几丛月季、蔷薇、迎春、连翘,春花秋叶,韵味无穷。同时结合森林公园水杉为主的人造森林形成了一个相应成趣的景观效果。

(2)驳岸植物。在水体驳岸的处理形式多样,植物的种植模式也有很多种。在驳岸植物选择上,除了通过迎春、垂柳、连翘等柔长纤细的枝条来柔化岩石混凝土砖的生硬线条之外,还能在岸边栽植一些花灌木、地被、宿根花卉以及水生花卉如鸢尾、菖蒲等,也可用锦熟黄杨、雀舌黄杨、小叶黄杨、金叶女贞组成图案式的植物景观或剪成不同造型来进行绿化美化。另外,许多藤本植物都是很好的驳岸绿化材料,如地锦、凌霄等。

(3)水面植物。水面植物是水体绿化不可缺少的植物材料,可细分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等。水面植物的栽植不宜过密,要与水面的功能分区结合,在有限的空间留出充足的开阔水面展现倒影及水中游鱼。南北水面植物的差别不是很大,有荷花、睡莲、萍蓬、菖蒲、鸢尾、芦苇、千屈菜等。漂浮在水面和沉入水中的则以水藻类植物为主,如金鱼藻、狸藻、狐尾藻、欧菱、水马齿、水藓等。

3.5 改造成果分析

绿化种植贯彻以乔木为主体,植物群落配置、生物多样性的思想,以生态园林的理论进行设计,利用植物的多样性,建成符合自然生态的各种乔、灌、地被、草、花相互搭配的植物群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性规划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规划中尽量结合原有河道。适当改造完善形成不同层次的水景空间,体现江南水乡的区域景观特色。

(2)规划中体现生态种植思想。科学种树,植物选择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同时选用经多年栽植并证明能完全适应本市生长条件的外来树种,并力争达到植物种类的多样性.绿地内的绿化成片、成块种植,尽可能的模拟自然景观,满足视觉的要求。绿地内的绿化互相交错、渗透、联系,使各个空间得以延伸。绿色空间以纯观赏、休息的静空间和可进入活动的动空间相结合,丰富绿色空间气氛,并达到活跃绿色空间的目的。通过植物的各种配置方法形成绿色植物的多维空间(图3)。

(3)促进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相生共荣,创造“鸟、虫、鱼、人”的和谐,形成稳定共荣的生物群落。

(4)主要植物品种。乔木包括香樟、银杏、喜树、臭椿、无患子、悬铃木、泡桐、龙柏、广玉兰、女贞、樱花、合欢、刺槐等;灌木及地被包括桂花、月桂、夹竹桃、棕榈、山茶、含笑、冬青、蚊母、绣球、海桐、紫荆、胡枝子、矮种美人蕉、木槿、杨梅等。各个品种的应用在森林公园的改造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3.6 生态与旅游

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作为一个提供人们休闲度假的场地,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开放性的森林。充分借助公园的资源优势,发挥“森林”的特色,通过植物景观的营造,推动全新的旅游市场理念,使东平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特色化。通过构建景观林、密林、特色林、等不同的特色景观,结合人的休闲需求为出发点,在最大限度创造生态效益的前提下,为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经济条件是我们的必然目标。

4 结语

以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为主体,充分利用森林旅游资源,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保护、合理布局、适度开发建设,为人们提供生态旅游、休憩、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以开展森林旅游为宗旨,提升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打造一个成功的原生态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是我们最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复旦大学城市与生态规划设计中心.东平国家森林公园规划调整方案[R].上海:复旦大学城市与生态规划设计中心,2010.

[2] 朱新玲,黎 鹏.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