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穆时英新感觉小说语言“欧化”特点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穆时英新感觉小说语言“欧化”特点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穆时英小说作品的语言具有非常明显的“欧化”特点。借助对其新感觉小说作品语言的分析,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欧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句法结构的变异;词、短语、句子和段落的超量反复;跳跃式、非逻辑式的句群。

关键词:欧化 句法结构 超量反复 跳跃式句群

一、引言

随着描写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不断深化发展,人们越发认识到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人类语言的演变进程中,几乎任何一种语言都会阶段性地或连续性地受到他族语言的影响,从而使语言本身的特点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欧化语法现象便是指“汉语中以印欧语言为摹本,通过模仿而产生的新兴语法成分和句法格式”[1](P83),英汉语言的接触是这一语言现象产生的主要背景。通过对穆时英小说作品的分析,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欧化句式”的修辞特点。

穆时英小说的创作手法别具一格,常常运用新奇的表达方式,吸收并借鉴西方意识流派和电影蒙太奇的表达手法,他“创造了心理型小说流行用语和特殊的修辞,用有色彩的象征、动态的结构、时空的交错以及充满速率和曲折度的表达方式,来表现上海的繁华,表现上海由金钱、性所构成的众声喧哗。”[2](P326-327)上海所处的国际都市的地位,繁华的十里洋场的背景,使得其语言风格有明显的“欧化”现象,正如沈从文对他的评价“所长在创新句,新腔,新境”。[3](P203)这些所谓的“新句”,在修辞学上,也可以称为“欧化句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句法结构的变异;词、短语、句子和段落的超量反复;跳跃式、非逻辑式的句群。下面将结合其小说集中的具体例子,分别进行分析。本文所引例句均出自严家炎、李金编辑的《穆时英全集》(共三卷),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出版。

二、句法结构的变异

词语之间的组合是有一定规则的,人们依据一定的规律和准则遣词造句,这样才能够清楚地表情达意、阐发事理。但是,艺术语言并不循规蹈矩,它与语法规范常常发生抵牾,如词性变异、矛盾表达变异、语链的自由切分等等,从而使语言表达情味盎然、屹然别立,以此来冲击读者的审美习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穆时英新感觉小说的语法变异主要体现在句法结构的变异。所谓“句法结构的变异”是指句子成分之间的超常搭配。这样的超常结构,总结起来大致有三类。

(一)主语和谓语的奇异组合

(1)吉士牌的烟这么舞着,和月光融化在一起啦。(《被当做消遣品的男人》)

(2)窗外的星星一秒钟里边就全部崩溃下来,在我眼前放射着彗星的尾巴。(《黑牡丹》)

(3)两条袖带娇慵地攀在没有血色的肩膀上。(《白金的女体塑像》)

这三个例子的主语“烟”“星星”“袖带”分别与谓语“舞着”“崩溃”“攀”组合,完全不符合语法逻辑,但却化无声的客观事物为有形的生命机体,新奇异常,起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二)动宾之间的怪异搭配

(4)霓虹灯跳跃着――无色的光潮,变化着的光潮,没有色的光潮――泛滥着光潮的天空,天空中有了酒,有了灯,有了高跟鞋,也有了钟。(《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5)我们时常在校外的煤屑路上悉悉地踏着黄昏时的紫霞(《玲子》)

(6)我想,音乐家总是幸福的,他可以用自己的声音唱出自己的眼泪和叹息来。(《第二恋》)

在常规的语言中,“天空”不能“泛滥”,“紫霞”不能被“踏着”,“眼泪”和“叹息”也不能“唱出”,这些不符合语用习惯的组合,在作者的笔下却创造性的搭配在了一起。作者化抽象为具体,创造出一种虚实结合的艺术境界。

(三)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和中心语的荒诞结合

(7)是的,正是淫逸的两点钟呢。(《红色的女猎神》)

(8)铅笔在纸上的摩擦用讲师喷唾沫的速度节奏地进行着。(《被当做消遣品的男人》)

(9)怎么今天这位女客人的诱惑性就骨蛆似的钻到我的思想里来呢?(《白金的女体塑像》)

例(7)用“淫逸的”来作定语修饰“两点钟”,例(8)用“讲师喷唾沫的速度”来作状语修饰“进行”,例(9)用“骨蛆似的钻到我的思想里来”来作补语都是十分荒诞的用法。这些用法显然不符合我们的认知规律,但细细品味却可以体会出作者的良苦用心,穆时英正是要超越规范,获得语言的自如表达。

句子成分之间的这三类超常搭配,能够使呆板的语言变得灵活生动,形象新奇,读者可能会觉得刻削古怪,读来语感冷硬,但这种形式正适合书写中西思潮交替下人的异化,正适合书写欲望驱使下人内心的躁动和喧嚣。

三、词、短语、句子和段落的超量反复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为“反复”下定义:“用同一的语句,一再表现强烈的情思的,名叫反复辞。”[4](P199)而在穆时英的小说中,反复的修辞格使用频繁,他对需要特别的事物总是不惜笔墨,常常使它们超量出现。不仅有词、短语的反复,还有句子的反复,甚至还有整个段落的反复。

(10)“你到哪儿去呢?”

“我能到哪儿去呢?”

“你打算逃哪儿去?”

“我没有打算望哪儿逃,带了几个馍馍,一跑就跑到这儿来啦。你呢?”

“我连粮食也没带,没叫大兵给打死,还是大运气,那能打算往哪儿跑?跑到哪儿算哪儿罢咧。”(《莲花落》)

(11)儿子凑在母亲的耳朵旁说:“有许多话是一定要跳着华尔兹才能说的,你是顶好的华尔兹的舞侣――可是,蓉珠,我爱你呢!”

……

一个冒充法国绅士的比利时珠宝掮客,凑在电影明星殷芙蓉的耳朵旁说:“你嘴上的笑是会使天下的女子妒忌的――可是,我爱你呢!”

……

珠宝掮客凑在刘颜蓉珠的耳朵旁,悄悄地说:“你嘴上的笑是会使天下的女子妒忌的――可是,我爱你呢!”

……

小德凑在殷芙蓉的耳朵旁,悄悄地说:“有许多话是一定要跳着华尔兹才能说的,你是顶好的华尔兹的舞侣――可是,芙蓉,我爱你呢!” (《上海的狐步舞》)

(12)在透明的,南方的青空下,它戴了满山苍翠的树木和明朗的白石建筑物,静谧地浸在乱飞着白鸥的大海里边,正像七年前离开它的时候一样!

……

在透明的,南方的青空下,它戴了满山苍翠的树木和明朗的白石建筑物,静谧地浸在乱飞着白鸥的大海里边,正像七年前离开它的时候一样!(《第二恋》)

例(10)中,疑问词“哪儿”反复出现,有七次之多,表现出两个无家可归者的不断追问、没有结果,一片茫然、极度空虚的精神状态。例(11)中的“可是……,我爱你呢?”在不同人的口中反复出现,在灯红酒绿的舞厅里,男人们对不同的舞伴说相同的话,他们那种玩弄感情游戏,空虚无聊的心态便暴露无遗。例(12)中的两个段落一模一样,在小说的前后反复出现,表现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反复在小说中起到了很好的强调事物、渲染气氛和表达情感的作用,是一种非常富有感染力的修辞格。穆时英对形式感兴趣,关心“应该怎么写”的问题,反复是穆时英自觉锻炼,并取得巨大成就的一种修辞格。

四、跳跃式、非逻辑式的句群

穆时英新感觉小说的语言层面不仅存在词语搭配变异等句内单位的变异,同时也存在着超句单位的变异。所谓“跳跃式、非逻辑式的句群”与电影中“蒙太奇”式的手法相当,它把众多不同结构、意义的句子组合在一起,形成超常的句群结构,具有语义跳跃性强、言简意赅、时空颠倒的特征。

(13)华东饭店里――

二楼:白漆房间,古铜色的鸦片香味,麻雀牌,《四郎探母》,《长三骂淌白小娼妇》,古龙香水和淫欲味,白衣侍者,娼妓掮客,绑票匪,阴谋和诡计,白俄浪人。(《上海的狐舞步》)

(14)牛排!除了性感,她们的爱娇便等于零;西洋人真是牛排!只有东方人是灵感的;琉璃子的婉约在她身上连一点影子也不会有的。(《PIERROT》)

(15)红的街,绿的街,蓝的街,紫的街……强烈的色调化装着都市啊!霓虹灯跳跃着――五色的光潮,变化着的光潮,没有色的光潮――泛滥着光潮的天空,天空中有了酒,有了灯,有了高跟儿鞋,也有了钟……请喝白马牌威士忌酒……吉士烟不伤吸者咽喉……亚历山大鞋店,约翰生酒铺,拉萨罗烟商,德茜音乐铺,朱古力糖果铺,国泰大戏院,汉密而登旅社……回旋着,永远回旋着的霓虹灯。(《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例(13)用铺排的方法例举了上海某一饭店各个楼层的各种事物,写出了一个充斥着金钱和性的喧哗世界。例(14)用散装的句子表达出琉璃子是个貌似懂西方品味、文化的女子,而事实上却毫无精神实质可言。例(15)用旋转的、跳跃的镜头描写了上海这个大都市光怪陆离的夜景和各式各样的事物。这三个例子都是将一群语义内容不同的句子粘合在一起,使语言节奏加快,使读者身临其境,将光怪陆离的景象摆在读者面前,而不过多进行感情渲染,达到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五、结语

作品的语言风格除了受作家主体的影响外,还必然会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语境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新感觉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个“异数”,它根植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上海,将西方的文学表达形式融入中国的小说,因此它长期被主流话语遮蔽。在20世纪的中国,主流文学是“革命+恋爱”模式的左翼文学,在面对大量同一题材的文学作品之后,读者产生了审美疲劳。人们乐见不同于传统的文学表达形式的出现,希望看到新题材、新主题、新内容、新技巧,因此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等一批运用感觉主义、意识流、心理分析等技法的作家的都市文学作品迅速崛起,并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同和追捧,形成了“新感觉小说热”的风尚,风靡一时。穆时英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产生的自由知识分子。穆时英的创作为我国现代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他短暂的一生不断探索中西方文学的规律及创作技法,其小说的“欧化”句式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语言表达。

参考文献:

[1]贺阳.从现代汉语介词中的欧化现象看间接语言接触[J].语言文

字应用,2004,(4).

[2]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沈从文.沈从文文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王旭华 王育信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