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那时,我不是穆特的“粉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那时,我不是穆特的“粉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不是穆特粉丝,因为太喜欢听歌剧了。在最初的“发烧”阶段,微薄有限的收入要求你必须作出选择。八十年代中期的中国,穆特、基辛这样12、3岁便扬名立万的音乐神童毕竟第一次听说,神奇和惊诧自然是那个时候的第一反应。我总是能够想起来那个神气十足、稚嫩的小丫头穆特站在乐队前面与卡拉扬合作的黑胶木唱片封面,但从来没有听过。我的第一张穆特唱片是90年代一次《高保真音响》杂志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的一次试听讲座会上,我抽签中了一张穆特的萨拉萨蒂专辑,里面有《卡门幻想曲》,一时间惊为天人。

很少会有人把穆特和美女挂钩,她的琴音听上去冷、硬、很理性,那时看不到视频,除了一两张照片,全凭耳朵和想象了。1997年,穆特大概是第一次来北京,我还在博物馆工作,依然买不起票。从那时起,我的愿望就是去做一个文化新闻记者,可以理所当然借工作之便欣赏所有名家演出。还真的梦想成真了!

2006年6月28日穆特世纪剧院独奏音乐会。一个年届四旬的演奏家,一套莫扎特奏鸣曲,没有什么值得宣传的兴奋点,正在一筹莫展,上海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小提琴女皇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奏《降B大调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中突然收弓,表情严肃向观众席第6排一位男士说:“你的相机闪光灯一直对着我的脸,我无法演奏,你必须离开,现在出去”,男士被工作人员快速带离现场,全场观众报以热烈掌声,支持穆特率真且绝不妥协的行为。第二天上午,北京主办方接到穆特经纪人电话,要求严格遵守演出合同规定,严格控制剧场内秩序,如果出现上海的情况,穆特也会随时中止演出。这个消息一经,立刻成为京城媒体的热门话题。我发现自己虽然是个古典音乐“发烧友”,但卷在媒体新闻浪潮中,也不再有多少心思专注和欣赏音乐了,这多少有些无奈。

那晚音乐会很有意思,世纪剧院大堂正面背板墙上有京城多名乐迷的6条文明倡议书,我也在上面签了名,但事后发现真正签名的不足到场的十分之一。那场音乐会还是有零星的手机铃声,穆特显然不希望在中国总出现不愉快,她装作若无其事继续演奏,最终赢得观众的欣喜若狂。

2008年的5月27日、28日,穆特再次来到北京。两年过去了,“拍照门”事件仍然是媒体追问的焦点,当穆特听到会有很多小孩子到场时,出人意料地兴奋回答:“真是太棒了!孩子是最好的观众。他们的反应最诚实、最自然,孩子在小时候接受这种教育很有必要,这会让艺术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我注意到很多中国的年轻家长都带着自己的小孩子听音乐会,我鼓励他们坚持下去。这对古典音乐发展有益,音乐也使孩子们更快乐”。穆特的严苛相当有针对性,而她的宽容更来自于她的母性。

那两场音乐会,国家大剧院正处于开张不久的“看房”热潮中,观众绝大多数都不是为穆特而来。最有趣和最难忘的一件事,演出结束后,我听到的一位大爷问老伴“谁是穆特儿?那个一直站着的女人吗?”大妈说“那个就是模特儿(有点儿口音)!”“那她为什么不唱个歌儿?”……

穆特后两次来中国都有些特殊状况,前一次遇上了“闪光客”,后一次遇上了“看房团”。而我也从当年的“发烧友”变成了“传媒人”。虽然有了欣赏的便利,但却心情不再,每次听穆特,心里都在想着“闪光客”、手机声或是“看房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