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困境与出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困境与出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数字出版这一新型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出版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传统出版业的变革,数字出版改变了传统出版的生产与传播方式,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对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现状、传统出版数字出版转型的有利条件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实现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对策。

[关键词]传统出版 数字出版 转型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052-02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速,出版业转入了数字时代。数字出版是融合传统出版内容,以网络和流媒体等高新技术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数字出版强调内容和运作流程的数字化,目前我国数字出版已经形成了网络图书、网络游戏及手机出版等多种新业态。

一、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现状

(一)数字出版创新体系初步建立

2008年,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随后,重庆、湖南、广东、江苏等地的数字出版产业基地也先后获批建立。2010年5月,数字出版联盟在北京正式成立,传统出版企业和技术供应商可以通过该联盟广泛联合,探索有利于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A利模式,对于国内数字出版内容的生产、销售以及版权交易等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全国数字出版创新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这种联合发展的模式为数字出版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手机出版成为新亮点

数字出版产业包括网络出版(电子图书、网络游戏、网络期刊、在线音乐等)、手机出版、电子出版这几大数字出版物,手机出版在整个数字出版产业收入中占据了较大份额,并以很快的增长速度发展着。手机出版是指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编辑加工制作成数字化出版物,传送到手机互联网载体上,供用户利用手机或类似的移动端传播使用的方式。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认识到手机出版的发展趋势,完善出版技术,开展各种手机出版业务。早在2007年,中国移动便已和原创文学网站、服务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梦网书城”,现在中国移动已经和许多出版集团及出版社建立了合作,如与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图书馆的合作等。中国联通手机阅读业务从2010年开始进入市场,随后,中国电信也与浙江出版集团等多家内容供应商签订了合作协议。

(三)传统出版社发展数字出版业务

传统出版社也开始意识到数字出版的重要性,要想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必须发展数字出版。2008年5月,中国出版集团创立了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从此开始了传统出版业向新兴业态传媒的转变。随后,广东出版集团组建广东省出版集团出版中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也成立了电子音像网络出版分社。除了出版集团之外,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等一些报业集团也开始进行数字化转型。

二、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有利条件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

近十几年来,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已进入有史以来的最繁荣阶段。据《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民数已达1.62亿人,随着手机上网资费的下调,手机上网也已渐成风气,至今,手机网民数已有4430万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互联网市场。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应用、新模式将不断呈现,互联网将对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方面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这都为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提供了良好的便利条件。

(二)政府的政策支持

各级政府对于数字出版的支持和重视促进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2010年1月25日,柳斌杰署长在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数字媒体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今后十年我国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各省市级政府都开始高度重视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北京市目前以中关村科技园为核心,整体制定规划数字出版产业格局,重点发展游戏动漫产业领域。广东省新闻出版局于2008年成立了数字出版管理处,这是我国第一个数字出版行政管理专职机构。2012年2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出版传媒集团的兼并重组及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界经营发展提出了鼓励扶持政策。”

(三)传统出版业拥有丰富的内容资源

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出版内容都是主体,传统出版较数字出版有着更长久的发展历史,拥有丰富的资源基础,而这些优质充足的内容资源,是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业发展转型的巨大市场竞争优势。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中国首家出版改革的试点单位,集团下属15家出版单位,18本刊物。年出书3000多种,发行量上亿册。丰富优秀的内容资源成为集团发展的最大优势,集团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扩大经营规模,多种媒体互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数字出版业务。

三、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中面临的问题

(一)数字出版产业链不完善

一个完整的、相当规模的产业链条是做大出版产业的必要条件。随着数字出版的发展,传统出版产业的资本、人才等产业资源结构弊端也逐渐显现。数字出版产业内容支撑的缺失,造成产业链断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此外,产业链中内容和技术供应商及运营商等各个环节的利益分配也存在着不平衡。一般情况下,传统出版单位在与数字出版的技术供应商或运营商合作的过程中,只作为内容供应商,将版权授权给技术供应商或运营商而实现利润。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传统出版单位为读者提供了最核心的内容,却在数字技术供应商面前处于弱势地位,其获得的利益分成较少。以手机出版为例,在内容供应商、网络运营商、终端厂商三者组成的手机出版产业链中,内容供应商主要负责内容的提供,运营商负责阅读平台建设、运营推广和网络建设,但内容供应商获取的利益只占四成,而网络运营商获取的利益占六成,传统出版单位还要在得到的收入中拿出6%―8%的版税分给作者,这种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严重制约着数字出版的健康发展。

(二)数字出版版权保护不力

数字技术缩短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时间,搜索引擎使人们能够快捷方便地获取想要搜集的信息,却使传播者的利益保障受到了威胁。数字传播技术使版权保护的主体、客体和权力内容发生了变化。数字出版主体的权利人缺少保护意识,不够重视自我保护,而消费者又缺乏自律性,造成了对数字版权的肆意侵犯。虽然近些年为了保证数字出版版权,我国出台了多项政策,但依然没有一套专门的数字出版版权保护法规,数字出版的权益仍无法得到很好的保护。

(三)复合型人才缺乏

数字出版是一个与高科技发展密切联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其发展需要既掌握传统出版业务又要精通数字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而传统出版队伍人才不具备数字出版产业必需的各项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缺乏对数字出版运作模式的了解,无法很好地投入到出版产业转型的工作中去。

四、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对策

(一)完善数字出版产业链

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由于技术上的缺失,只靠自身的力量往往事倍功半。要改变这种情况,传统出版单位就必须从自我主导转变成集成合作的运营模式。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使产业链上的各方都获得应有的效益。传统出版单位可以借助技术供应商的平台,发挥自身的内容优势。技术服务供应商通过开创新技术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终端厂商要不断开发新设备,使读者在享受丰富的内容资源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到更多的附加价值。

(二)完善数字出版版权保护机制

虽然我国不断加大对数字版权的保护力度,相关的法律条款也在不断完善,但是由于网络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现有的法律法规还有很多漏洞亟须解决。同时,为了能够公正地解决现实中出现的各种纠纷,高质量的司法队伍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在加强对数字出版的法律保护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对数字出版的技术保护。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出版物在互联网上被广泛地复制和传播,给数字出版单位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因此,数字版权的技术保护对于数字出版物的传播有着重要作用,数字出版单位可以对数字出版物附加使用规则来限定数字出版物的使用情况,从而保护数字出版物免遭侵权危害。

(三)培养数字出版业复合型人才

同其他行业竞争一样,在传统出版业中,人才竞争依然是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从业人员大部分知识结构单一,而数字出版对于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很严格,不仅要具备传统出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同时还要掌握与数字出版有关的专业技术技能。目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已经设立了数字出版相关专业,为培养胜任数字出版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后备力量。传统出版单位也应重视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设立复合型知识结构培训内容,为传统出版单位开展数字出版业务提供有力的保障。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跃发展,及网络应用水平的提升,数字阅读以其便捷性等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出版的理念,丰富了传统出版物的形态,数字出版是出版产业的必然发展趋势。我国传统出版业单一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数字化的发展环境,向数字出版转型已迫在眉睫。变革与转型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只要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出版业的春天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黄孝章.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

[2]姚德权,赵洁.中国版权贸易研究综述[J].国际经贸探索,2007(01).

[3]吴尚之.加快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推动出版产业做强做大[J].中国出版,2010(12).

[4]周利荣.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转型的三个关键问题[J].出版发行研究,2011(06).

[5]田路路.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策略探析[J].新闻世界,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