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与指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与指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通过对择业主体―――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加以归类分析,指出大学生择业、就业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只有对大学生的择业心理进行分析,并正确加以指导,提高学生择业的心理素质和择业技巧,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就业难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 心理分析 指导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人数急剧攀升,严峻的外部就业形势,择业竞争压力的加剧,使不少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消极的不良影响,而这种种的心理误区或心理障碍对大学生顺利择业十分不利。在竞争日益加剧的择业环境下,如何把握机会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工作岗位,已成为大多数大学生思考的首要问题。而如何帮助学生端正择业心理,走出择业心理误区,排出心理障碍,在激烈的竞争中顺利就业,走向社会,也是每一位学生工作者应该考虑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一、大学生择业中的心理问题

1.过高的求职期望值与屈就心态

大学生心理带有浓重的理想色彩。从实际职业选择上看,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从择业的地域和单位看,大批学子仍固执地把目标单一地锁定在经济发达的广州、珠三角地区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合资企业等,不愿到内地和国有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从大学毕业生整体上看,在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和自我实现三者之间,有少数毕业生选择“自我实现”,另有相当多学生脑海里理想主义色彩浓厚,希冀最好三者合一。如果三者之间出现冲突,不少学生会放弃后者。当追求自我价值受到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条件限制时,许多毕业生便不得不放弃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来适应社会。这种选择往往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震荡和失落。

2.择业目标上的茫然心态

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择业目标不明确、不现实,极易接受外部环境的暗示而频频改变主意。有的毕业生择业的心理准备不够,对人才市场把握不准,对择业政策不甚了解,更谈不上去冷静、客观地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作出正确的估价,因而在择业目标上产生茫然心态。在这种左右摇摆、茫然不决的心理状态下,就很难避免判断的不准确性和择业行为的随意性。往往出现没有签协议十分着急,刚一签订就业协议就后悔、想违约的现象。

3.由于缺乏自主性而产生的依赖心理

一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还存有依赖心理。他们希望求助于父母、老师或亲朋好友为自己选择,以减轻心理压力。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可以看到一些家长和亲朋好友出面四处奔波,到处找关系、托人情,甚至出现有家长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局面。这些现象不仅仅反映出某些学生对择业缺乏自主性、自信心,依赖性较强,心理承受力差,而且也会使用人单位对这些毕业生产生了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差的不良印象。可见,大学生择业中存在的依赖心理,对自己择业的成功只会带来负面影响。

4.对社会不良现象产生的抱怨心理

在社会转轨和体制改革时期,社会表现出复杂多样性,不正之风在一些地方、一些方面还严重存在。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国”字号企业,在人才录用上还有走后门现象,他们借助供需见面会这种形式,使走后门合法化。引发了大学生不满情绪,甚至对供需见面会这种形式也产生强烈不满。另外,择业现实中存在的性别歧视,不仅对女生们形成了一股无形的压力,而且也减少了她们择业的机会,这种社会现实直接影响了女生的择业信心。

5.“广种薄收”心理和“骑驴找马”心理

有的毕业生视签约为儿戏,一见到有用人单位就投简历,乱占就业岗位,同时还有部分学生“脚踩几只船”,这山望着那山高,明明已经定了单位,却总想着找一份更好的单位,于是一有单位招人就投简历,随时想与原来的单位毁约。其实大学毕业都想找份好工作,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殊不知,这种做法无疑给就业工作雪上加霜,求职人数泡沫成份大量增加,“就业难”被人为地夸大了,并带来了“诚信危机”,为“个利”损“众利”。

6.妒忌心理

妒忌心理在大学生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只不过是轻重不同而已。在求职问题上,妒忌心理表现为如果看到别人的求职条件好,或者求职条件跟自己差不多的同学找到比自己理想的工作时,产生羡慕,转而痛苦,又不甘心的心态。甚至为不让别人超过自己,而采取背后拆台等不良手段。在择业中心会使学生把朋友当对头,使朋友关系恶化,妒忌还会使团体内(班级或寝室内)人心涣散,人际关系冷漠,妒忌者本人也会增加内心痛苦和烦恼,甚至影响求职的顺利进行。

二、采取措施,帮助大学生成功择业

1.积极做好择业前的准备

从大学校园走向社会,由受教育者成长为专业工作者,这是大学毕业生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能否顺利实现这个转折,有无心理上的充分准备至关重要。应指导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要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不但要认真学习本学科本专业知识,而且应始终注意广泛涉猎知识,全面提高知识水平,加强能力锻炼。学生应充分利用课外闲暇时间,开展社会调查、学术交流、知识讲座,做家庭教师等各种实践活动来丰富知识,锻炼适应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和培养组织管理、语言表达能力,增长才干。这样可以大大拓展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结构,逐步实现一专多能的目标,从而有利于自己择业成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选择范围愈广,它引起人的心理状态就愈复杂多变。就业指导应在新生一入学就开始抓起,在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增加就业心理的调查内容,便于了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从低年级起就早介入,早引导,适时开展就业心理指导。到高年级,大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设计定向趋于明确,这时就业心理指导也应由浅入深,逐步引导他们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状况及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就业期望值,使其更具客观现实性。在就业心理指导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有计划性、针对性,步步深入,有的放矢,才能收到实效

临近毕业之际,毕业生要对当今就业制度有充分的认识,对就业形势有积极的思想准备。要努力克服择业中的自卑、畏惧和依赖心理,树立自立、自强、自信的择业心态,要掌握一定的消除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逐步增强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通过主动了解本专业的社会需要及其发展动态,不断培养市场经济所需的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开拓精神和自信心,勇敢地面对现实。

2.要有自觉适应社会的思想准备

大学毕业生对自己有明确、客观的认识是避免择业时理想与现实出现过大反差的重要前提。只有全面地认识自己,包括个人的思想品质、价值目标、适应能力、知识结构、个性特征等方面的优缺点,才能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择业意愿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还必须加强对社会的认识,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标准。

3.树立竞争的观念,不怕挫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各行各业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毕业生要想一次就业就定终身是不可能的。因此,毕业生应该发挥青年人固有的朝气和锐气,要敢想、敢说、敢干,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要靠真才实学,敢于竞争,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自己的专业、性格、气质、爱好等,扬长避短,发挥特长,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这才是正确的择业态度。

4.学会及时调整择业目标

在择业中,每位毕业生都会有自己的抱负,然而我们毕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而有可能使自己的抱负难以实现。要克服这种矛盾与冲突,毕业生们必须学会及时调整择业目标,使自我实现的要求与自身现状以及社会上职业需求状况尽可能地接近、协调。在个人志愿与社会需要发生矛盾时,能有服从社会需要的理性思考,及时作出调整,以增大择业的机会。

5.克服择业理想化倾向

所谓理想化倾向,就是不切实际地估价自己和不现实地要求社会,把自己的职业岗位和职业前途自我设计得过于美满。当现实不能如愿以偿时,就出现一些不应有的思想问题,不安心本职工作,忧心忡忡,患得患失,影响自己的进步。因此,大学生不仅要考虑“我想干什么”,还要考虑“我会干什么”,更要考虑“社会允许什么”。不要刻意追求自己有兴趣的工作,要在工作中培养兴趣、追求乐趣,在工作中增长才干。

6.接受就业指导和择业技巧的培训

要使自己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获得择业成功,大学生必须主动接受就业指导教育和择业技巧培训。通过接受就业指导和择业技巧培训,来充分认识时代的特点,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积极调整择业目标。并在主动学习掌握大学生就业的现行政策、谋职途径和具体程序的基础上,关注人才市场供需信息,避免择业中产生盲目跟风、赶时髦的从众心理,避免盲目追求美满结果的理想主义。注重人际沟通艺术的培养,学会宣传和展示自己,推销自己,给用人单位留下大方、谦虚、礼貌、文明、有知识、有修养的良好第一印象。特别要加强面试技巧的训练,因为实行面试无论是对招聘者还是对应聘者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有利于用人单位直接了解求职者的全部信息资料,如业务水平、气质、修养等素质,而且对毕业生来说,面试也是充分展示自己能力、才华的绝好机会。

参考文献:

[1]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咨询.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 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 刘仲仍主编.大学生择业指南.中国物资出版社,2000年版.

[4] 陈刚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