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业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业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巴塞尔协议Ⅲ”出台后,我国制定了“中国巴塞尔协议Ⅲ”。本文对“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与“巴塞尔协议Ⅲ”的内容及分阶段实施安排,进行了详细对比,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和“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对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及建议。商业银行应吃透“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的监管内容,尽快建立适合本行的风险管理框架,并实时调整发展战略以应对新协议的实施。

[关键词] 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 商业银行 资本充足率 流动性指标 杠杆率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2)02-0052-04

[作者简介] 宁敏(1978―),湖南邵阳人,中国银行深圳蛇口支行会计部主任,博士,研究方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一、全面提高监管标准的

“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

2010年12月《巴塞尔协议Ⅲ》正式颁布后,我国银监会根据中国银行业实际情况,于2011年2月明确了包括资本充足率、杠杆率、贷款损失准备、流动性风险四大监管工具,构建了我国新银行监管体系的监管框架,并在2011年10月前连续出台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下简称指导意见)、《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以上一个指导意见三个办法被称作“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均要求自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比“巴塞尔协议Ⅲ”早一至两年。

“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内容包括:

1. 资本充足率监管。“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在“巴塞尔协议Ⅲ”基础上要求一级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5%,比“巴塞尔协议Ⅲ”高出0.5%。从而在新标准实施后,商业银行一级核心资本要求达到7.5%,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11.5%和10.5%。

2. 流动性风险监管。“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在“巴塞尔协议Ⅲ”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建立了流动性覆盖率(LCR)、净稳定融资比例(NSFR)、流动性比例、存贷比四个监管指标和核心负债依存度、流动性缺口率、客户存款集中度及同业负债集中度四个监测指标, LCR和NSFR都应高于100%,流动性比率应高于25%,存贷比大于75%。

3. 杠杆率监管。一级资本占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不低于4%,比“巴塞尔协议Ⅲ”标准高出1%。

4. 贷款损失准备监管。鉴于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以贷款为主,因此“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增加了贷款拨备率(贷款损失准备占贷款的比例)和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占不良贷款的比例)指标,分别应不低于2.5%和不低于150%;建立了动态调整贷款损失准备制度。

综上所述,“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是“巴塞尔协议Ⅲ”的全面加强监管版。表明我国的监管思路和措施充分吸收了“巴塞尔协议Ⅲ”的改革精神, 2012年实施的银行监管已与世界银行监管趋势相一致,而且我国的监管无论在指标要求上还是实施时间、达标时间上都严于国际监管标准。

二、 “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

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 资本监管规则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虽然“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比“巴塞尔协议Ⅲ”资本充足率要求高,但是经过测算(陆静,2011),所有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均达到了最低限额5%的要求,但是若考虑资本留存(2.5%),除农业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等六家银行暂未达到外,其他银行均已超过7.5%。资本充足率指标上除农业银行仅8.31%,与达标标准相差较远,其他银行基本上超过或略低于最低要求。因此从短期来看,资本管理办法对银行影响不大。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经济增长对银行信贷较为依赖,经济增长带动信贷需求增加,银行不可避免将面临增资需求,至2019年缺口分别为2.51万亿和7.06亿元(陆静,2011),因此未来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强资本约束。

2. 杠杆率指标的引入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我国银行资产结构以信贷资产为主,表外业务相对简单,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杠杆率普遍高于欧美国家,根据2010年末及2011年一季度上市银行年报数据,上市银行中只有华夏、深发展的杠杆率未达到4%,其他上市银行基本上都在5%以上,南京商业银行达到6.6%。因此短期来看杠杆率指标对我国上市银行整体影响不大。但随着经济增长带来的贷款需求的增长,以及近几年银行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未来上市商业银行仍将有较大压力。杠杆率指标虽然是对采用风险加权资本充足率的补充,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如资产规模相同的两家银行,从杠杆率监管指标来看需要的资本相同,这对于风险低的银行不利,因为在资本充足率指标上它需要的资本低,但从监管来看,应该实行的是孰高原则,鼓励银行追求高收益高风险的资产。

3. 流动性指标的扩充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流动性覆盖比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分别用于衡量短期(一个月内)优质资金以及中长期(一年)稳定资产支持业务的能力,兼顾了短期和中长期的均衡,引导银行对优质流动性资产的关注,增加长期稳定资金,是在原有流动性指标基础上对银行资产结构优化的进一步关注,有利于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精细化水平的提高。根据银监会测算,大多数国内银行已经或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监管要求。但2011年存贷比指标备受关注,从2010年年报显示交通银行已超75%存贷比红线,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已逼近75%的红线,这主要是2009年和2010年巨额信贷扩张的结果。同时,自2011年6月起,银监会改变以往以时点测算存贷比的方式,改按日均进行,以减少商业银行为月末季末达标而推出高收益理财产品、高息揽储等违规现象,督促其加强流动性管理,保证信贷平稳、有序投放。

4. 贷款损失准备指标对商业商业银行的影响。由于我国资产业务以信贷为主,建立前瞻性的贷款拨备监管制度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由于各银行贷款五级分类口径不一,可比性和透明度都不高,因此银监会设置了保底拨备率,即与贷款规模挂钩而与贷款质量无关,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吸收信贷损失的能力。同时建立动态调整贷款损失制度,这与逆周期超额资本类似,即经济繁荣期间多计提动态拨备,在经济下滑期间,可根据贷款核销情况适度减少计提拨备,平滑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两者共同构成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我国信贷规模高速增长,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导致2009年以来贷款急剧增长,有着较大的潜在贷款风险。

从披露的年报(表1)来看,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都超过了150%的标准,但是从拨备率数据来看,行业整体除建设银行外均未达标,大部分上市银行均较低,最低的兴业银行仅为0.91%,差距较大。且从表中可以看出,拨备覆盖率高的银行贷款拨备率小,不良率低,两指标存在一定的背离。因此可能出现资产质量好的银行为达到贷款拨备率监管指标,反而需要更高的拨备覆盖率,短期内会对其经营造成较大冲击,而资产质量较差的银行因较高的不良贷款率,反而容易达到监管指标,这也将导致资产质量好的银行在发放新贷款时的成本将高于质量差的银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扶劣罚优”的逆向激励机制,制约了资产质量好的银行的业务发展,保护了资产质量较差的银行,从而违背了监管的初衷。

同时,2.5%的贷款拨备率会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成本,挤占银行的利润空间,降低商业银行放贷的积极性,影响其经营成果和业绩。

三、应对措施及建议

“中国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在短期内不会对商业银行产生太大影响,但是长期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较强的资本和流动性约束,应该抓住此次新监管标准实施的机会,全面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前转型,提高在国际金融业中的竞争力。

(一)从战略上高度重视,考核上积极传导

1. 建立和实施科学的发展战略,在绩效考核上有效传导。针对“中国巴塞尔协议Ⅲ”的推出,各商业银行应在战略上高度重视,根据本行业务发展的特色,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前瞻性地做好资本管理规划,提前制定各业务条线、各分行的资本配置目标。通过内部资金价格FTP和风险调整收益(RAROC或EVA指标)两个主要的管理工具,有效传导各业务线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引导产品合理定价,准确评价产品线的有效贡献,引导各项产品的收缩和扩张战略。

2. 建立健全的风险和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树立资本约束的经营发展理念。商业银行应建立由董事会参加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定期审核全行资本消耗、资本预算完成情况,全行各类产品风险状况,资产负债结构状况及流动性管理状况,设置专门的资本管理、流动性管理团队,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积极推进资本内部评级法模型的建立,将流动性管理的关注度由狭窄的头寸管理转向对整体资产负债结构变动的关注,建立流动性需求模型,做好剩余资金的结构分布,在满足流动性需求的同时提高收益。

3. 提高信息数据的质量。我国商业银行应提高系统整合度,积累数据,跟踪客户信息,搭建信息分析系统,消除我国商业银行推进资本监管中内部评级法形成的阻碍。为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中需要获得利率缺口、流动性缺口、客户评级迁移矩阵、各级别客户可能的违约率等各种业务提供支持数据。

(二)多渠道扩充资本

1. 加大证券市场融资力度。商业银行可通过增发股票、定向增发、可转换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发行次级债券等多种方式,积极从证券市场融资补充资本。

2. 内源式股本增长。外援式股本增长成本较高,留存利润才是商业银行资本长期稳定增长有效途径,而且与股权融资和发行债券相比,具有较高的弹性和灵活度,成本最低。因此商业银行可减少现金分红,转为配股的方式分配利润。

3. 适当情况下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

(三)加大业务结构调整,提前进行业务转型

1. 积极调整收入结构。加大低资本消耗中间业务的发展力度。各商业银行应仍保持加大支付结算、POS机收单、刷卡消费、信用卡服务等传统中间业务的增长,同时也应加大理财产品、对私财富管理和对公贷款顾问等附加值高产品的拓展力度,并积极拓展基金、企业年金、信托产品等托管业务。

2. 对表内资产业务结构进行调整,大力发展低资本消耗型产品。商业银行在保持中大型客户贷款需求的同时,应该加大力度发展低资本消耗型产品,如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贷款,大力发展零售贷款业务,适当多做票据贴现。

3. 做好对公贷款行业结构、客户结构调整。应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和宏观经济形势,投入人力物力做好行业发展预测研究、重大客户分析研究,优化风险评估机制,调整对公信贷业务的行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客户结构。

4. 加大表外产品创新力度。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创新,特别是信贷业务创新,如通过委托贷款、资产证券化、信托理财等诸多方式消化企业贷款需求,以求不占用或少占用银行的资本,同时又可以多发行理财产品留住重点客户。

四、结 论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 在我国未全面铺开巴塞尔协议Ⅲ的基础上直接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水平,有利于建立系统有序的风险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稳定性和风险管理水平。

不过,我国银行业与国际活跃银行所处的发展阶段明显不同,长期以来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资本外延扩张模式还未改变,资产负债表中,一是表内资产较多,二是信贷资产较多,风险水平比西方国家整体偏低。同时,“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中的四大监管工具指标都高于“巴塞尔协议Ⅲ”,这将直接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导致上市银行通过金融创新、向非银行金融机构转移风险等方式规避资本监管,从而带来更大的系统性风险。因此,在全国建立系统化银行监控体系情况下,监管机构应该实时评估各项指标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进行调整。

商业银行也应该借此契机,有效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控制体系,将对风险的定性评估切实转向定量评估。未来资本和流动性将对商业银行产生极大的约束,商业银行应尽快在熟悉监管政策的前提下,做好资本规划、分配,将资本、流动性风险及拨备损失指标尽快引入绩效考核中,进行有效传导;实时调整经营模式、资产负债结构、客户结构,将资本有效分配到资本占用低、回报高的业务上。

[参考文献]

[1] 孙冲,探析.《巴塞尔协议Ⅲ》框架下中国银行业的发展 [J].经济研究导刊,2011.

[2]梅良勇,刘勇.巴塞尔协议Ⅲ的资本监管改革及其影响分析 [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

[3]杜婷.巴塞尔协议Ⅲ政策影响研究 [J].金融发展评论,2011.

[4]乔方亮.次贷危机对中国推行新巴塞尔协议的启示 [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

[5]刘兴华.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状况的解读 [J].区域金融研究 2009.

[6]任宏之,武普文.巴塞尔Ⅲ协议的完善及其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指导作用 [J].时代金融,2010.

[7]高增安,何京君.从金融危机看新巴塞尔协议的改革方向 [J].西南金融,2010.

[8]贺建清.“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业的影响分析 [J].金融论坛,2011.

[9]蔡正旺. 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对上市银行的影响 [J].新金融,2011.

[10]林人慧.从三个“办法”看《巴塞尔协议Ⅲ》在中国的实施 [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

On the Impact of Chinese Version of Basel Agreement III on Banking

Ning Zhemin

(Economics School of Nankai 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

Abstract:Before th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emerged, China was still pushing Basel II forward. After the crisis arose, China responded positively and promptly to the crisis, setting up Chinese version of Basel III immediately within one year after Basel III was issued. This essay compares the content and gradual implementation arrangement in detail between Basel III and Chinese version of Basel III,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the difference and the impact of Chinese version of Basel III on the commercial banking management in China in the future,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The banks of China shall understand the supervisory content of Chinese version of Basel III thoroughly, create th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that suits the banks and make real-time adjustment on strategic development to respon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version of Basel III.

Key words: Chinese version of Basel III Basel III Commercial Banking Capital Adequacy Ratio Liquidity Index Leverage Rat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