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乡村生态旅游与道家养生理念的契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乡村生态旅游与道家养生理念的契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阐明了道家养生观对中国乡村生态旅游的独特贡献,论证了道家养生观与现代乡村生态旅游惊人的契合,道家养生理念与乡村生态旅游本质的统一,提出道家养生理念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它暗含了未来旅游文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乡村旅游;道家养生;契合

乡村旅游是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的一种旅游方式。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人们享受着日益丰富、方便、快捷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承受着随之而来的巨大精神压力,这是城市化进程中无法避免的弊病。为逃离这种生活状态, 都市人将视野投向广漠的乡村,试图回归乡野自然找寻正在失落的精神家园,寻求人地、人际、人自身的和谐与平衡,在虚静中体验农耕文化的宁静美,并最终找回身心健康,缓解人类社会的异化,这都成为现代社会众多城市居民内心的渴望,这些需求曾是道家先哲探索养生的重要内容,从此种意义上讲,道家养生思想是乡村旅游的合理内核。本文以道家的视野探索乡村生态旅游,既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处事智慧,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生态旅游与道教的结合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是研究生态旅游比较早的国际机构,其研究人员伊丽莎白•布(Elizabeth Boo)1990年生态旅游所做的定义是:生态旅游必须以“自然为基础”,就是说,它必须涉及“为学习,研究,欣赏,享受风景和那里的野生动植物等特定目的而干扰比较少或没有受污染的自然区域所进行的旅游活动。英国著名旅游学家迈德里克(Medlik)在他的《旅游辞典》中将生态旅游限定为“为享受和欣赏大自然而从事的生态可持续的旅游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促进大自然的保护,访客影响低,并有当地人参与。一般地说,生态旅游的重点是在有明显界定的区域中从事的小型活动,而这些活动往往置于某种保护形式之下,并能使当地传统经济作为主要的就业部门。”

从以上几个典型的定义来看,生态旅游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和生态人文等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基础上。对崇尚人与自然的平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言,中国古代道家,道教对于人与自然关系也非常重视,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 了“天人全合一”的基本理论。这与现代生态旅游的基本理念有着极其明显的相似性和互通性。作为道教经典的《道德真经》,讲“道大,天大,地大,人(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南华真经》即《庄子》,讲“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太平经》讲“天,地,人三统,相须而立,相形而成”,如此等等,把人与天地自然摆在同一个层面上,主张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和谐。道家,道教的这些观点与现代生态旅游学的基本理论显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二、乡村生态旅游与道教的结合

(一)乡村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

自从1998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活动的主题定为“华夏城乡游”以来,全国兴起了乡村旅游热。然而,传统的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许多问题,如游客增多污染和破坏乡村生态环境,不良示范效应激发当地居民之间的矛盾、干扰社区正常生活,盲目开发造成资源破坏等,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困扰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所以,要想使乡村旅游健康、稳步地发展,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此背景下,一种新型的、强调人地和谐发展的旅游方式――乡村生态旅游应运而生。

(二)道教思想在乡村生态旅游中的元素分析

1.道教提倡的“小国寡民”是对乡村原始形态的回归

道家构筑的“小国寡民”是老子对乡村原始形态的刻画。因为老子的“小国寡民”理想蓝图是“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展现出的完全是一幅原始、纯朴而又和谐、宁静的乡村图景,也是人们一直向往的“精神家园”另外,庄子崇尚“道”的原始生命力,希望回归“天下之母”的怀抱回归道的境界回归小国寡民的远古社会也就是回归大自然、回归原始素朴的乡村社会,也即当下人们对和谐、安宁、民风淳朴的乡村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追寻。

2.在“天人和一”、“自然无为”的乡野之境实现道家的理想处事境界

道家,道教提出要人要顺应自然、因循无为,也即是找寻“天人和一”、“人际和谐”的理想之境。“人地和谐”指人们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来违背自然法则,不破坏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与平衡。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天人关系是和谐共生的,“十步一啄,百步一饮”就是对“人地和谐”状态下悠闲、祥和的乡村自然环境的刻画;“人际和谐”,指人与人之间要和谐共处,人们应保持“柔弱不争,清净寡欲”的处世之风,人与人便可形成纯朴友善、和平相处、互不干预的良性关系。因此,可以说老庄在“道法自然”的哲学命题里,刻画的出道家理想的处事境界。

3.道家的虚静的审美理念契合传统乡村文明的美学观

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致虚极,守静笃”(《老子》16章)。老子又提出 “清静为天下正”的话语,直接表达了他的“尚静”思想。庄子主张“静”,主要言心静。他认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天地的基准,是“道”的最高境界。在庄子的“道”熏陶和影响下,其旅游自然也以虚静为纲,从而形成了庄子虚静的审美理念,即旅游审美中要抛弃世俗的功利,专心致志。因此被空灵、寂静与恬淡的氛围笼罩着的广漠的田园和乡村,是庄子虚静以审美的场所,在大自然中隐逸、散漫的个体旅游行为是庄子崇尚的虚静旅游方式。从此种意义上说,庄子的旅游审美是以田园风光和乡村文化为欣赏对象的审美行为,是以传统乡村文明的美学观为底蕴的。

三、乡村生态旅游与道教养生理念的契合

(一)道教养生观与旅游

“养生”一词源于道家书籍,最早出现在《庄子•内篇》上。养生,是根据人体生命过程规律所进行的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既包括生理层面的养生,注重身体机能的维护和康复;也包括心理层面的养生,强调内在精神的平衡与祥和。中国古代人对“养生之道”极为重视,道家就一直致力于追求“与天地同休,与日月同寿”的境界。如何保持健康、延长生命、颐养性情,道家先哲们曾作过众多探索与实践。然而,随着城市人口高度聚集,工业污染加重,导致众多城市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大气质量下降。寻找健康、绿色的生存空间,成为现代都市旅游者出游的重要动机。广漠的乡村原野森林覆盖率高,人口稀少,工业污染相对较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因此,到乡村去旅游成了相当数量的都市居民短暂逃避喧嚣压抑的大都市,寻求健康和绿色生存空间的普遍行为方式。

(二)乡村生态旅游与道教养生理念的结合

道教把人生命的价值放在首位,提倡贵生精神,敬重生命成为道教的一个重要原则。整个道教文化,都有一种强烈的贵己重生的倾向,这是由“道法自然”生命观所决定的。《老子》中说“贵生”、“摄生”、“自爱”“长生久视”,《庄子》中说“保生”、“尽年”、“全生”、“尊生”, “贵生”成为道家生命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道家提出了一整套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体现了对生命的关爱精神。道家和道教提出养生的基本理念是性命双修,即身心俱炼,使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都能健康发展,在今天仍具一定实际意义,这也是关爱生命的一种体现。如道家养生倡导“静以养神”,主张“致虚极,守静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与传统的养生文化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庄子的养生思想包括“食气”、“养形”、“修性”等内容。庄子就是在对自然山水和田园景物的爱恋中体现其养生思想,在“吸风饮露、吐故纳新”的行为中,在乡野人际和谐的环境下,获得内心的宁静、身心的平衡,最终达到“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的健康状态,达到养生的目的。而“吸风饮露、吐故纳新”的行气之法,须借助乡野民间良好的自然环境,乡村清新的空气以及悦心悦目、和谐安静的乡村大环境方能实现。“熊经鸟申”,也是模仿大自然动物、禽类的行为以行导引之术。良好的自然条件、清新的空气、宁静的生活环境和相对和谐的人际氛围,与喧嚣中物欲横流的大都市相比显现出的淳朴友善、少私寡欲的居民态度等等,乡村成为了道家养生、修性的首选之地。

通过上述对道家养生理念与乡村生态旅游关系的简单分析,不难看到道教养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关怀是为人的,是为人的发展,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老子思想所孕育出的道家关爱人的理念和养生文化,已成为中国人学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宝贵思想资源。道家重视养生,现代人渴望健康,而乡村具备了都市旅游者养生、保健所需要的大环境。因此,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应在养生文化的大背景下, 重新审视,打造多元化、多功能、产业化的乡村生态旅游,为中国乡村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营造全新氛围。

参考文献:

[1[乐爱国.道教生态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李燕琴.生态旅游游客行为与游客管理研究. [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3]蔡林波.助天生物―道教生态观与现代文明.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4]张广瑞.生态旅游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